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新零售是一門很難的生意,是零售品類中最難線上化的品類。
生鮮電商賽道存在前置倉、店倉一體化、社群團購等多種模式。
前臵倉模式,通常是在社群 3 公里以內建立倉庫,根據資料分析和供應鏈資源選擇適合的商品,由城市分選中心配送至前置倉,進行小倉囤貨。同時組建物流團隊,在消費者下單後,0.5 小時內將商品從前置倉配送到消費者的到家服務。
前置倉商業模式尚處於探索階段,成本高於其他生鮮流通模式,但可以使消費者“像使用自來水一樣”方便地採購高質量生鮮,提升了消費體驗。
生鮮新零售業態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兩個:
1、確保高質量、高確定性,以滿足消費者高要求的增值服務
2、最求極致價效比,以效率換成本
生鮮前置倉的到家模式,具備庫存前置、終端網路密集、到家服務、確定性高四個特點。
(1)庫存前置:與社群團購模式相比,前置倉滿足的是消費者的即時需求,0.5 小時的配送時效要求提前預測需求,備貨到倉。而社群團購的主要運營方式為預售,平臺不承擔庫存風險,次日送達消費者手中,降低了履約成本。
(2)終端網路密集:與商超到家模式相比,前置倉更深入社群,庫存更貼近末端。商超到家是從傳統商超取貨送達消費者,末端分佈密度取決於商超密度。傳統商超主要以大型店為主,一家店通常可以覆蓋 3-5KM 範圍內的消費需求。而前置倉為提供確定性的服務,覆蓋 2-3KM以內的消費需求,末端距離消費者更近,密度更高,庫存成本也更高。
(3)到家服務:與自提和到店相比,“到家”環節增加了末端配送成本。 因為時效限制,拼單規模有限,所以所有即時到家模式成本都較高。
(4)“確定性”:商超到家平臺多采用眾包騎手,由於倉店一體,揀貨時間不確定性較高,時效通常在1-2小時之間。而前置倉承諾30分鐘以內送達消費者,高確定性要求下,需要自營騎手進行配送,並保有產能冗餘,也將推高成本。
以上,就決定了生鮮前置倉模式的成本高於其他生鮮零售模式,其業態路徑就必然選擇高質量、高確定性的增值服務,以品質成為吸引消費者的主要賣點。
正因如此,前置倉到家模式大 =部分食材都是直採模式。2020 年,每日優鮮的生鮮直採比例超過93%。 2021年三季度,叮咚買菜的直採比例超79%。
目前,前置倉的UE模型(Unit Economics:單位經濟模型,即單倉模型),在履約成本和選品上仍有最佳化的空間。
2021年三季度,叮咚買菜產品收入61億元,產品成本51億元,產品毛利 18.2%,履約費用23億元,佔產品收入的37%。
同期,每日優鮮產品收入 21 億元,產品成本19億元,產品毛利率10%,履約費用6億元,佔產品收入30.7%。
拆分單票利潤,2021年四季度叮咚買菜客單價為56 元,產品成本為46元,履約成本為 20元。對應2021年三季度每日優鮮單票利潤拆分,叮咚買菜客單價、履約成本、產品成本更低。
2021 Q4,上海區域實現盈虧平衡,基於GMV下,上海區域客單價為66 元,較平均60元客單價高6元,毛利率高2.7個百分點。上海分選中心成本和末端履約成本分別為4元、10 元,公司平均分別為4.8元、13元。
雖然公司層面尚未盈利,但是從上海地區盈利可以看出,前置倉UE模型存在從不盈利到盈利的可能。
UE 模型最佳化存在的兩個途徑:;2.提升單均產品創造的價值。
1、降低單均成本。即降低產品成本和履約成本。
(1)產品成本是指採購成本+物流成本
(2)履約成本包括分選中心成本和末端履約成本。
1)分選中心成本:分選中心倉租、自動化流水線、人工、分選中心到前置倉的物流成本。
2)末端履約成本:前置倉租金成本+騎手成本
隨著訂單規模的提升,每單的產品成本、分選中心成本、末端履約成本都會下降。
且由於相較於社群團購模式,前置倉模式因對產品品質穩定性要求更高,前期自動化、冷鏈等投入更重,攤薄的速度會更快。
相對而言,騎手成本的最佳化是有限的,但對比上海區域和全國區域的騎手效能來看,當前仍存在改善空間。
2021Q4上海小哥人均配送日單量約為89單,全國平均約75單。
2019-2021 年,叮咚買菜訂單規模從 0.9 億單提升至 3.84 億單,履約成本佔收入比重隨之從49.9%收窄至36%。
2021Q4均履約成本 17.7元,比2020年同期19.7元下降 10%。
2、提升單均產品創造的價值:
傳統零售業態中,生鮮品類主要用作引流,帶動其他品類的銷售。
而前置倉主打生鮮,後期或可透過預製菜等新品類的拓展,提供價值量更高的產品,拉昇整體客單價和毛利率。
以叮咚買菜的“拳擊蝦”為例,“拳擊蝦”毛利率33.8%,遠高於公司整體毛利率水平,單價在 98.9元左右,超出平均訂單單價73.9%。
在不考慮總部費用下,測算達到盈虧平衡所需的產品毛利率和客單價。
當前,叮咚買菜上海區域單均履約成本為14元,假設未來全國單均履約成本為15元,根據測算,在65元的客單價下,23%的產品毛利率可達到盈虧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