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由於當時的政局比較混亂,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很多人心理方面出現了疾病,他們無法透過專業的治療進行疏導,因此便想到了自殺。
而“燕子磯”便成了當時自殺的“絕佳聖地”,然而,陶行知的一番話點醒了很多當時想要自殺的人,也在那裡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燕子磯的故事。
“想一想,死不得”
據當時國民政府的不完全統計,僅僅1943年上海的自殺人數就高達兩千餘人,平均每天就有7人自殺。
可想而知當時的人們是生活在一個多麼壓迫的環境之中,這些人裡有花一樣年齡的青少年,也有垂暮之年的老人。
老人們本應該過著安享天年的生活,青少年們也本該用他們的青春熱血一展才華,然而他們卻用如此方式了卻一生。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燕子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竟讓那麼多人選擇來此了卻餘生。
燕子磯位於江蘇南京,此處山崖陡峭,三面臨江,壁立千仞,磯下面是一瀉千里的長江。
在這裡掉下去的人幾乎無生還的可能,所以這也可能是很多人選擇來這裡的原因,甚至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燕子磯的肉包子,一兩(仰)一個”。
這是多麼的讓人悲痛啊。
陶行知先生看到此情此景不免心生悲痛,便立了兩塊木牌以警示想要自殺的人。
陶行知先生立此木牌與當時一女子的輕生有關。
陶行知在南京一高校教書,距離燕子磯很近,在他出來散步時,偶遇一車伕,看他一直坐在那裡,似是在等人,於是上前與車伕閒聊了幾句。
車伕講述道,早晨一個女學生坐他的車去燕子磯,在途中兩人聊天時,聽完車伕講他自己的故事後,女學生竟然還哭了,車伕還連忙安慰她。
在到達終點後,女學生不僅多付了車錢還將自己身上所有的錢財都給了車伕,車伕感覺很納悶但也並未多問,車伕心裡也過意不去於是一直在這裡等女學生下來,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見她的蹤影。
陶行知聽完後覺得大事不妙,於是立馬跑去燕子磯,但也始終沒見到人,第二天便看到一女學生跳江的新聞。
看到這裡後陶行知潸然淚下,他不僅心疼這個女學生,他不知道女子究竟是經歷了怎樣的事,才會選擇結束自己花一般的年齡,而且更為作為一個教育家為教育的失敗而感到痛心。
想到自己唯一能做的便是用自己的學識儘量地去減少這種自殺現象,於是陶行知在燕子磯旁立了兩塊木牌,一塊寫著“想一想,人生為一大事來,當做一件大事去,你年富力強,有國當救,有民當愛,豈可輕生?”
另一塊寫著“死不得,死有重於泰山,或有輕於鴻毛,與其投江而死,何如從事鄉村教育為中國三萬萬四千萬同胞努力而死!”
從這以後,自殺的人數明顯地減少了,不得不說,這真是塊救命牌。
與此同時,住在燕子磯附近的人們也會格外注意來這裡的人,這不,就有一個人被這份溫暖感動著。
多一份關愛,讓世界更溫暖
1924年,我國著名劇作家陳白塵被診斷出患了淋巴腺結核病,很長一段時間他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長此以往便鬱結於心。
後來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南京散心,聽聞燕子磯風景秀麗,在那裡可以俯瞰整個南京城,一天,他坐著黃包車來到了這裡,可是這個車伕卻一直跟在自己身後。
這讓陳白塵心裡很不舒服,因為他覺得一定是車伕怕自己最後會不給車錢才一直跟在身後。
但在回去的路上,兩人聊天時才知道車伕是因為擔心怕自己想不開來此尋死,得知原委後不禁為自己的小人之心而感到慚愧,同時也被這份溫情深深地打動了,經歷了此事後,便覺得更應該要好好珍惜生命。
那在這裡我們就來剖析一下為何在民國時期會有那麼多人自殺。
首先,那個年代正是中西文化極大碰撞的時期,這種文化的失調與嬗變給當時尤其是青年人造成了很大影響。
他們在社會現實與理想社會中不斷碰撞摩擦,在無法達到自己所預期的社會現狀時,極易產生虛無主義,在得不到回應與滿足時,只能透過自殺的手段來逃避現實。
再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當時戰爭頻發,人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總是擔驚受怕,失業率激增。
家裡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把人都逼到了絕境,因此也只有選擇自殺。
當然,這其中的原因肯定還有很多,和政府當時的治理等都是密切相關的,但在這裡我們點到為止即可。
結束語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被賦予不同的責任和使命,生活中風雨與彩虹同在,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想不開就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
父母帶我們到人世是來讓我們感受世界的美好的,所以要好好愛自己好好愛身邊的人好好生活。
最後,送給大家海子的一句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所以,請相信,沒有走不出的黑暗也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只要足夠勇敢,希望就在腳下,它需要我們一步一步慢慢來,需要我們用愛去點亮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