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這首好聽的歌曲,就是山東經典民歌《沂蒙山小調》的前四句,《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首民歌,蜚聲海內外。
《沂蒙山小調》以前是源於沂蒙山區的花鼓調,其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後來又續加了兩段歌詞,改成了歌頌家鄉的主題,正式定名為《沂蒙山小調》,而小調裡唱出的“沂蒙山好風光”也一步步滲入到了人們的心靈中,成為了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我是一個喜歡唱歌的人,從小就很喜歡《沂蒙山小調》和《沂蒙頌》這兩首歌,這次能來到小調的誕生地,確實是非常的開心和激動。現在小調的誕生地上白石屋已經打造成了旅遊景點,成為一個融匯了沂蒙人家、沂蒙歷史、沂蒙風俗、沂蒙物產、沂蒙聲音、沂蒙精神和沂蒙味道於一體的抗戰時期合居山村。
沂蒙山區既是革命老區,又不同於其他的革命老區,因為她更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具有最豐富、最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而歌頌沂蒙紅嫂的那首老歌《沂蒙頌》和小編下面要介紹的最新沂蒙山村劇《沂蒙四季·紅嫂》都是沂蒙山軍民一心團結抗敵的真實寫照。
在臨沂沂南縣馬牧池鄉的常山莊,坐落著4A級的景區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這裡已經成為了當地影視拍攝服務為主,兼具紅色旅遊、紅色寫生、愛國主義教育、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
景區從7月1日開始,推出了國內首個現場沉浸文獻的史詩山村劇《沂蒙四季·紅嫂》,分別在大型露天劇場和實景小院裡演出,我們那天看到的就是催人淚下的沉浸式實景小院互動演出。
實景小院演出一共在三個院子裡進行,一幕演完以後迅速換場到下一個小院,所以又稱為互動演出。三個小院裡演出的內容也各不相同,分別是練兵、支前和搶救傷員三個不同的場景,因為演員就在觀眾的身邊演出,特別有身臨其境、生死與共的那種感覺。
前兩幕看起來還算比較輕鬆的,最後一個小院演的是在戰地醫院裡搶救傷員,當最後一幕小戰士躺在大嫂的懷裡光榮犧牲時,現場的觀眾和演員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中,此刻的演出卻戛然而止,讓現場的演員和觀眾都感覺到意猶未盡,而演出就在高潮中結束,也許這就是沉浸式表演的魅力所在吧,就不多劇透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實地體驗吧。
這位演員兄弟姓宋,和我正好是同年同月不同日生的“老庚”,就合個影留個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