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9月17日,記者來到有“黑河峽谷第一村”之稱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扎麻什鄉郭米村。
“小朋友們,這是什麼呀?”
“小狗。”小朋友用稚嫩的聲音大聲說道。
“不對,小朋友,這是雪豹,是一種很珍貴的野生動物,我們這裡是雪豹的故鄉。小朋友要認識它,還要保護它哦。”
……
郭米村原黨支部書記韓琳拿著印有雪豹圖案的卡片正在幼兒園教小朋友認識雪豹。“每學期都會到幼兒園給小朋友講一些關於生態保護的有趣的小故事,來教育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韓琳笑著說。
郭米村共有157戶578人,在“村兩委+”的工作模式下,“我們不僅抓幼兒教育,村裡人人都是管護員,村民們的環保意識有了很大提高,村民們已經把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當成了自家的,不允許破壞。”黨支部副書記索南才讓驕傲地說。
那麼什麼是“村兩委+”呢?
韓琳解釋道:“為了調動一線管護隊伍和牧民參與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郭米村推行以村委會、村支部為依託,結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安排,挖掘‘村兩委’在生態保護、宣傳動員、黨員帶動等方面的工作潛力。該工作模式在黨建引領下,包括保護、宣傳、教育和發展等內容,簡單來說,就是讓全民參與到國家公園建設和保護中去。”
積極收集基礎資料,建立完善社群檔案,也是“村兩委+”工作內容之一。“你剛才看的照片,也是檔案的一部分,我們安排了專人負責收集整理國家公園試點區域內的行政村、常住人口家庭及生產生活設施、流動人口結構、公共基礎設施、礦山、水電站、旅遊經營機構、生態保護影像等資料,逐步建立完善的檔案。”韓琳說,建立檔案能進一步完善自然保護區基礎檔案,為祁連山國家公園今後的發展及野生動植物的監測提供準確有效的檔案基礎資料,確保基本情況資料資訊準確可靠。
郭米村是祁連山腳下一個不大的村落,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依靠水草豐美的祁連山草原,保持著半農半牧的傳統型生產方式,然而,這一切因祁連山國家公園發生了改變。
52歲的周曲才郎主動申請成為了黑河溼地管護員,從此放下牧羊鞭,吃上了“生態飯”。不只是在郭米村,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範圍內,無數牧民和周曲才郎一樣,轉變身份、轉型發展,成為了保護生態的有力踐行者。
“成為一名管護員後,透過學習培訓,我慢慢意識到生態環境對我們是多麼重要,保護好自己的家園是我們的責任,不能跟子孫後代搶飯吃。”周曲才郎說。
隨著“村兩委+ ”模式的深入推進,同時,為了保證村民的生活水平不受影響,郭米村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林下養殖,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
“我們的農家小木屋共有9間房,從去年8月開始營業到現在已經有4萬元的收入了,你看山上的木質棧道就是我們搞生態旅遊建設的。此外,我們還要建設村史館,進一步把基礎設施建設好,到那個時候,老百姓的生活會更好,生態也會更好。”索南才讓對村子今後的發展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