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正如火如荼,為什麼全球都對網際網路的監管越來越猛?
其實,監管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在過去半個多世紀,全球資訊通訊業已經經歷了幾次重大監管事件,尤其是反壟斷。不破不立,所有反壟斷都是為了透過政策工具,抑制寡頭的持續擴張,重新釋放出創新的活力,推動技術和產業的新發展,甚至催生出新的產業。
美國20世紀70年代針對IBM的計算機反壟斷案,讓軟體獨立成新興產業有了土壤,讓計算機行業逐步走向了開放合作,讓PC走向了千家萬戶,崛起了以英特爾、Apple和微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計算機廠商,為後來網際網路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20世紀80年代針對AT&T的電信反壟斷案,打破了電信業封閉式發展的傳統,使全球電信市場進入全面自由競爭時代,並且為後來網際網路的商業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2000年前後針對微軟的桌面軟體反壟斷案,給微軟和全球網際網路市場帶來深遠影響。在政策的保護下,PC網際網路的主流入口瀏覽器掙脫了微軟桌面系統的束縛,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網際網路巨頭也隨之崛起。
網際網路是計算機、軟體和通訊等融合的產物。可以說,如果沒有上述三次重大反壟斷案件的發生,就沒有今天的網際網路。那麼,這一輪網際網路強監管將帶來什麼?
網際網路強監管時代的到來,將推動資料產業佔據網際網路核心地位,從資訊通訊業的配角變成新的價值中心。
所有新一代數字技術,都是以資料為核心的,比如,5G是傳輸資料的,雲計算是處理和分析資料的,AI是從資料中發掘智慧,物聯網是採集物的資料,區塊鏈為資料提供可信存證,隱私計算可在保護資料隱私的前提下進行價值交換,大資料是從海量資料中“冶煉”價值等。
不過,上述技術和應用依然只是把資料當作服務物件,為資料提供某種單項服務,是以技術和供給側為中心的視角,不是以資料和需求為中心的視角,即資料到底需要哪些技術,都是什麼樣的技術?
資料是網際網路和各行業等融合的產物,無論是從歷史、管理、政策還是技術角度看,資料都很可能會在網際網路後成為新的價值中心,獨立成一個新興產業。
從歷史角度看,網際網路曾經是計算機和通訊產業的一部分,軟體曾經是計算機產業的一部分,計算機曾經是電子產業的一部分,電子曾經是機械產業的一部分。
從管理角度看,一些資料密集型行業,比如政府、金融和電信,很多已經將“資料”從科技、運營或業務部門中獨立出來,組建專門的“大資料局”或“資料管理部”。
從法規政策角度看,中美歐等國家和地區不僅有網路安全方面的法規,也都制定了針對資料安全和個人資訊保護的專門法規,而資料本來是網路安全的組成部分,個人資訊就是個人的資料。
從技術角度看,資料要素化不僅是法規和管理的問題,更需要建立起一個服務於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技術家族,而區塊鏈、隱私計算和Web3就是這類技術的典型代表。
當然,就像軟體和網際網路發展成為獨立行業,反壟斷只是創造了新興產業崛起的土壤那樣,資料產業崛起的土壤,也不僅僅是對網際網路的反壟斷。
但是,這一輪的反壟斷,將有利於打破網際網路巨頭對海量資料的“私有化”,從超級平臺中“釋放”出資料生產要素,讓資料更好地服務於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將極大助力資料的相對獨立。
成年後的技術,大多會活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網際網路的興起,得益於當年對計算機、電信和軟體等的反壟斷。而今天的網際網路巨頭,已經活成了IBM、AT&T和微軟當年的樣子。
今天的價值中心是網際網路,未來的價值中心是資料產業。
來源:中國工信產業網
審校:張志華 鄧晶龍
編輯:王玢 裴麗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