孔子就是魯國人,更能代表山東的歷史文化。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姬姓(周天子姓)。齊是姜太公的封地,姜姓。 魯國是周禮的實施者,時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是春秋時期唯一一個可以和周使用同規格禮儀的諸侯國。 這點《禮記·明堂位》裡有記載“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 在春秋時期魯國也是眾多諸侯國中比較強盛的國家之一,雖然不及齊國強盛,但是魯國代表的是山東的和整個中國的禮儀和文化,同時魯國的地域位置在山東中部,比齊國所在的山東東部位置更優越。而且魯國在文化上也更加發達,孔子就是魯國人,更能代表山東的歷史文化。
從歷史上說,因為魯比齊更正
首先魯國第一代國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兒子,也就是姬姓,與王室關係更近,在禮法地位上比由臣下而封的姜姓齊國,甚至後來典型下克上,竊國而侯的田姓齊國要高的多.魯國是春秋時期唯一一個可以和周使用同規格禮儀的諸侯國
其次,魯國也是相對周禮更加完備,時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最後孔子在後世的影響力也有很大關係
所以無論文化\禮儀\地位等等,魯國更有影響力和代表性
指出一個錯誤,後代分封在魯的很多,西漢就有,呂后封自己的外孫\魯元長公主的兒子張偃為魯王,之後,漢景帝之子劉餘都曲阜,為第一位西漢魯王。其後子孫安王劉光、孝王劉慶忌、頃王劉勁、文王劉睃相繼襲封,總共有14王
孫的兒子孫霸是魯王,劉備的兒子劉永也是魯王
連少數民族建立的前趙也有分封魯王德
明朝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世封山東兗州,稱魯王,末代的朱以海就是南明的魯監國
山東的簡稱,長期以來並無標準,而是齊魯混用。
崇禎實錄:甲子,刑科給事中李如燦上言……又遇驕陽亢旱,吳、越、楚、豫、燕、齊之間,不知幾千萬裡……
清史稿 穆宗本紀:癸亥,以閩、粵、魯省玩視軍餉,予疆臣嚴議
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 景耀月致辭:燕、遼、齊、豫、湘、鄂、秦、晉、蘇、浙、皖、贛、閩、粵、蜀、滇、桂公民代表等迎迓祝頌而致辭曰……
似乎是明末用“齊”,清末已經轉為用“魯”為主,但仍有混用的狀況,北洋時期確定為魯。
山東簡稱在齊魯這兩個字上的糾結,和那兩個古國的影響力沒什麼關係,更不要說孔子。唐朝以來,齊這一地名對應的地理概念是齊州及後來的濟南府,魯這一地名對應的地理概念是兗州及後來的兗州府。齊和濟南在宋朝基本脫鉤,而魯和兗州的聯絡至少在明朝還存在,因為魯王被封在兗州,而且世系綿長。這是魯一字作為山東全省的指稱晚起的原因,但為什麼魯會取代齊,有可能只是某種語言學上的因素(比如縮略語或者音韻什麼的)。
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清末的文獻,也極少使用“魯省”指代山東。除非在與其他省簡稱混用時,其他情況大多使用“山東”。這與“粵省”、“豫省”、“鄂省”等其他簡稱的濫用形成鮮明對比。
魯的正統性最高,魯國的創始人是周武王的弟弟,人家可是姓姬的,「周禮盡在魯矣」,加之地理上的因素,這是一個弱小卻很有影響力的國家。
是不是有點像「梵蒂岡」?
反觀齊國,不僅是外姓,還易過姓。
我也很納悶湖北為啥不叫「楚」,陝西為啥不叫「秦」,甚至叫「唐」,嘖嘖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