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關心,說出來卻是責備;明明可以坦蕩講述,卻讓對方做閱讀理解;明明想製造幽默,卻令人有被冒犯的不適……好好說話,是我們許多人需要直面的課題。
網友版——
《好好說話之避雷要點》
01 有話直說,不設潛臺詞
有一次鬧彆扭,男朋友跟我說:你想說什麼就直接說,不要擰巴著說。比如你想讓我拖地,不要說“你不拖地是嫌家裡很乾淨吧。”而是說“你有空時可以拖一下地嗎?”
細想起來,我好像很擅長正話反說。明明想讓他多穿點衣服別感冒,到了嘴邊就成了,穿這麼少,看來某人沒得瑟夠……種種此類的怪調,實際上如果我直接說出想法,男友也會支援照做,但我就像刺蝟一樣,偏要用負面情緒扎他一下。將真實的想法隱藏,卻又期待對方能夠發現。
@柯靈
02 不做“反問句小能手”
“手機放哪兒了?”
“我怎麼知道?”
“現在的專業,找不到合適的實習。”
“當初是誰非要選這個專業的?”
“放在這個位置,對嗎?”
“你問我我問誰?”
“我朋友要結婚了。”
“你以為別人都像你?”
“前面是向左拐嗎?”
“不然呢?”
……
講真,這種溝通無效且讓人不好受。
@孟博
03 這些“四字”勸慰……不說也罷
大度自勉可以,勸人時要慎重。不在其境,不知其苦。慷他人之慨容易,感同身受別人的難,少有人做到,畢竟,“被偏愛的人永遠不瞭解天平另一端的人的心情。”
@何意
04 有些梗,並不有趣
“今天去超市,發現車釐子漲價就沒買……”
“工作這麼多年還沒實現車釐子自由?不應該吧”
“什麼時候能把錢給我呢?家裡急用。”
“哈哈,我憑本事借到的錢為什麼要還呀?”
“你剛才說得不太懂,能解釋下嗎?”
“你品,你細品。”
你以為的笑點和妙趣,可能是對他人的失禮與冒犯。偏偏總有人不懂這點。
@蔥花香菜
05 剋制“好為人師”的衝動
當有朋友傾訴煩惱時,往往會勾起一些人表達自我的慾望,就像彰顯社會經驗與頭腦智慧的機會來了一樣,不自覺奉上一堆大而無用的建議,你這樣做呀,你那樣做呀,你離職呀,你怎麼不跟他分手呢!
這些評判的背後語言是:你做得不夠好,我懂得比你多,我拎得比你清。但有時傾聽就足夠了,尤其對於受傷的人,一個安靜的樹洞勝於居高臨下的建言。
@小咪
06 一句傷害,可能是別人心口拔不出的釘子
非暴力溝通,去表達事實、感受和需求,而非攻擊、貶損對方。比如,當你恰好疲累,有人卻想和你繼續聊天時,暴力的溝通就是:你怎麼這麼煩,你能不能少囉嗦,還有比你更自私的人嗎?措辭和語氣充斥著譴責與定性。
此時,不妨溫柔而明確地表達一種態度:我今天累了,需要休息,改日再聊更好。心理學有一句名言,叫做“不帶敵意的堅決”,維護邊界,表達立場,尊重了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避免了語言暴力帶來的局面升級與心靈傷害。
@洋洋
《有話,好好說》
文 | 央視新聞《夜讀》
我們每天都在與人說話,甚至有些聒噪。
但這些對話是給彼此製造交流的快樂,還是困擾與傷害呢?我們需要覆盤與反思。
也許你會覺得那些“不好的話”沒什麼,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有一些話非但不會消失,還會頑固地留在別人的記憶中,產生隱蔽而持久的影響。每一次不好好說話,就像在關係的瓷器上,劃下一道細小的裂紋,終有一天瓷器會毫無徵兆地碎裂,留下出語者,一臉無辜地驚駭。
我們不難發現,越是在親密關係裡,家庭單元內,越是親近的人,越愛不好好說話。那些“不友好的表達”,有時是綿裡藏針的打擊,有時是傷人於無形的調侃,有時是沒來由的憤怒與宣洩,還有的時候,不好好說話是一種心理意圖,想要強調某種存在感,吸引對方的關注與在意,儘管這並不明智且常常適得其反。
它會讓兩個心靈陷入共同的泥沼而無法相互營救,都感到無力,都因為對方無法理解自己而倍加失望。就像榮格說的,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沒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重要的感受。
好好說話,讓對話的通道多一些順暢,少一些阻滯。當我們抱著尊重、理解、關愛的初心,去表達自我,聆聽他人時,對話就會流向溫暖的深處,人與人之間才有可能觸碰到彼此精神的核心。
如果你問,沒有高情商,也不擅長表達的技巧,如何與人交流?
答案很簡單,真誠就是最有效的。
【寫留言】
哪些話,曾讓你倍感舒適?
製片人 | 張天宇 主編 | 王若璐
編輯 | 李津嬋
掃描下圖二維碼看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