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能堡在歷史上出現兩次意義重大的戰役,第1次發生於1410年7月15日,德國將其稱為“坦南貝格會戰”。
這是波蘭、立陶宛聯軍與條頓騎士團的決戰,對歐洲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歷史情節後來被改編為小說《十字軍騎士》。
第2次是一戰期間,作戰雙方為德意志帝國和沙皇俄國。
戰鬥相當激烈,以沙皇的失敗而告終。鮮為人知的是,俄國的這一次失敗居然與一記耳光有關。
也正是由於這一記耳光,讓沙皇俄國於1917年在革命的運動之中倒臺,從此淪為歷史。那麼,為什麼說俄國的失敗與一記耳光有關呢?
俄國將領之間的矛盾
對於俄國在坦能堡會戰中的失敗,很多人認為與戰線拉長、後勤物資補給不足、軍事將領傲慢和部隊內部矛盾等有關。
其實,最終歸結起來,戰線拉長等都並不怎麼重要,最核心的還是俄國將領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彼此直接拒絕配合作戰,這才讓戰爭失敗。
對於這次戰鬥,俄國共投入兩個集團軍,不過它們的兩個軍事將領並不怎麼合得來,甚至在見面時還有擦槍走火的危險。
這兩個人就是倫南坎普夫與薩姆索諾夫,至於他們之間的矛盾,還得從1904年發生在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說起。
戰鬥爆發不久,薩姆索諾夫所在的部隊不幸被日軍重重包圍,為儘快地解脫出來,只能向距離他們非常近的倫南坎普夫求救。
然而,沙皇俄國的各部隊只聽命於沙皇一人,友軍之間並沒有互相幫助的義務,加之為了儲存實力,倫南坎普夫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薩姆索諾夫越陷越深。
從被困中突圍之後,薩姆索諾夫所在的部隊沒有幾個人活下來,後來他才瞭解到整個事情的始末。原來,倫南坎普夫始終都按兵不動,就看著薩姆索諾夫的戰友們一個個地死去。
對此,薩姆索諾夫相當氣憤,與倫南坎普夫直接的仇恨也算是結了下來。
一記憤怒的耳光
日俄之戰,只是讓姆索諾夫與倫南坎普夫彼此之間看不慣,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仇恨不僅沒有得到化解,反而變得越來越深。
一次,兩人均同時出現在我國東北的瀋陽車站站臺之上,正所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沒有過多的交流,他們便激烈地爭吵起來。
實在忍無可忍,姆索諾夫上前一步就打了倫南坎普夫一記耳光,讓兩人徹底陷入無法調解的狀態。
同樣是俄國的高階將領,倫南坎普夫哪能受得了這樣的羞辱?氣急敗壞之下,便同薩姆索諾夫狠狠地廝打在一起,無論旁人怎麼勸都勸不了。
自此之後,不管是平日裡的討論,還是政治意見方面的態度,兩人都走向截然相反的方向,想盡辦法給對方使絆子。
有趣的是,就在這樣的仇恨之中,倫南坎普夫與薩姆索諾夫同時不斷地得到升遷,最終都變成兩個重要集團軍的司令長官。
不過,一記耳光之仇,讓他們始終都提防著對方,並且想盡辦法地想要撂倒彼此。
隨著一戰爆發,似乎老死都不相往來的兩人再次在戰場上相遇。對於他們之間的關係,這也是俄國軍隊不公開的秘密,不過為了贏得戰爭,統治者依然讓他們配合著作戰。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因為倫南坎普夫與薩姆索諾夫彼此之間的不融合,倒給了德國軍隊一個絕佳的機會。
德國參謀霍夫曼利用兩人的恩怨,做出了牽制另一方、讓對方隔岸觀火的作戰方案。德國軍事家魯登道夫對此非常重視和讚賞,馬上派人前去實施。
其實,當時德軍在東線的力量很弱,總兵力還不到俄國的一半,所以魯登道夫同意這一作戰方案,也是無奈之舉。而就因為他的這一個決定,才讓德軍贏得以弱勝強的機會。
個人仇恨上升至亡國亡君
德軍實施各個擊破的計劃不久,倫南坎普夫果然就上了套,被德軍的誘敵之計所迷惑,一開始時取得一系列的小勝利,內心變得越來越輕敵。
為了搶得頭功,倫南坎普夫開始與薩姆索諾夫的集團軍拉開距離,跟著德軍的步伐移動,欲要“全殲德軍”。
對於倫南坎普夫的這一系列操作,魯登道夫都看在眼裡,且很快就抓住時機,集中德軍的優勢兵力,對薩姆索諾夫的集團軍展開包圍,讓薩姆索諾夫再度陷入被包圍之中。
歷史總是如此戲弄人,與日軍交戰時,倫南坎普夫因對薩姆索諾夫見死不救而讓兩者產生仇恨。
這一次,薩姆索諾夫再度陷入圍困之中,對倫南坎普夫也算是一種考驗,似乎想讓他彌補過往的過錯。
然而,倫南坎普夫還記得瀋陽火車站的那一記耳光,同時想要儲存實力的心態再次起作用,讓他再度選擇,冷眼旁觀,讓薩姆索諾夫的集團軍徹底失去被救援的機會。
也許倫南坎普夫並不知道,他的這一個自私的舉動,將會給俄國帶來相當慘痛的代價。
倫南坎普夫選擇隔岸觀火,眼睜睜地看著德國精銳部隊將薩姆索諾夫的集團軍吞噬殆盡。到最後,12萬士兵全部陣亡,14萬士兵被俘虜,最高將領薩姆索諾夫無奈地選擇了自盡。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沙皇俄國很快就在東線丟掉全部優勢,讓接下來的戰鬥接連地失敗,這也直接導致了沙皇帝國在1917年被推翻。
結語
所謂上陣仍需父子兵,就算不是父子兄弟的親密,將帥之間仍需要做到關係密切,才能在戰鬥中取得勝利。從坦能堡戰役來看,沙皇俄國的滅亡實屬必然。因為腐敗的程度已經蔓延到軍隊之中,一些軍官為了個人利益,罔顧國家和大局,最終導致軍隊全面潰敗,以至於國家也隨之滅亡。所以,將帥之和,關係到國家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