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非魚
01
本期文章繼續進入城市分析系列,來看看15個新一線城市過去十年各類經濟指標與常住人口十年變化情況,看看誰跑得快,誰是黑馬,誰拖後腿了。
在這之前,本號已經系統性分析了10個非省會地級市、5個計劃單列市、4大直轄市、15個副省級城市、西部三強城市過去十年沉浮資料。感興趣的,可以檢視本號的歷史文章。
所謂新一線,其實和一線一樣,都沒有官方定義,都是民間機構創造出來的頭銜。
但新一線城市與一線有所不同,新一線城市名單每年公佈一次,由第一財經發布,每年都會有淘汰者和晉級者。
衡量指標為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
比如,2013年首次釋出的15個新一線城市為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重慶、青島、瀋陽、長沙、大連、廈門、無錫、福州、濟南。
而2021年15個新一線城市的名單為成都、杭州、重慶、西安、蘇州、武漢、南京、天津、鄭州、長沙、東莞、佛山、寧波、青島、瀋陽。
從2013年到2021年的名單變化來看,大部分城市巋然不動,少部分城市成為了流水的兵。
2013年,濟南、福州、無錫、廈門、大連都在榜單中,後來慢慢地,東莞、鄭州、昆明、寧波、蘇州取代了前面五城,後來佛山、合肥也加入了。再到2021年,合肥出局,寧波晉級。
儘管新一線城市是個虛銜,大眾的認可度也不高,且城市級別不一(包含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普通地級市),但並不妨礙本號將它們作為一個系列來回顧過去十年的發展。
2022年新一線城市名單尚未公佈,本號仍以2021年15個成員作為研究物件。
02
2021年,15個新一線城市中,有14個城市GDP規模超萬億,只有東北的瀋陽仍在萬億之下。其中,直轄市重慶、地級市蘇州超2萬億。
回看十年前,這15個城市中,GDP過萬億的還只有蘇州、重慶兩座城市。十年間,15個城市中,新增了12座萬億GDP城市。
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從增幅來看,西部三座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成都增幅高達190.5%,增幅領銜新一線城市。重慶、西安增幅也都在170%以上。
成都增幅如此強悍,有版圖擴張的因素(期間吞併了資陽市代管的簡陽市),更重要的還是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潛力,這一點從後面要說到的人口增量可以明顯看出來。
南京、武漢、鄭州、杭州四座城市的增量也非常不錯,十年GDP增幅均在150%以上。
與增幅強勁相對應的增幅緩慢的城市,有三個,佛山、天津和瀋陽,三個城市GDP十年都沒能實現翻倍,天津、瀋陽倒退了不少。
受此影響,天津全國排名從十年前的第5下落至第11,佛山從原來的全國第12降到了第17,瀋陽已經退出了Top30。
天津、瀋陽放緩,原因不難理解,兩座城市都經歷了擠水分。此外,瀋陽囿於整個東北地區思維僵化、體制老態、產業不振等因素,十年來經濟幾乎在原地踏步。這些問題不解決,瀋陽未來十年,依舊難有起色。
佛山著實讓人大跌眼鏡,這可是珠三角地區的翹楚,是國內的工業重鎮,為何十年增幅被大多數城市甩開?
主要原因在於兩點:
1、產業驅動不足。佛山是工業重鎮不假,但工業主體仍圍繞著老舊產業,缺乏新興產業。主打產業仍是紡織、食品飲料、傢俱和建材等。
2、規劃落後。佛山不斷規劃新城,目前有十多個新城概念。但缺乏統籌,像一盤散沙。
GDP是各個城市綜合實力的整體體現,具體則會體現在其他經濟指標上,比如資金總量、進出口、財政收入和工業上。
03
資金總量方面,2021年杭州規模達到6.1萬億元,在15個新一線城市中,具有絕對優勢。
資金總量,也即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衡量一個城市的財富匯聚能力和金融實力。
換句話說,杭州的財富匯聚能力,位居新一線城市第一位,在全國排名中,也只僅次於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且杭州的資金總量正在逼近廣州。
成都、重慶、南京三座城市的資金總量規模均在4萬億以上,財富匯聚能力同樣相當強悍。
當然,財富匯聚能力和城市級別有直接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山、東莞兩個普通地級市的資金總量規模不算太高。瀋陽經濟低迷,資金總量規模倒數第一,在意料之中。
從增幅來看,15個新一線城市資金總量增幅均在100%以上,也即均實現了翻倍。其中,長沙、杭州、南京、東莞最猛,四個城市的十年增幅均在200%以上。
巧的是,資金總量增幅最慢的三個城市,依舊是佛山、天津和瀋陽。
04
財政收入方面,由於財稅劃分和城市級別有關係,比如直轄市的財政是直接對接中央,留成的比例比較高,此外直轄市獲得的中央財政支付轉移也有優勢。
所以,可以看到,重慶和天津的財政收入規模排名在15個一線城市中均比較靠前。
15個新一線城市中,蘇州財政收入第一,不愧是最牛地級市。
同時還可以看到,杭州、南京、寧波這些長三角城市的財政收入,排名同樣靠前。這與長三角的富裕度有很大關係。
江浙自東晉以來一直都是全國財富重鎮。現如今,廣東雖然是經濟第一強省,但論富裕度,尤其是人均富裕度,依舊比不過江浙。
整體來看,新一線城市的財政收入十年增幅大多都非常不錯,除了重慶、天津和瀋陽。
重慶十年財富增長只有53.6%,這與其給企業減稅降費方面落實到位有很大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幾年,重慶的財政收入原地踏步,期間甚至略有減少。
資料顯示,2015年至2021年,重慶一般預算收入分別是2155.1億元、2227.9億元、2265.5億元、2134.9億元、2094.8億元、2285億元。
天津、瀋陽則主要是受經濟滯漲因素影響。
05
接著看工業實力。
15個新一線城市都是以工業立市,工業是拉動各城市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之一。
由於大多數城市沒有公佈2021年工業增加值資料,如蘇州、佛山、南京、東莞、成都、長沙、青島、鄭州、瀋陽,因此,這些沒有公佈資料的城市,延用2020年資料。
工業增加值規模上,毫無懸念,蘇州第一。
蘇州號稱最牛地級市,其實力所在便是工業。資料顯示,2021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全國前三強城市分別為深圳(41341.32億元)、蘇州(41308.1億元)、上海(39498.54億元)。
蘇州的工業實力,位居全國亞軍,僅次於深圳。
此外,蘇州在完成產業轉型之後,不僅傳統工業強,新興產業工業同樣強悍,傳統與新興工業,已經成為蘇州經濟發展的兩個動力引擎。
根據蘇州統計局披露,蘇州有兩個萬億級產業叢集,一個是裝備製造業,另一個是電子資訊產業,2021年產值分別達到了12709.4億元、11623.3億元
當然,直轄市重慶的工業實力,也非常強悍。其主打產業有電子產品(電腦、手機)、汽車工業、液晶顯示屏等。
在工業實力上,西安、瀋陽兩座城市靠後,這主要是因為兩座城市都是軍工重鎮,而軍工產業的產值和增加值是不計入公開的官方統計。
當然,無法忽視的是,在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瀋陽的工業實力一落千丈,工業增加值較十年前不增反減,意味著如今瀋陽的工業實力,還不如十年前。
06
接著看另一駕拉動經濟發展的馬車,進出口。
從規模可以看到,幾個外向型經濟城市,進出口值排名都非常靠前,蘇州第一,寧波第二,東莞第三,三個城市的經濟對外依存度都非常高。
天津、青島兩個擁有深水港的海洋城市,排名也比較靠前。
從規模來看,內陸城市的進出口普遍偏低。
但從增幅來看,十年進出口增幅強悍的,都是內陸陸路樞紐與航空樞紐型省會城市。
長沙十年增幅達到驚人的480.2%,鄭州485.1%、西安455.6%的增幅同樣驚人。此外,重慶、成都、寧波的增幅也同樣搶眼。
表現優秀的幾個城市中,除了寧波,其餘均是陸路樞紐與航空樞紐。
寧波增幅大,主要受寧波舟山港在2015年正式一體化影響,寧波舟山港2021年貨物吞吐量12.24億噸,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一。
而長沙、鄭州、西安、重慶、成都表現優秀背後,一方面在於這幾個城市10年前的進出口基數都非常低。
另一方面在於,海權衰弱、陸權崛起。
這種轉變主要集中在,航空和陸路運輸正在搶佔海運運輸的比例。儘管海路運輸仍是中國進出口的大頭,但自2008年之後,尤其是疫情發生以來,鐵路運輸的比例正在上升。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中歐班列開行列數的猛增長。
根據國鐵集團資料顯示,2016年至2021年,中歐班列年開行數量由1702列增長到15183列,年均增長55%;運輸貨物品類擴大到汽車配件及整車、化工、機電、糧食等5萬餘種;年運輸貨值由80億美元提升至749億美元,增長了9倍,在中歐貿易總額中的佔比從1.5%提高到8%。
在內迴圈大戰略下,佔據內陸綜合交通樞紐的省會城市,未來進出口增速還會繼續領跑。
07
最後看人口資料。
瀋陽未披露2021年資料,也沒查到2011年資料,所以瀋陽的人口變化採用的資料是第七次人口普查與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
常住人口規模上,重慶人口第一,是全國唯一一個常住人口在3000萬以上的城市。
成都的人口規模在2000萬以上。
此外,15個新一線城市中,天津、武漢、西安、鄭州、杭州、長沙、青島、東莞人口都超過千萬,其餘如南京、寧波、佛山也在逼近一千萬。
從增量來看,成都十年增加712.1萬人,增量一騎絕塵。西安增量第二。這兩個城市增量靠前,有版圖調整因素,成都吞併了原本由資陽市代管的簡陽市,西安則代管了西鹹新區。
當然,即便排除這些因素,兩座城市的增量依舊非常可觀。
鄭州、武漢、長沙、杭州、重慶、佛山、東莞、蘇州的增量也非常不錯。
整體來看,除了天津、瀋陽增量偏弱外,其餘都還不錯。
總結:
透過各類經濟指標與常住人口資料可以看到,15個新一線城市中,過去十年成都、杭州、武漢、蘇州、長沙、南京、鄭州、西安、重慶發展不錯。
東莞、寧波、青島也還不錯。佛山個別指標偏弱,天津、瀋陽則拖後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