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底層思維 陶勇
取得優異的成績和上名校這樣的目標都毫無意義,這是我從很多學業失敗的孩子的成長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結論。為何沒意義? 因為現實證明:如果一個孩子把好成績和名校作為他必須達成的目標,那他非常容易得空心病、抑鬱症,最輕鬆的就是厭學。
我們來看,為什麼毫無意義的目標是這些精神疾病的重要成因?原因很簡單,因為好成績不能帶來持久的獎勵。好成績只是考試過後,在宣佈成績的那一瞬間,他才會獲得很短暫的肯定或賞識。但學習是漫長而艱辛的,如果沒有過程激勵,他大機率是堅持不到高中畢業的。再說名校也不能支撐孩子獲得他想要的美好,因為名校本身跟我們人生所追求的這種幸福、快樂沒有太大的關係,至少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而言,他並不能真正意識到名校和開出租車有啥不同,他並沒有這樣的體驗。所以追求名校這種目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虛無。因為只是聽別人說,並不是他生命的感受和內心的需求,所以你去追求別人的目標,而不是自己內心的需求,很顯然這是一種精神分裂的過程。
那取得好成績不能作為目標,上名校也不能,那什麼才是好目標呢?如果你經常收看陶老師的短影片,我相信你經常聽到我講未來做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這才是好目標。這是孩子的需求,他想做什麼人,做什麼事,說白了,孩子發自內心的追求,那才是好目標。凡是孩子不想做的,那就不是好目標。那家長又說:“我的孩子就想玩遊戲,什麼也不想幹,那玩遊戲是不是好的目標呢”?如果你的孩子當下只想玩遊戲,那說明玩遊戲就是他目前的好目標。為何呢?因為他沒有志向,沒有能力,沒有力量,他就只能幹這個,他能幹的事不就是他的目標嗎?他幹不了別的,如果幹得了別的,他的目標肯定會定得更高。
每個人都想成為最好的自己。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已經講清楚了吧: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生理的需求就是:吃飽、喝足、玩好。如果孩子連最底層的生理需求都沒有滿足,他當然就只追求最底層的目標了。所以孩子沒玩夠,貪玩就是他最好的目標。如果他玩不夠,生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就更談不上滿足安全、愛與歸屬、尊重的需求,他的精神需求是匱乏的。當然也不能說一點都不能發展,至少發展很緩慢,就像一個人肚子餓了,他滿腦子都是充飢的食物,這時你跟他講詩和遠方就毫無意義。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只追求簡單的底層的需求,那表明他連最基本的需求都沒得到滿足,那當然得先解決這個問題。滿足他這個底層需求,就是他當下最重要的目標。
如果你的孩子吃飽喝足了,又獲得了生理、心理的安全,同時又得到父母足夠的愛和肯定,他當然想成為一個受到尊重,擁有地位,能夠創造價值的人,這時他的目標絕對不可能只鎖定在玩遊戲和躺平上。他的目標就是未來要做什麼事,做什麼人。而且這個事是了不起的事,這個人也是了不起的人。
有的家長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很多人都是平凡的人。人生最大的真相就是最後發現自己只是個普通人。我不相信這套價值觀。如果你的孩子是個普通人,那是你自己把孩子給毀了。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每個孩子在自己的某個領域裡都是天生的贏家。比如:你的孩子擅長玩遊戲,張三的孩子歌唱得好,李四的孩子足球踢得好,應該是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某個領域最好的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什麼也不想幹,沒目標,沒追求,那他底層的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他當然就只能成為一個底層的人了。
所以未來做一些有趣的事,做一個快樂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好目標。如果不是這個目標,其它的目標不值得追求。當然還有一些短期目標,他可以不是這樣的,比如:咱家太窮了,我想上一個好學校,才能實現我未來遠大的志向,但經濟情況不允許,那麼賺很多錢是我當下的短期目標。但本質上來講,我現在賺很多錢,只是階段性目標,它不是這個孩子真正要去追求的目標。如果孩子真正的目標是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但是現在上不起好學校,想要去多賺點錢。所以他的終極目標還是想成為一個科學家而不是去多賺錢,因為多賺錢本身沒有廣泛的意義,它只有階段性的、短小的意義。這樣的意義不值得花那麼大力氣用一生來追求。好了,關於什麼樣的目標才是好目標,為什麼好成績、名校不是好目標,反而是 空心病、抑鬱症和厭學的主要來源,這個話題就聊這麼多。
20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