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最近這些年我軍陸軍裝備的更新規律,那隻要對我軍稍有了解的人都能說得出,重視重灌備,有限更新單兵基本裝備;優先進行資訊化建設與炮兵等火力建設,適當放緩裝甲兵與步兵;也是因為如此,就有了不少陸軍土啦,陸軍單兵裝備落後啦,缺少光學瞄準裝置與單兵夜視裝置啦等等的吐槽,說的也的確是事實,但這種事實即將迎來不小的改變。
西部戰區77集團軍最近發了一篇‘科技助力砥礪夜戰新本領’的宣傳材料,就拿他們的決死勁旅(也就是某山地合成旅)的一場夜間對抗演習,展現了我軍在這兩年當中對夜視裝置與夜戰能力的更新。按照這篇報道的說法,這場演習當中的紅方靠著夜視裝置上的巨大優勢,從藍軍進入演習任務區域開始,就一直將其出於監控之中,掌握了藍軍的每一步行動動向,最後在未損失一人的情況下成功挫敗了藍方的進攻,贏下了這場對抗演習。
這場行動本身當然是證明了先進裝備在現代作戰當中能夠帶來的巨大優勢,這篇報道也強調,靠著全新的裝備,夜戰不再是戰爭迷霧狀態下的傳統對抗,而是依靠高技術夜視裝備創新戰法,實現夜戰能力的質的飛躍,從這裡也能看出我軍在逐漸富裕起來之後,對於夜間作戰和各種專用夜視裝備的態度,可以說已經有了很高的理解與重視程度;而這次針對演習的報道除了對裝備運用的強調外,在報道圖片當中的一款全新夜視裝備也非常有意思。
從照片上看,這應該是一款單兵夜視瞄準具,能看見視野當中清晰的分劃版,但與常規的各種原理的夜視瞄準裝置不同,除了正常的視野顯示外,還用顯眼的紅框框住了視野中士兵的輪廓來,讓使用計程車兵不需要仔細識別,就能一眼認出自己的夜視裝置視野當中的人類目標,很好的解決了傳統微光或者紅外夜視裝置目標難以辨別,熱成像裝置又不適合單兵使用的問題,顯著增強了夜間環境下尋找敵人難的問題。
從這種新型夜視裝備的構型上看,有點像美軍正在試裝當中ENVG-B雙筒增強夜視儀,當然從原理上說沒有紅外輪廓疊加微光那麼高階,而是採用了前端外掛熱融合搭配演算法的模式做到了類似的疊加輪廓的效果,而且我軍從目前使用傾向上來看與美軍也有所不同,美軍是作為一種頭戴夜視儀來使用,而我軍這次展示的則是作為一種槍用夜視瞄準鏡;這一方面當然有思路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部隊與軍費規模以及效費比的考慮。
要知道這次報道有這種高階夜視裝置的可不是我軍啥精銳特戰單位,甚至都不是集團軍特戰旅,只是一個普通的山地合成旅偵察營的武裝偵察連而已,雖說這兩年因為高原地區的相關需要,西部戰區這幾個單位經過一定的裝備更新加強吧,但能將這種新型夜視裝置配發到普通的合成旅,那已經足夠說明我軍在單兵裝備建設上開始重視起來,開始追趕乃至試圖對國際一流水平進行彎道超車了。
要知道,往前去幾年,我國的國防工業甚至連單兵夜視儀需要使用的微光增像管都不能完全自給自足,二代半夜視儀的管子要從法國買,第三代夜視儀的增像管則從俄羅斯進口;而短短几年之後,咱們就已經能夠做到緊追世界領先水平,能夠跟蹤美國海軍在融合夜視裝置上的動態,做出類似的黑科技產品,實現與美軍差不多的夜間能從夜視儀當中直接看出人的輪廓的水平了;這幾年我軍依靠工業化能力和市場規模在先進技術上的追趕速度不可謂不快。
而這些技術能快速的開始在普通的合成營當中普及,那自然與我軍對夜戰能力與夜視裝置的重視是分不開的,這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畢竟無論有些人如何洗地高階單兵裝置沒有重灌備重要有用,但敘利亞戰場的大量案例還是告訴我們,夜間是重型機械化部隊對普通步兵最有優勢的時候,尤其是對於各種巷戰任務而言,因為其自帶的夜視熱像裝置能在數千米距離上發現單兵目標;而不管是想要削弱重型機械化部隊的這種夜視能力優勢,還是想要利用己方的重型部隊優勢進行夜間進攻行動,給單兵配發先進好用的夜視裝置都是一條最實際也最好用的捷徑。
從本輪的俄烏軍事行動當中也能看見類似的勢力,俄軍行動第一天投入安東諾夫機場的那200名空降兵,正是靠著夜視裝置的優勢,在俄軍陸航部隊的有限支援之下,依靠機場建築面對烏軍一個有坦克與步戰的快反旅的反衝擊,堅守了一整天等到了重灌部隊的解圍,自己只承受了輕微損失,如果他們沒有優勢夜戰裝備,那當天晚上可能真的就要像烏克蘭媒體宣稱的那樣被全殲22次了。
所以,這種能洞悉黑夜,能自顯示人體輪廓的新一代夜視裝置開始在我軍各部隊當中鋪開,這和火力建設資訊化建設一樣是能夠極大提升戰鬥力的事情,而我軍現在能對這種裝備重視起來,能夠基本追趕上美軍的步伐,讓自己的夜戰也有黑科技的加成,那自然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