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三八線”兩邊由來已久的衝突終於爆發至極致,升級成為朝韓之間的正面抗衡;對於朝鮮最高領導人,朝鮮勞動黨主席兼內閣首相金日成自上任以來,一直號召統一朝鮮半島並實現國家的和平和領土完整。
此時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韓國的攻擊,朝鮮戰爭正式爆發;韓國方面對朝鮮的突然進攻根本沒有做好備戰準備,甚至可以說是被朝鮮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得節節敗退;6月27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分別駛進中國臺灣的基隆港和高雄港,公然在臺灣海峽進行作戰演習,以及偵查巡邏等系列軍事行動。
6月28日,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失守,朝鮮軍隊勢如破竹;9月15日,美國第十軍團發動了代號為“烙鐵作戰”的仁川登陸戰,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在韓國仁川登陸後,迅速向北部推進,朝鮮半島的局勢迅速逆轉。
朝鮮半島的戰火很快蔓延至我國東北鴨綠江邊,美國遠東空軍不停侵擾我國領空,轟炸遼寧安東地區(今丹東市),對我國的領土主權和東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更由於無視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我國收復臺灣的渡海作戰計劃被迫終止;中國向來支援和平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無論任何時候都不願意主動挑起戰爭,但深明“唇亡齒寒”道理的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同時為阻止美國對我國東北地區的出兵藉口,反覆權衡利弊後決定入朝參戰。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雲山北部打響了入朝作戰的第一槍,抗美援朝正式拉開了序幕;此時,新中國成立正好滿一年,剛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中國百廢待興,國家經濟、工業、國防等體系還不夠完善,空軍、海軍還在建設中,不僅軍事裝備稀缺,武器彈藥還極度缺乏,但要打好“抗美援朝”這場立國之戰,是對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肯定,同時對中華民族在全世界重新樹立威信和國際形象也是至關重要!
大家應該都看過電影《金剛川》吧!電影中對當時志願軍戰士們的武器彈藥極度缺乏進行過深度刻畫,影片開頭由張譯飾演的高炮排長張飛,向由吳京飾演的關磊報告沒有要來一發高射炮彈,隊伍配備的幾門高炮兩門支援兄弟部隊,三門加急搶修,手上僅有的兩門二號炮還要隱藏炮位,萬不得已不能暴露,只有張飛的一號炮可以對空攻擊,影片或許有些誇張成份,但人民志願軍武器彈藥極度缺乏卻是不爭的事實。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剛剛建立的中國,武器裝備主要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繳獲的日軍裝備,還有一些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國軍裝備,還有自己的土兵工廠生產的老舊槍支,很多武器都是壞了又修,修了再修,縫縫補補又三年,更談不上更新換代;我們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型號都非常雜亂,有國軍中正式,有日本的三八大蓋,也有美國的春田式,還有德國的毛瑟槍,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漢陽造步槍等,坦克榴彈炮之類的重型武器更是稀缺,裝備的都是些西方列強早已淘汰的小口徑野戰炮,不但射程近,型號雜,炮彈口徑也不統一,五花八門的萬國造導致彈藥的補給也非常困難,給後勤部隊也造成相當大的麻煩。
而正在建設中的空軍只有各種型號的近200架飛機,能參加抗美援朝的只有一個旅編制60架,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前線戰場執行作戰任務;剛剛組建的海軍,由於戰艦數量上的限制,更擔負著東南沿海的海上國防重任,沒有能力也無法參加朝鮮戰爭的長線作戰任務。
就是這樣以武器裝備簡陋到令人難以想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以美國為首,全部都是武器裝備精良先進的聯合國現代化部隊,志願軍們所面對的困難與壓力可想而知;當時16國聯軍共投入朝鮮戰場120萬人,美軍就佔據了48萬餘人,其中空軍近4萬人(36677人),各種偵察機、轟炸機、戰鬥機超過1100餘架;海軍近6萬人(59438人),各種軍艦200餘艘;陸軍配備各種輕重型火炮共計900餘門,而且美軍的每個步兵師都配備有坦克。
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如此懸殊,已經不是對比哪一方的戰士更英勇善戰,哪一方的戰略戰術更高明,武器層次上的區別,火力的壓制和戰鬥的過程,代表著志願軍面對的戰鬥會更加艱難,畢竟裝備上的差距不是靠人力和戰術可以彌補得了。
果然在朝鮮戰爭初期,志願軍屢次組織對美軍的大規模殲滅戰,由於火力輸出不足,無法對敵軍展開壓制,在戰鬥中往往處於被動;在朝鮮戰爭剛開戰的三個月內,志願軍部隊的炮彈需求量達到了驚人的14100噸,而以當時的中國軍工年生產能力只有1500噸,遠遠達不到前線的需求數量。
1950年10月初,早在我國決定抗美援朝之際,周總理已經秘密奔赴蘇聯,在黑海邊的克里米亞會唔正在進行療養的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開門見山的商討抗美援朝軍事援助以及武器裝備的具體事宜,並實事求是闡述了中國目前的困難:中國作為農業生產國,剛經歷過長期戰爭,社會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民生凋零經濟停滯,現今面臨戰爭巨大的消耗和負擔,前線作戰部隊的裝備和補充,無一例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強烈要求蘇方向志願軍援助各種武器和彈藥。
自二戰結束後,蘇聯遺留下大量軍火,同時蘇聯紅軍武器的升級與更新換代也淘汰了大批裝備,斯大林當場表示可以得到蘇聯除空軍之外的全部軍事裝備要求,還提出中國出動兵力,蘇聯提供裝備的建議,甚至幫中國構築好利用戰爭和改造部隊相結合,打造適應現代化戰爭需要的軍隊,因為根據斯大林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經驗,在戰爭時期完成改造軍隊的計劃,比平時要更快更有效。
經過一番談判和商議後,在中國入朝參戰之後,蘇聯先後援助中國步槍14萬支,子彈5800萬發,自動步槍26000支,9000挺機槍,軍用炸藥1000噸,雖然這些裝備很多都是蘇軍裝備升級淘汰下的武器,比如著名的二戰“波波莎衝鋒槍”,而蘇方新研製的“卡拉什尼科夫1947年式自動步槍”(AK47)則不在援助名單內,但卻極大改善了志願軍戰士的火力,在蘇聯援助下,中國志願軍有36個師更新了裝備,戰鬥力提升了不止一個等級,可以說在抗美援朝期間,只要是志願軍們提出的要求,蘇聯方面基本上都是無條件地支援。
然而,斯大林也並非沒有他的顧慮;1946年3月,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說”,拉開了東西方的“冷戰”前奏,以社會主義陣營為首的蘇聯對立西方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在剛結束的二戰中損失了大量青壯年,不僅國內極度短缺勞動力,而且還要在東歐駐守大量軍隊,除了防止法西斯勢力死灰復燃外,還要對峙震懾西方的資本主義陣營,若再捲入戰爭勢必加劇蘇聯國內的矛盾爆發,對於發生在遠東的朝鮮戰場實在有心無力,因此只能將希望都寄託給中國人民志願軍。
斯大林深知若蘇聯此時直接插手這場位於東亞的區域性性戰爭,這個導火索將會演變成為兩個陣營的大規模性戰爭,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升級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更何況蘇聯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處立場尚有懷疑,但是不爭氣的朝鮮人民軍在聯合國軍的攻勢下節節潰敗,又氣又急的蘇聯只能將籌碼放在志願軍們的身上;然而在1950年10月19日,在蘇聯的援助裝備還未到位的情況下,針對美軍對中國東北邊境的頻頻搔擾,蘇軍又不肯派出飛機前來支援,我中國人民志願軍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朝鮮戰場。
那麼,蘇聯在抗美援朝期間援助給我國多少軍用物資和武器裝備呢?在志願軍們入朝參戰初期,國內提供了汽車12000多輛,要知道這還是我們建國初期,國內輕重工業極度不發達的情況下,但在聯合國軍擁有的絕對制空權下,志願軍損失超過7000多輛,汽車和戰場的機動、戰役的勝利密切相關;針對這一問題,蘇聯迅速調動國內資源,僅1950年就向志願軍提供超過5000輛汽車,至抗美援朝勝利後,蘇聯共向志願軍支援了總數達71000輛汽車。
抗美援朝初期,對於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裝備,我志願軍也極度稀缺,1950年,蘇聯提供給我國T—34坦克300輛,IS—2重型坦克60輛,ISU122/152重型突擊炮40輛,我國利用蘇聯援助的重型裝備,組建了三個坦克師和三個坦克獨立團;蘇聯還另外派遣了大批軍事教官前往我國,對新組建的坦克軍團進行訓練和培訓,這使得朝鮮戰爭結束後,我國也躍升為亞洲少數擁有裝甲建制的強國之一。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早期,我國空軍飛行員相比從二戰戰場上退下經驗豐富的美軍飛行員,不論是飛行時間還是空戰技巧和戰術都非常欠缺,而且志願軍戰機數量有限,使得敵軍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志願軍戰士們作戰往往處於極度被動;飛行員作為空軍之本、戰機的靈魂,適應現代化空戰的需要,素質的提升迫在眉睫,蘇聯為在短時間內,幫助我國訓練出合格優秀的飛行員,也派遣出大量參加過二戰的飛行教官前往中國,經過蘇方飛行教官手把手的精細化教學,我國在最短的時間內擁有了第一代噴氣式戰機飛行員。
同時針對空中攻擊防禦力量的薄弱,蘇聯向我國提供了米格—9戰鬥機的購買許可權,以抗衡敵軍的空中打擊;但米格—9雖然效能不錯,但設計上的缺陷,還有空戰過程中開火時發動機熄火等致命問題,於是1951年,蘇聯向我國提供了效能更優越,價效比更高的372架米格—15戰鬥機,我國利用這批援助戰機組建了6個空軍師,大大彌補了空軍的空白。
此後我國陸續從蘇聯進口超過1000架米格—15戰鬥機,其戰機整體效能可以相抗衡美軍裝備的F84(雷電噴氣)戰鬥機,獲得了與美軍的對空話語權;此外,蘇聯還提供了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炮等防空武器,我國也組建了相對應的防空高炮部隊。
但是培養一批優秀的飛行員,付出的不止有努力和汗水,還需要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我國第一代飛行員由於培訓時間短,缺乏空中作戰經驗,面對二戰空戰中曾經生死搏命中殺出來的敵方老牌飛行員,還不能有效與之抗衡,真正的戰士不僅要經過血與火的磨練,還要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
因此在執行一些重要任務時,我方飛行員還不能夠有效完成任務,就需要更有作戰經驗的蘇聯飛行員來完成;前面已經提到過,最初斯大林是不同意蘇軍與美軍發生正面性衝突,但隨著蘇聯官方的檔案解密,抗美援朝中依然有超過1000名蘇軍飛行員,駕駛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飛機在朝鮮上空執行作戰任務。
為了掩人耳目,這些蘇軍飛行員必須要身穿志願軍軍裝,戰機上的無線電通訊交流也必須用中文,對外宣稱這些白人飛行員都是屬於中國俄羅斯族;但美帝的情報機關也不是吃乾飯的,他們心裡也清楚這些是蘇聯人,但他們卻給朝鮮上空的美軍飛行員下令,即使遭遇到的志願軍飛行員是金髮碧眼,也必須認定是中國俄羅斯族人;蘇美兩國都小心翼翼地避著雷區,因為他們也怕謊言被揭穿的同時,作為交戰國的雙方只能互相宣戰,只是,雙方都沒有做好正式交戰的心理準備罷了!因為他們都沒有從剛結束的二戰中緩過神來,沒有開戰準備的他們一旦再次衝突,最終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因此兩個超級大國很有默契的心照不宣,美軍也只能對援朝蘇軍飛行員視若無睹了。
1952年,敵我雙方僵持不下時,戰局處於膠著狀態,同時我方彈藥庫存嚴重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節省炮彈志願軍總部下達命令,對一些敵方重要的軍事設施儘量使用迫擊炮;這時蘇聯雪中送炭送來了1320門122毫米榴彈炮,炮彈80萬發,緩解了我方的燃眉之急。在蘇聯老大哥盡心盡力的援助下,志願軍戰士們利用強大的火力打得聯合國軍節節敗退,並在1953年夏發動了具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夏季反擊戰,為抗美援朝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且蘇聯在援助志願軍的同時,也將相關的戰爭寶貴經驗傳授到我國,如“大炮兵主義”、縱深進攻戰術等等,這些先進的戰爭思想為我國後面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整個抗美援朝期間,蘇聯共向我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武器裝備,除了少量屬於無償援助之外,大部分都屬於有償提供;抗美援朝結束後,我國進行嚴格核實蘇聯援助裝備,還有當蘇軍撤離旅順時,遺留給中國折價的裝備,剛剛建國不久的中國也欠了蘇聯30億人民幣的軍火貸款,這些貸款對於剛剛緩過來的全中國人民無異於是天文數字。
但中國人向來重信守諾,為償還蘇聯的貸款,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也會償還蘇聯對我國的援助,必竟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蘇聯還是向我們伸出援手;而且蘇聯的援助裝備,我國在自身巨大壓力情況下,還分了一些給朝鮮人民軍,試問這個氣度世界上有幾個國家可以做到?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氣魄。期間,我國向蘇聯輸送了大量的鎢、銻、鉛、錫等珍稀礦產資源,還有9萬噸橡膠,大批次的農副產品用以抵還軍火貸款,直到14年後的1960年,中國才完全還清蘇聯的軍火貸款。
無論怎樣,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在我國需要援助的時候,蘇聯還是伸出援手,幫助我國渡過抗美援朝時期那戰火紛飛的歲月,並讓我國順利結束了立國立威之戰,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登上了國際舞臺並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與這場輝煌的戰役是分不開的,雖然過程中有些不愉快,但總的來說,今天我們擁有和平穩定的生活,除了感激和勉懷為國家犧牲的英烈外,還有在孤立無援時來自蘇聯無私的援助。
(以上文字,如果喜歡,請點關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必刪!)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剛子侃歷史”吧!每一期將帶給您不同的閱讀感受。您的關注和支援,是我創作的無盡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