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詠秋)
距離第一屆冬季奧運會——1924年沙莫尼冬奧會已過去將近百年。百年間,世界各地共有20多座城市成功舉辦了冬奧會。在北京冬奧會即將開幕之際,《參考訊息》記者帶你走進平昌、索契、溫哥華、都靈、長野、札幌等一系列“冬奧之城”,觀察冬奧會給舉辦城市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城市又是如何傳承和發揚冬奧精神的。
2006年冬奧會之於都靈,彷彿一個分水嶺。冬奧會前,都靈只作為一個工業、經濟重鎮而存在——這座與米蘭、熱那亞一起撐起了義大利工業鐵三角的城市,其GDP在國內僅次於米蘭和羅馬,位列國內第三。正因為財力雄厚,底氣十足,直到2006年,都靈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封閉的城市,不接受變化和多樣性,不歡迎遊客。
但2006年是一個拐點。從2月10日至26日,半個多月時間內,這個坐落在波河西岸、西北為阿爾卑斯山環繞的義大利北部城市,在各國媒體鏡頭下,其美麗的城市風光和厚重的人文歷史,次第展現在大眾面前。
比賽場館成功變身
2006年之前,在歐洲之外,都靈可謂“養在深閨人未識”。根據都靈奧委會資料,直到2006年,都靈每年只有100萬遊客。奧運會舉行後,這個數字猛增,達到約600萬。由於冬奧會,都靈已經攀升為義大利遊客人數最多的城市之一,僅次於羅馬、威尼斯和佛羅倫薩。
“在2006年之前,都靈銀河高山滑雪場的顧客中只有40%是外國人。現在,這個數字約為85%。”都靈奧林匹克公園一位發言人說。
眾所周知的是,2004年雅典夏季奧運會後,大量奧運場館管理利用不善,大多空置、荒廢,直到現在仍是希臘奧委會為人所詬病的話題之一。相反,都靈成為後奧運設施管理利用最成功的“好孩子”。都靈冬奧會是第一個採用城市/山地舉辦模式的歐洲冬季奧運會。冰上運動在城市中心舉行,雪上賽事在山區舉辦。奧林匹克舉辦場所的統一規劃,打造了該地區更多的旅遊目的地。
“2006年3月20日基金會”就是為了管理都靈的多個奧運會比賽場地而成立的,目的在於將奧運場館轉型,作為體育和娛樂場所向公眾開放。這傢俬營的非盈利機構幫助2006年奧林匹克帕拉冰球館成為義大利領先的音樂和娛樂場所之一,麥當娜、鮑勃·迪倫等人都在這裡舉行過現場表演,這裡還舉辦過國際籃聯奧運會預選賽。
而花樣滑冰館如今是一個會議中心,同時擁有一個公共溜冰場,每年為3萬名滑冰者提供服務,並舉辦過花樣滑冰世界錦標賽。至於奧運多功能場館則從2011年開始,平均每年舉辦57場活動,每年可接待約37萬人次。
奧運激情“仍在燃燒”
不要忘了都靈是皮埃蒙特大區首府。“激情在這裡燃燒”,這是2006年都靈冬奧會的口號。而2006年燃燒的冬奧激情,使該地區的青少年獲益最多。25項“奧運環教育計劃”在奧運會前後吸引了超過60萬名學生參與。這個教育計劃包括一系列不同的專案,所有專案都圍繞著體育展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都靈冬奧會是第一屆採用生態管理審計計劃來實施環境指導方針的歐洲奧運會,有助於抵消奧運會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全球變暖成為話題的今天,此舉尤其具有前瞻性。
最重要的是,奧林匹克精神還在繼續。都靈2015年被評為歐洲體育之都。時至今日,義大利有200萬滑雪者正在練習高山滑雪,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北部地區。這顯然為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在2026年承辦冬奧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歐洲神秘學研究流傳著兩個所謂的地理“魔法三角”,即布拉格、里昂、都靈組成的“白魔法三角”,倫敦、舊金山、都靈組成的“黑魔法三角”,都靈是這兩個三角的唯一交叉點。當然這只是傳說或噱頭。2006年的冬奧會倒很像一次“魔法”,讓都靈脫胎換骨,重新發光。
這是2006年2月24日,參賽選手在都靈冬奧會越野滑雪女子30公里集體出發比賽中。新華社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