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幾乎拼上所有的家底,在孟良崮地區圍殲了蔣介石的王牌部隊,整編第74師。
很多人對這場戰役都持有這樣的看法:因為張靈甫平日裡飛揚跋扈,與其他將領關係不好,加上國軍內部不和,才導致74師被圍後各路友軍作壁上觀、見死不救,最終74師才會最終覆滅。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王牌中的王牌
整編第74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74軍,在解放戰爭中整編成為74師,但兵力仍有3萬餘人,說是一個軍也不為過。
74師是蔣介石的王牌部隊,國軍“五大主力”之一,也可以說是“五大主力”之首,精銳中的精銳。無論是在國軍的序列,還是解放軍的評價中,74師都是實至名歸的“天下第一”。
74師武器是清一色的美械裝備,士兵能征慣戰。前身74軍就曾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抗日戰場上的諸多戰役,多次挫敗日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特別是在常德會戰中,74軍打出了國際威名,連日軍都對其都深為敬畏,美國顧問團也稱讚“中國國軍只有74軍最能打”。解放戰爭中,國軍同僚李延年也發出感慨:“有十個個74師,就可以統一全國”。
日軍投降後,原74軍副軍長張靈甫升任74軍軍長。
其實這支王牌軍的軍長本有兩個人選,李天霞和張靈甫。當時李天霞認為自己職位高,資歷老,所建戰功也不在張靈甫之下,理應當軍長。但在前任軍長王耀武的眼中,李天霞投機取巧剛愎自用,張靈甫則矯勇善戰,而且表現出絕對的服從。最終蔣介石圈定了張靈甫升任為74軍軍長,李天霞也因此對張靈甫頗為妒忌。
華東戰場
1947年,蔣介石在全面進攻解放區失敗後,轉而對陝北、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
湯恩伯和顧祝同率領3個兵團45萬人,來進犯華野在山東的根據地。
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帶領下,調動兵團積極運動,四處出擊,尋找殲敵機會。但敵人在之前全面進攻中已經吃過了虧,各部採用了“集團滾進”的戰術,尋找華野主力決戰,不給華野分割包圍的機會。
至1947年5月初,戰場態勢是這樣的:
國軍方面,胡璉的第11師在新泰,65師在蒙陰,黃百韜的第25師在桃墟,張靈甫的74師在垛莊,李天霞的83師在青駝寺,第7軍在河陽附近,這些部隊沿公路一字排開,各部之間相隔的距離不過十幾公里,相互支援只需一天的時間。
湯恩伯的一兵團在臨沂,計劃沿公路向北進犯沂水,以及進攻9縱所在地的坦埠。歐震的第三兵團計劃為各部提供支援,並協同1兵團進攻。
此時國軍並不知道華野的主力所在,也不知道華野的指揮所在坦埠。他們齊頭並進,想要逼迫夾在中間的華野主力與其決戰,或者將華野趕出山東解放區。
粟裕原本計劃,先吃掉東線的第7軍,但第7軍是桂系的精銳部隊,都是些身經百戰的老兵油子,發現打不過的時候撤得比誰都快,陷入包圍時又會死命反擊,迸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在這些部隊身上,很難有所斬獲。
粟裕還考慮過打擊西線的胡璉第11師,但由於邱清泉部在11師北邊的萊蕪,打胡璉如果吃不下,則很容易遭到邱清泉部的進攻。
粟裕還在猶豫時,突然接到了9縱司令員許世友的電報,許世友報告說,在坦埠以南地區遭到敵74師的進攻。
包圍計劃
原來,湯恩伯不知從哪裡得到了“華野主力在坦埠”的訊息,便命令張靈甫的74師居中,作為主要突破力量,黃百韜的25師和李天霞的83師居側,掩護74師的左右翼,三個整編師衝坦埠而來。而在三個部隊的外圍,又是諸多的機動部隊,在向華野慢慢包圍。
在國軍看來,這個戰術以點帶面,相互支援,可以說是毫無破綻。根據以往跟華野的交手經驗,國軍覺得華野只敢進攻弱小的部隊,不敢對精銳主力下手,大機率會被這一攻勢逼出山東解放區。
但粟裕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他決定拿國軍最精銳的整編74師開刀。
理由是:消滅王牌部隊對敵人計程車氣必定是一個極大的打擊;74師輕敵冒進,處於比較突出的位置,且華野主力就在正面,不需要作出很大的調動,就可以以5倍的兵力包圍74師,74師張靈甫與友鄰部隊的長官不睦,其他國軍很可能消極救援。
當粟裕將計劃說給陳毅聽的時候,陳毅沉思了一會兒,帽子一摔說:“豁出去了,消滅74師”!
粟裕為此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
宋時輪的10縱阻擊西側的邱清泉部,成鈞的7縱阻擊桂系第7軍,防止其北上,何以祥的3縱阻擊胡璉的第11師,防止其救援74師。
陶勇的4縱、許世友的9縱正面對抗74師的進攻;葉飛的1縱和王建安的8縱,分別插入25師與74師、83師與74師中間的空隙,阻止兩翼部隊對74師的支援,韋國清的2縱掩護8縱的側翼。最為神奇的是部署在敵軍腹地、而未被國軍發現的王必成6縱,他們在戰場上的任務是相機行事,攻佔74師背後的垛莊,徹底斷掉74師的後路。
野戰軍的一個縱隊大概相當於一個軍的規模,粟裕為了吃掉整編74師,直接拿出了華野27萬的所有主力。
中心開花
5月13日,張靈甫佔領了華野在坦埠以南、汶河以北的陣地,黃百韜25師和李天霞83師也在按照原定計劃推進。
14日,4縱和9縱開始進攻74師。1縱迅速擊退了黃百韜,佔領了天馬山,8縱也擊退了李天霞,佔領了桃花山,並向西攻佔了萬泉山要地。
張靈甫環顧四周,發現左右翼部隊皆被擊退,戰略要點盡失,預感到大事不妙,他急忙命令部隊停止北進,向垛莊方向撤退。但藏在敵人腹地的6縱突然出擊,從背後拿下了垛莊。華野各部乘勢全線發起進攻,將張靈甫壓縮在了孟良崮山區,至此,74師被徹底包了餃子。
南京方面,蔣介石在得知張靈甫被包圍後,又驚又喜,喜的是終於找到了華野主力。他一邊命令張靈甫固守待援,一邊命令周圍的10個整編師向張靈甫靠攏,去與華野主力決戰,解孟良崮之圍,湯恩伯也電令各部迅速解救74師。
張靈甫這邊,雖然整個74師和83師的一個團被圍,但他自認為部隊建制完好,戰鬥力強,可以依託佔領的孟良崮高地堅守待援。張靈甫把自己當作誘餌,心想等10個師的援軍來了,就可以將華野的部隊反包圍,來一個“中心開花”。
如此一來,如果國軍不能突破華野的阻擊,包圍華野,那麼74師就成了孤軍。相反,如果華野不能在短時間內吃掉74師,自己就將陷入到國軍的重重包圍。
因此,粟裕必須全力吃掉張靈甫,自己才能全身而退。
於是,華野將4個縱隊投入到了對74師的圍殲上,兵力比為5:1,同時投入了5個縱隊阻擊前來救援的國民黨軍。
74師被圍殲
孟良崮的戰鬥打的異常慘烈,但縱觀整個戰鬥,張靈甫卻犯下了一系列的指揮失誤。
首先,垛莊失守後沒有竭力突圍,而是過於自信自己的實力,把部隊拉上了孟良崮山區,想按蔣介石的指示反包圍華野。
在孤山中四面被圍,這無疑犯了馬謖似的錯誤。孟良崮山區盡是石頭,無法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整個部隊將暴露在華野炮兵的打擊之下。
再者,雖然74師裝備精良,但很多坦克裝甲車大炮無法拉入山地,74師對比華野其實並不存在很大的火力優勢。
在上山後沒有及時控制住水源,蔣介石的空投物資還投不準,就意味著,堅守的上限也就是一兩天的時間,自己的整個部隊其實已經陷入到絕境。74師的美械機關槍又都是水冷式的,沒有水源無疑是雪上加霜。
5月15日,總攻開始。華野這邊下了死命令,各部隊傷亡1000的補1000,傷亡2000的補2000,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擋住來援的敵軍,主攻部隊一定要趕在敵人援軍到來前,拿下整編74師。
蔣介石那邊也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打退阻擊部隊,救出張靈甫,包圍華野。
華野4個縱隊和74師,在孟良崮山頭展開了激戰,74師畢竟是精銳,打的相當頑強。雙方在每一個陣地上反覆爭奪。整個孟良崮屍橫遍野,炮聲震天。
面對華野源源不斷的進攻,74師始終等不到援軍,陣地也在被不斷壓縮。
5月16日,華野再次發起進攻的時候,缺少援軍和補給的74師,已經沒有了昨日的戰鬥力。
上午10時左右,74師的主陣地已全部丟失,蔣介石詢問情況,張靈甫回答:“已經到了為國盡忠的時候”。到了下午5時,華野終於拿下孟良崮,消滅了固守在這裡的整編74師和83師的一個團,擊斃了師長張靈甫。
此役華東野戰軍全殲和俘虜了國民黨整編74師3.2萬人,自身傷亡1.2萬,與74師的被擊斃人數相當。
但華野經此一戰,沉重打擊了進犯山東解放區的國民黨集團,還創造了在敵人重兵團齊頭並進的情況下,割裂並圍殲敵軍主力的範例。
見死不救?非也
面對王牌部隊的覆滅,蔣介石哀嘆道:這是內戰以來最令人痛心惋惜的一件事。
74師的前任長官王耀武也表示:損失了74師,有如喪父之痛。
蔣介石隨後便釋出命令,將軍團長官湯恩伯撤職查辦,將“救援不力”的李天霞就地槍決。因為湯恩伯及時去南京報告戰役經過並求情,李天霞才免於死罪,但仍被追究了責任。
由此來看,74師的覆滅,真的是因為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國軍救援不力導致的嗎?實則不然。
首先,湯恩伯和張靈甫的關係非常好,一直把張靈甫看作是辛苦栽培之人。電視劇中所說的,湯恩伯嫉賢妒能,打壓張靈甫,故意讓張靈甫孤軍深入去送死,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
再者,李天霞和黃百韜在戰鬥的前期,固然有不積極作戰、暴露74師側翼的瀆職行為。但在74師被圍後,還說二人作壁上觀,見死不救,就有失公允了。
李天霞是和張靈甫是有矛盾,但在孟良崮戰役進行之前,王耀武等人就和蔣介石提了建議,將74師和83師合編為一個軍,由李天霞指揮,蔣介石也同意了。可以說74師也是未來李天霞自己的部隊,他沒有理由見死不救。
至於李天霞為何只派出了一個團增援張靈甫,是因為83師下轄的2個旅,正在與華野的2縱,以及8縱的一部激戰,處於被阻擊或被包圍狀態,手中的兵力也只能派出一個團了。
李天霞、黃百韜等人,雖然在政治上精於算計,但能坐到國軍高階指揮官的位置,軍事上也絕不可能是庸才。透過分析戰場形勢,二人不會看不出74師被圍的嚴重後果。作為74師的左右兩翼,如果25師和83師不去救援,導致74師被圍殲,蔣介石回頭就要拿他們問罪。
因此,即使是非嫡系部隊的黃百韜,在救援張靈甫的時候也是相當的賣力,甚至已經突破一道封鎖,行進到了距離孟良崮5公里的地方。但由於華野的頑強阻擊,黃百韜不但沒能救下張靈甫,自己還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可以說,在華野的大包圍圈形成以後,黃百韜和李天霞,已經不是可以左右戰爭結果的勝負手了。但打了大敗仗,就一定要有人背鍋,蔣介石不可能背鍋,就只能把鍋甩給李天霞和黃百韜。
大勢所趨
還有一個人們都容易忽略掉的原因,那就是,解放軍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了。在此戰中,魯中地區的人民也積極支援解放軍作戰,國軍一來百姓就堅壁清野。民心不歸,不是武器裝備好就可以彌補的劣勢。
況且,輕敵的不僅僅是張靈甫一人,李天霞、黃百韜、湯恩伯還有蔣介石,都有輕敵的成分。
為什麼國民黨將領們都有沒想到,華野敢來圍殲中部突進的74師;為什麼蔣介石在電告張靈甫的時候,認為張靈甫能夠以1個師的兵力,抵擋住華野4個縱隊的猛攻。為什麼湯恩伯等人認為,援軍就一定能短時間內突破華野的阻擊線,救下張靈甫。
普遍輕敵的國軍將領,都要為74師的覆滅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