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窮人們個個身穿名牌服裝,不是阿迪達斯, 利物浦,就是瑪莎賓舍曼,反倒是坐著辦公室, 不愁吃喝的中產階級,只穿傳統的麻袋衣 ,大擺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切 ,還要從非洲的二手服裝文化說起。
在非洲迦納的首都阿克拉,坐落著全世界最大的二手服裝市場,每天都會有數以噸計的舊衣服,透過慈善募捐, 公益機構被送到這裡,然後被承包商捆綁 ,批發給小販們,而一旦到了跳蚤市場,這些過氣老舊沒人要的垃圾,就會被無數黑哥黑妹哄搶一空,而為了買到二手衣服, 有的人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記者阿德就是出生在迦納的人,他不明白 ,為什麼短短二十年間,人們就不願再穿非洲的傳統服飾,而是愛上了別人穿剩的衣服。剛好 ,今天就是舊衣交易的日子,他想觀察並記錄二手衣交易的整個過程。
來到批發市場,這裡早已是人頭攢動,無數件衣服被摞成方塊,堆在狹小的廣場中間,而每到這時,工人們就會將動輒五六斤的衣服舉過頭頂,送去零售市場,不到幾分鐘,狂熱的市民們就會把這些舊衣搶售一空,那麼 ,這些舊衣服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才會如此受當地人青睞呢?
很簡單 ,便宜,據統計 ,每年英國都有3萬噸舊衣被捐給慈善機構,而他們處理這些衣服的方式也簡單粗暴,直接轉手賣給貿易公司,每噸500英鎊 ,按每件算下來,就是人民幣2塊左右,堪稱服裝界的蜜雪冰城。而批發之後,零售商們就會開啟每捆衣服,按品牌、 損壞程度, 把它們分為三六九等,瑪莎 ,賓舍曼 ,這些大牌20一件,雜牌貨則5塊一件 ,加量還減價。
再往下逛,你甚至能看到專門販賣二手內衣的商鋪,在到達集市之前,這些內衣不知道轉經了多少人之手,看到這 ,相信有些觀眾已經泛噁心了,二手的內衣, 真的會有人買麼?答案是 ,不僅有, 還有很多,由於外觀時尚,質量好,這些二手內衣很受當地年輕人的追捧,而名牌效應, 也極大滿足了年輕人的虛榮心,小夥子想凸顯自己的格調,總得買條七匹狼吧,小姑娘想給男友一個驚喜,總得買條黛安芬吧,所以即便當地政府明令禁止買賣二手內衣,也阻擋不了黑哥黑妹們追求時尚的腳步。
告別了阿拉卡,阿德決定坐車前往迦納的第二大城市 :庫馬西,這裡是非洲最古老的王國之一,曾經以交易黃金聞名,現在卻成了迦納的第二大舊衣交易市場,而如果說首都的舊衣交易還算井然有序,那麼在這裡,商販們進貨的旅程就跟開盲盒一樣刺激批發市場的老闆規定。
零售商不能開啟包裹選衣服,只能隔著尼龍布挑選,而一捆衣服的價格在這裡也很高,要是運氣好, 就能挑到名牌,賣出更高的價錢,但要是運氣不好,就只能買到一捆水貨 ,虧得血本無歸,在批發市場,商販們總是因挑貨的先後順序而大吵一架,甚至拳腳相加,畢竟, 大家都花了同樣的錢,誰都不想挑到一堆垃圾, 喜當接盤俠。
而到了零售市場,情況就更糟了,這裡被稱作“彎腰低頭市場”,整條街都是舊衣地攤 ,車都開不過去,顧客們選衣服的方法,也是垃圾堆裡找寶貝 ,看到好看的,就直接挑走 ,但問題是,有的顧客不會付錢。為了解決這一現象,賣鞋的小販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的鞋子全都只賣單 ,不賣雙,如果顧客看上了,他再把配對的鞋找出來,這樣就能極大減少被偷的機率。
雖然要與小偷鬥智鬥勇,但這些舊衣攤販的收入, 可謂是相當的可觀,他們日均收入最高可達40歐元 ,摺合人民幣300多,而在批發中心工作的二手商人,每月最多能賺2500英鎊,相當於人民幣2萬2千元,看到這,你也許會覺得,二手衣為當地提供了巨量工作機會,還讓窮人穿得起衣服, 是好事,但後面的劇情,卻再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在庫馬西的郊外 ,坐落著許多傳統服裝紡織廠,自從二手衣佔據市場後,他們的生意就遭到了毀滅性地打擊,因為比起嶄新的傳統服飾,人們更願意買更便宜 更時尚的二手衣服,畢竟,同樣是花錢 ,新衣只能買一兩件舊衣卻能買一捆,不僅如此,前面提到的二手內衣買賣還帶來了不小的健康隱患,淋病, 尖銳溼疹 ,等傳播疾病悄然擴散,就連政府禁止買賣二手內衣後,情況也沒有得到好轉。
但最最可怕的,還是歐洲二手衣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蠶食,一名專門研究服飾的歷史學家告訴阿德,非洲的傳統布料非常複雜,布料上的每種圖案, 每個花紋,都有其濃重歷史含義。以前, 人們不認識字 ,文化低下,卻能透過布料上的故事 ,瞭解其中的哲學,但自從二手衣物侵佔市場,年輕人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認知已經越來越缺乏,
不僅如此,傳統服裝的消亡也導致了許多紡織廠倒閉,工人們大量失業,相關崗位逐漸消失,紡織廠老闆想尋求活路,就只能做壽衣, 出殯服 ,然後賣給喪葬公司,但令人寒心的是,即便是在葬禮上,有的年輕人還是拒絕穿傳統服飾,轉而用印有美國隊長圖案的T恤、 顏色誇張的polo衫,代替了本該象徵肅穆的傳統喪葬服。
這不禁讓阿德發出感嘆,如果連這樣的正式場合,大家都不穿傳統服飾,他們在什麼時候才會穿呢?
本以為在鄉下,人們會更重視傳統的服飾打扮,但情況恰恰相反,在鄉下 ,滿街都被二手服飾侵佔,三星、阿聯酋品牌的廉價球衣充斥著整個跳蚤市場,小孩們戴著壞掉的大牌墨鏡,穿著二手阿迪衫、骯髒的利物浦短褲,卻對傳統服飾嗤之以鼻。
在庫馬西的鄉下市場,二手衣服已經被層層篩選 ,件件分級,成為了舊衣服中墊底的種類,但民眾們還是買得樂此不疲,或者說,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因為這裡的人均收入只有每天1英鎊,相當於人民幣8塊,傳統服飾的價格對他們而言,顯然是一種負擔,這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窮人們個個身穿歐洲大牌,反倒是坐著辦公室,收入較高的中產階級更傾向於傳統服裝,畢竟 ,二手名牌滿大街都是 ,早就顯得掉價了。
而一身質樸好看的傳統衣服,才能顯得自己有品位。不得不說 ,二手衣在非洲的盛行是一把雙刃劍,它確實製造了大量工作機會,讓窮人能穿上好衣服,卻也蠶食了這些國家的本土服裝業,抹殺了他們的傳統文化,而貧窮, 落後的生活,又會讓年輕人對自己的文化越來越不自信,更加盲目地追求“世界潮流”。
說到底,貧窮, 虛榮心, 都是導致這一亂象的基本原因,只有當經濟得到發展,人民對文化自信,這一現象才會徹底消失,否則 ,花花綠綠的歐洲服裝,就永遠會佔據貧窮國家的市場,讓這些居民逐漸忘記自己的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