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開展戶外活動的好時候
登山也成為這個季節
人們喜愛的健身方式之一
但如果姿勢不正確
對膝蓋、腿部會造成傷害
那麼,關於登山的那些事兒
一起來看看吧
登山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提高神經系統機能,增強肌肉力量,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平衡性以及靈敏度和柔韌性。
登山運動的運動量高於一般的散步或慢跑,更有助於消耗體內多餘的脂肪,增強體質。
登山運動還有愉悅放鬆、降低憂慮、加強與他人交流溝通的作用。
登山是強身健體、修養身心,提高身心綜合素質的理想運動方式之一。
熱身:爬山有一定強度,耗氧量比較大,所以爬山之前要做好熱身運動,讓肌肉、關節活動起來,保證人體各器官系統能協調一致地工作。
爬山前可做的熱身動作有:
1.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同時放在一條腿側面,然後慢慢向下壓,保持背部豎直。
2.半蹲,雙手放在膝蓋上,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來回轉動。
3.雙腳分開半米左右,雙手張開與肩平行,然後身體向一側傾斜,雙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與地面垂直。
上山:身體放鬆並前傾,腰背挺直,避免形成駝背、彎腰姿勢,別用手撐著膝蓋爬。雙膝自然彎曲,雙腿加強後蹬力,用全腳掌或腳掌外側著地。這個動作主要靠大腿和臀部肌肉發力。儘量不要用前腳掌著地,由於發力部位的小腿,肌肉較少,長時間收縮易疲勞,甚至出現不美觀的小腿肚。不論路程長短,都不要走得過急,要按照一定的呼吸頻率,逐漸加大強度。切忌突然加快腳步,或在最後一段拼命衝刺。如果感覺疲勞,不要馬上停下來,要放慢腳步,減小強度。
下山:人們常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這是因為下山對大腿、小腿和臀部肌肉要求更高。下山時這些肌肉是在努力控制速度,所以更易造成疲勞和痠痛。
因此,下山時要放鬆,挺胸、輕步、不甩手,這有利於穩定重心,保持身體平衡。也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否則,膝蓋和腿部肌肉承受過大壓力,易造成損傷。下山時注意重心偏後並稍降低,前腳站好才把重心移過去。
有些人邊看景邊拍照
往往會忽略腳下的路
一不小心踩上小石子兒或是踏入坑窪
就可能崴傷腳踝
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
制動
腳扭傷後,可就勢坐下,不讓受傷部位用力或負重,保持患肢不動,避免加重傷情。
冰敷
在24小時內,將冰袋放在痛處進行冷敷,每次敷20-30分鐘,2-3小時冰敷一次。
加壓
加壓包紮患處,但不要包紮得太緊,以免阻礙血液迴圈,影響恢復。
抬高術
抬高患肢,讓其高於心臟部位,便於踝部血液迴流,減輕腫脹。
特別提醒:
如果崴腳情況嚴重,做完緊急處理後應立刻就醫,請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檢查,再對症治療。
特殊人群要謹慎!
山區氣候多變,日夜溫差大,因此老年人群如要登山,一定要先掌握山區的氣候狀況。
應選擇合適的登山途徑,做好規劃,選擇好裝備。
選擇合適的衣物,應具有良好的排熱及抵抗低溫、風雨的作用。
並應定期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以評估自身進行登山活動的能力。
慢性疾病人群
雖然規律運動有助於改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促進心肺功能,但登山運動對於慢性疾病患者來說,卻並不一定適宜。
例如高血壓患者如果血壓波動大,心、腦、腎等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和血管硬化,或合併其他慢性疾病,登山時容易發生腦出血、心肌梗死等意外事件。
如果平時有頭昏、眩暈等症狀,就更不適合登山了。
登山時,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大大增加,容易受傷,對於關節本身有傷病的人群來說也不適宜。
因此,慢性疾病患者是否能夠登山,應經醫生評估後遵醫囑進行,或選擇其他的運動方式。
部分圖文來源:健康北京、人民網健康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