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5日,在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長黎仲迅的指揮下,20萬越軍向柬埔寨發動了全面進攻。
越軍大量使用蘇聯提供的飛機、坦克以及美軍遺留的先進武器,兵分多路,大膽縱深穿插,對柬埔寨軍隊分割包圍,攻勢迅猛凌厲,柬埔寨軍隊處處被動挨打,很快陷入全面混亂。
僅僅兩個星期,越軍就佔領了柬埔寨首都金邊, 1979年1月12日,越軍佔領了柬埔寨幾乎所有重要城鎮和大部分國土,基本控制了柬國全境,迫使以波爾布特為首的民柬勢力撤到了柬泰邊境叢林裡。越軍這次閃電般的攻勢,也被一些人認為是繼二戰納粹德國之後最成功的“閃電戰”。
越南為什麼進攻柬埔寨?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領土爭端,二是政治矛盾,三是柬埔寨迫害越僑,四是越南想組建“印支聯邦”。
領土爭端。這個好理解,兩國曆史上並不友好,有邊界糾紛,關係好的時候,可以擱置爭議,關係不好了,領土就是最容易引爆的火藥桶。
政治矛盾。越共和柬共歷史上頗有淵源,可以這麼講:沒有越共,就沒有後來的柬共。從國家關係上講,柬埔寨擺脫法國、美國、打倒朗諾集團,越南出了大力。
因此,越南對柬埔寨有一種心理優勢和特殊的控制慾,認為柬埔寨應該感謝自己,尊重大哥,聽大哥的話。然而,柬埔寨的波爾布特是個狠人,他對越南有很強的戒心和敵意,遠交(中國)近攻(越南),讓越南如芒在背。
迫害越僑。僑民政治上不可靠,迫害越僑可以打擊越南的影響力,“淨化”國內環境。柬埔寨迫害越僑,越南迫害華僑,柬埔寨結好中國,對付越南,越南結好蘇聯,抗衡中國,形成了一環扣一環的奇特格局。
“印支聯邦”。越南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其民眾倔強善戰,敏感自我,心比天高,有莫名的優越感,一直想妄圖吞併寮國和柬埔寨(19世紀,越南曾吞併過柬埔寨和大半個寮國,但被泰國擊敗,被迫吐出),成為一個地區性大國。
從30年代越共成立,到抗日、抗法、抗美,南北統一戰爭,再到70年代末越柬戰爭,越南幾十年的革命歷程,除了追求民族獨立之外,還有一個比較含蓄的目標,那就是建立越南主導的“印支聯邦”。
寮國一直被越南拿捏得死死的,早就馴服了。越柬戰爭,越軍佔領柬埔寨並扶持成立了韓桑林-洪森政權,基本實現了對印支三國的控制,如果沒有外部勢力的干涉,“印支聯邦”的形成只是時間問題,可惜,沒有如果。
今天,梳理一下越南“印支聯邦”的歷史情結及其功虧一簣的原因。
01
近代史上,中南半島上有兩大塊殖民地:一是英屬緬甸,二是法屬印度支那。這兩塊殖民史之間,是平衡鬼才泰國——亞洲除日本之外唯一的獨立國家。
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是法國設立的殖民機構,統治地盤包括越南、柬埔寨、寮國三國,以及中國的廣州灣。
在印支三國中,越南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社會發展程度最高,因而也最被法國人看重。
法國殖民者實行“以越制柬”和“以越制老”政策,刻意抬高越南人的地位,利用越南人統治柬埔寨和寮國。
上面說過,越南本來就對柬、老兩國有心理優勢和別的想法,法國人這麼一搞,更加強化了越南支配柬埔寨和寮國的意識。
歷史慣性和特殊情結是一粒種子,總會在合適的時機發芽滋長。
1930年2月,胡志明攜共產國際命令,在香港清理門戶,整合多個小黨,成立越南共產黨。
考慮到法屬印支聯邦是一個整體,單單成立一個越共,無論影響力和戰鬥力都很有限,只有三國聯合起來,革命才能取得勝利。於是總部指示越共改名“印度支那共產黨”,把柬埔寨和寮國的革命也擔起來。
柬埔寨和寮國太落後了,沒有產生革命的社會基礎。是以越南人為主的“印支共”黨員,深入這兩國宣傳思想、發展組織,手把手教他們鬧革命,點燃了星星之火。
1939年“印支共”召開第六次全會,會議認為印支三國處於法帝國主義統治之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獲得解放。基於此,會議再次強調三國要聯合革命,決定革命成功後建立“印度支那民主共和國聯邦政府”。
顯然,如果這個聯邦政府成立,肯定以越南為主導。
1940年9月,日本為了切斷中國對外交通線,強行派兵進入法屬印度支那,與法國維繫政府共同統治這片殖民地。
1945年3月,德國在歐洲的敗局已定,為防止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接管法屬印度支那,日本搶先行動,逮捕了法國總督,殲滅了法國駐軍,獨佔法屬印度支那。
幾個月後,日本也戰敗了。
“印支共”趁著這一段寶貴真空期,發動“八月革命”(用 “越盟”的殼子),奪取政權,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柬埔寨和寮國隨後也獲得了獨立。
法西斯滅亡,殖民體系瓦解,殖民地獨立,事情到這裡本應該結束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之前被德國打成狗的高盧雄雞,不甘心放棄百年基業,捲土重來,欲恢復在越、柬、老三國的統治。
越南奮起反抗,第一次印支戰爭(抗法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法軍來勢洶洶,”印支共”及越南人民軍實力弱小,扛不住,被迫撤離首都河內,轉移到越北山區堅持抗戰。法軍控制越南大部後,扶持阮朝末代皇帝(即保大帝),建立了越南國。越南從此一分為二。
越南民主共和國最困難的時候,北方鄰居中國完成了革命。在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幫助下,越南人民軍取得了“邊界戰爭”的勝利,打通了與中國的交通聯絡,來自中國的物資源源不斷輸入越北,越南人民軍愈戰愈強,開始區域性反攻。
與此同時,柬埔寨、寮國的抗法戰爭也風起雲湧。這兩個國家的抗法組織很多,統稱為伊沙拉。”印支共”(明面上已解散,用越盟陣線的殼子)一面派軍隊直接進入兩國作戰,一面大搞統一戰線,支援、團結這兩國的伊沙拉組織。
1950年10月,柬埔寨伊沙拉組織成立了高棉伊沙拉聯合陣線,寮國伊沙拉組織成立了寮國自由民族統一陣線,兩國的伊沙拉組織分別實現了聯合。
不久,這兩個陣線與越盟陣線聯合,成立了“印度支那聯合統一陣線”,團結一致抗法。
至此,在“印支共”的推動下,印支三國抗法力量實現了大聯合,抗法戰場形成了一個整體。
胡志明演講
02
對印支三國來說,成立“印度支那聯合統一陣線”的首要目標當然是抗法。
但是,具體而言,三國的訴求還是有區別的,越南支援柬埔寨和寮國抗法,有三個目的:
一是擴大抗法力量和戰場範圍,分散、牽制法軍。這很好理解,抵抗遍地開花,法軍到處救火,顧此失彼,會減輕對越北的壓力。
二是擴大戰略縱深和活動空間,越北一隅,迴旋餘地很小,再有就是越南地形狹長,需要從這兩國借道支援南方革命。
三是擴大在這兩國的實力存在和影響力,為“印支聯邦”打基礎。
柬埔寨和寮國加入的目的很簡單——獲取軍事、經濟援助。越南有一眾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軍事實力和經濟資源是這兩國無法望其項背的,想要趕跑法國人,只能依賴越南。
事實上,越南也確實是這場戰爭的主力,沒有越南,柬埔寨和寮國很難擺脫法國殖民統治。
1951年2月,“印支共”召開二大,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停止使用“印支共”這個名稱,“印支共”一分為三,三國分別建黨。
在“印支共”的基礎上,三國分別成立了越南勞動黨、高棉人民革命黨、寮國人民黨。
分家是形勢所迫。
“印度支那”這個名字成了殖民統治的代名詞,已經汙名化了,法國人都不用了;其次,法國已經承諾給予印支三國一定獨立地位,三國逐漸獲得國際社會承認;最後,越南人處處以自己利益為中心的做法和控制柬埔寨、寮國的野心,引起了這兩國其他政治勢力的警覺和反感。
當然,分家只是形式和策略,實質上,越南勞動黨保留了對柬、老兩國兄弟黨的監督權,並且還暗示:只要時機成熟,三個黨還會統一,建立越南-高棉-寮國聯邦。
時間進入1954年,奠邊府一戰,法軍遭受重創,越南勞動黨控制了約3/4 的國土,法軍只能固守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線,寮國抗戰政府控制了寮國一半的國土,高棉抗戰政府控制了柬埔寨2/5的國土。法國在印支的殖民統治面臨崩盤。
斯大林去世後,美蘇兩強開始由對抗轉向緩和。為了解決朝鮮問題和印支問題,1954年5月,美、蘇、英、法邀請相關國家代表齊聚日內瓦,召開一次重要會議。
(為了便於行文和理解,下文把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把保大帝的越南國稱南越)
北越對日內瓦會議抱有很高的期待。
戰爭打到這個階段,印支三國形成了“三國六方”的局面。越南有北越和南越,柬埔寨有高棉抗戰政府和柬埔寨王國政府,寮國有寮國抗戰政府和寮國王國政府。
其中,南越政府、柬埔寨王國政府、寮國王國政府是法國人的傀儡,高棉抗戰政府和寮國抗日政府,受越南控制。
只要在日內瓦會議上讓法國人滾蛋、讓柬、老兩國的抗日政府獲得國際承認,越南就是最大贏家。
沒有法國人撐腰,三個王國政府不堪一擊, 推翻他們易如反掌。
三國先各自完成統一,然後結成以越南為主導的聯邦,“印支聯邦”將不再是夢。
03
北越沒有意識到:在日內瓦和會這種大咖雲集的國際舞臺上,小角色是沒有話語權的。
高棉抗戰政府和寮國抗日政府的代表連參會的資格都沒有,不可能獲得國際承認,法國人雖然要從印支三國撤軍,但北越也得從柬埔寨和寮國撤軍,更讓北越無法接受的是,越南要以北緯17°劃界,北越必須放棄南方的根據地,把在南方的武裝力量撤到北方。
這意味著,北越和法國人打了這麼多年仗,只保住了越南北方,“印支聯邦”的夢連影子都沒有了。北越在日內外和會上的外交努力全面失敗。
北越沒有話語權,蘇聯和中國呢?
蘇聯要和西方搞緩和,關注的重點在歐洲,沒有給予北越有力支援,中國剛打完朝鮮戰爭,需要和平發展環境,希望印支早日停戰,也不支援北越搞“印支聯邦”。
北越被迫接受了苦果。
從內心上講,北越非常不甘心,很多黨員幹部和指戰員認為,北越已經控制了越南大部分領土,完全有能力一鼓作氣解放全國。是某些大國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出賣了越南的利益,企圖維持越南分裂,便於操控越南。
日內瓦會議改變了印支三國的歷史走向。
會後,北越從柬埔寨撤走了全部武裝力量,苦心經營的事業一夜之間清零,在寮國情況也類似,不過巴特寮(寮國人民軍)保留了桑怒、豐沙裡兩地,這兩塊根據地挨著中國和北越,正是這兩塊根據地,決定了寮國和柬埔寨未來不同的命運。
巴特寮儲存了部分地盤和實力,與北越保持著親密的聯絡,未來國際形勢有變,它可以在北越的支援下捲土重來。
柬埔寨則不同。越南軍隊撤走後,高棉人民革命黨沒人撐腰,不是西哈努克的對手,處境艱難,前途渺茫。不得已,高棉人民革命黨絕大部分領導和骨幹撤到了北越,留下的,一部分被西哈努克鎮壓了,一部分轉入了地下,苦苦支撐。
高棉人民革命黨近乎團滅的現狀,為以波爾布特(當時還叫沙洛特紹,為了方便理解,下文統稱波爾布特)為首的“巴黎幫”崛起,創造了條件。
“巴黎幫”是一幫留學法國的少壯派組成的,留法期間他們加入了法共,後來被法共派回柬埔寨搞革命,加入了高棉人民革命黨。
在高棉人民革命黨內,“巴黎幫”是個另類,他們革命意志極其堅定,崇尚暴力,思想激進,鄙視本土的泥腿子同志,對北越沒什麼感情。
1960年,高棉人民革命黨召開了二大。在“巴黎幫”的強烈要求下,高棉人民革命改名為柬埔寨勞動黨,以示與越南勞動黨平起平坐,他們還起草了新的黨章,制定了新的路線方針,決心擺脫北越的控制,獨立自主地搞革命。
以1963年波爾布特上位為標誌,柬埔寨革命脫離了北越的掌控。
04
波爾布特在叢林裡和西哈努克政府打游擊之際,北越和美國正在寮國激烈鬥法。
日內瓦會議並沒有為印支地區帶來和平。美國和北越都對會議結果不滿,都認為這是一次失敗的會議。
法國人滾蛋之後,美國人迅速接棒,開始染指印支事務,根據“多米諾骨牌”理論,美國決心阻止共產主義勢力席捲印支半島甚至整個東南亞。
另一方面,北越也不甘心放棄之前的成果,時刻欲捲土重來。
北越一邊搞土改搞建設,一邊悄悄開闢胡志明小道,向南越秘密運送人員、武器和戰略物資。
寮國是“胡志明小道”的必經之路,也是保護北越的重要緩衝區,對北越非常重要,同理,寮國也是美軍切斷“胡志明”小道、圍堵北越的重要一環,對美國的印支制戰略同樣重要。
在都不敢明面上破壞日內瓦會議的前提下,雙方的鬥法地點轉移到了寮國。
北越控制了寮國人民黨和巴特寮,支援他們參加寮國聯合政府,團結左派力量,拉攏中間派。美國則支援寮國右派力量,限制、打壓巴特寮,最終把巴特寮排擠出了聯合政府。
既然合法路線走不通,那就只能武裝鬥爭了。
於是,寮國內戰爆發。
北越“志願軍”開進寮國作戰,正式把寮國納入抗美大業的軌道。
美國爭鋒相對,大力武裝寮國王國軍隊。
經過一系列複雜鬥爭,到1960年底,寮國形成了左(巴特寮)、中(梭發那·富馬親王)、右(文翁·納佔巴塞親王)三派三足鼎立的局面。
為了解決寮國內戰問題,在國際社會的呼籲下,1961年開了一次擴大的日內瓦會議,再次確定了寮國的中立國定位,任何國家不得干涉寮國內政,所有外國軍隊一律撤出寮國。
然而,這個協議很快淪為一紙空文。
放棄寮國就相當於放棄“胡志明小道”,放棄解放南方,北越是絕對不會遵守的。
美國為了掐斷“胡志明小道”,保住南越,也不會放任北越在寮國搞事情。
所謂協議,只是給國際社會一個面子,私底下該怎麼鬥還怎麼鬥。
在這場鬥法中,美國人處於不利的地位。美國不敢明面上派軍隊到寮國作戰,只能出錢出武器,打代理人戰爭,越南則可以派“志願軍”與巴特寮聯合作戰——更確切的說,北越軍隊才是作戰主力,巴特寮是輔助(北越不願巴特寮壯大,脫離掌控),一般做些搬運物資、打掃戰場的雜活。
寮國王國的軍隊肯定不是北越軍隊的對手,地盤逐漸縮小。
到1968年底,北越和巴特寮已經控制了寮國2/3 的地盤。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冷戰時期美國對柬埔寨的外交政策研究》
《從“印支共”到“印支聯邦”》
《理想與悲劇——柬埔寨共產黨興衰史鑑》
《統一戰爭視野下北越在印度支-那地區的政策演變(1945-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