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這場戰鬥之前,伊拉克的軍備力量在中東地區可謂首屈一指,但海灣戰爭的爆發,讓伊拉克也大受打擊,損失了不少的軍備和社會經濟資源。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被美軍抓獲,於2006年被處決,終年69歲。
當年,在伊拉克國內,以薩達姆為核心的政治團體幾乎都是他最親信的家人、朋友等,外人想要插足伊拉克的政治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薩達姆在很多人的眼裡,更是標準的“反美鬥士”,他不僅敢公開和美國叫板,還敢和美國軍隊爆發正面戰鬥,直到最後被美軍抓捕判處死刑。
可就算是在薩達姆死後多年,不少人還是對當年的伊美戰爭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假如當年薩達姆也和世界上一些其它國家一樣走的是親美路線,且不發動海灣戰爭,那麼,他的結局會不會完全不一樣?
而伊拉克也將在他的帶領之下成為中東的超級強國?這個問題其實有一些解讀平行世界的意思,但討論空間也是不小的。
薩達姆命運的分界線
這位上世紀80年代中東梟雄的宿命,自從兩伊戰爭開始之時就早已註定是十分悲壯的。其實,看似我們是在討論平行世界的問題,可實際上薩達姆沒得選。
當時,伊拉克國內本身的政治局勢也已經十分不太平,而鄰邊國家伊拉克也處於常年的戰亂中。
伊朗國內最終發動了政變,霍梅尼政權正式上臺。受到伊朗政變的影響,伊朗國內的立國之本其實是宗教信仰。而伊拉克雖然也是伊斯蘭國家,但和伊朗的教派全然不同,兩者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
就在雙方緊張對峙的時候,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藉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
在兩伊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美國依然採取了二戰時期的老套路,也就是“坐山觀虎鬥”,企圖介入雙方但不參與戰爭,只享受勝利的果實。
不過,當時的美國美名曰“支援伊拉克”,薩達姆如此有政治頭腦的風雲人物當然知道美國在打什麼如意算盤。
在此之前,美國其實是十分支援伊朗,但伊朗國內發動了政變,曾經的世俗治國蕩然無存,新的宗教信仰對於美國是非常排斥的,於是,美國從過去的盟友一落千丈變成了伊朗的敵人。
美國當然也不傻,這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美國為什麼要幫伊拉克。因為只有美國幫助伊拉克打贏了這場中東地區的“霸主爭奪戰”,才能夠有效遏制中東地區宗教治國的苗頭。
美國在這場歷時將近8年的戰爭中並沒有直接參與戰鬥,但是美國為伊拉克提供了不少的軍備、物資等援助,甚至是化學武器。
最後,戰鬥的結果卻是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軍費開支近1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2400億美元,伊拉克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這樣的結果其實是美國最想看到的,這樣美國就能在經濟和戰後重振上更好地控制伊拉克。此時的薩達姆沒有辦法,只能向科威特請求援助,但這樣的結果最後導致了後面規模更大的海灣戰爭。
那麼,透過以上我們會發現,兩伊戰爭其實是海灣戰爭的重大導火線,但如果伊拉克不打兩伊戰爭,最後的形勢依舊是十分嚴峻。
因為,當時的伊拉克國內是雖然遜尼派派系,但國內什葉派的人數卻超過了遜尼派總人數,伊朗國內發動政變之後,這些過去沉寂的什葉派開始藉著伊朗新政權造反,對伊拉克國內的遜尼派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威脅。
這種情況下,逼的薩達姆不得不對伊朗實施軍事行動,因為如果不打擊伊朗,那麼伊拉克國內會持續混亂,薩達姆政權最後也十分危險。而最後的結果也驗證了這個猜測。
多年之後的美伊戰爭結束之後,薩達姆政權土崩瓦解,薩達姆本人也被判處了死刑。
薩達姆倒臺之後,伊拉克國內果然如當初的語言一樣十分混亂,由於找不出薩達姆家族這樣強勢的政治集團,國內的局面一度無法控制,恐怖襲擊是常有的事情。
其實深入分析,這也就是當年留下的遜尼派與什葉派矛盾的後遺症。
關於兩伊戰爭,這裡我們可以分析出的結果是:伊拉克和伊朗打得五五開,最後誰也沒有贏,但是這樣的結果反而暫時穩定了兩個國家之間派系的矛盾,對於薩達姆本身的穩定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當時,其實薩達姆和美國走的正式親美路線,因為只要這樣美國才能在戰鬥中把軍火和資源無償提供給薩達姆使用。
不管怎麼樣,這場戰鬥最後伊朗和伊拉克的損失都不小,兩國軍費開支總體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這是美國十分希望看到的結果,因為這樣能讓美國幾乎沒有任何損失就能遏制兩個中東強國。
這樣的話,美國從中就能直接控制中東地區的重要資源——石油,這才是美國“幫助”伊拉克的真正目的。
海灣戰爭不得不打
上面我們說到,兩伊戰爭是海灣戰爭的重要導火線,這其實有點蝴蝶效應,伊拉克在戰爭後期本來只是沒辦法向科威特借錢,但是最終導致了欠下了科威特140億的高額債務。
當時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降低石油產量,上漲石油價格,獲利後償還債務。但科威特卻故意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
當時的科威特,借伊拉克和伊朗戰爭之勢在伊拉克境內建立了軍事基地,薩達姆對這樣的行為十分不滿,多次譴責科威特火上澆油。
最終,伊拉克和科威特因為石油和債務問題談判破裂,毅然決定要攻佔科威特。
薩達姆最主要目的是想把科威特的石油資源佔為己有。因為國內剛剛經歷了和伊朗的一次大戰,軍備和物資都十分匱乏,能把科威特順利拿下已經是燒高香了。
科威特作為主權國家,被伊拉克入侵自然會受到世界各國的譴責。讓薩達姆感覺十分意外的是,除了西方國家站在了反伊拉克聯盟的陣營,就連不少中東國家都開始聲稱要討伐薩達姆。
而這些中東國家,在之前的兩伊戰爭時期還曾經是薩達姆的同盟國盟友。此時的薩達姆終於明白,在利益面前,所有能稱之為“朋友”的同盟國,都會露出貪婪的爪牙。
雖然在1991年2月,薩達姆被迫接受了停戰協議,伊拉克在這場歷時100多個小時的戰鬥中宣告全線失敗。
但是如果這場海灣戰爭不打,伊拉克國內的什葉派也早已經蠢蠢欲動,內部紛爭的爆發也是遲早的事情。
當時科威特作為世界上的石油大國之一,擁有大量的經濟財富,一旦攻佔科威特,伊拉克國內的經濟和政治危機都能夠被重振。
而把國內什葉派的矛盾放到攻打科威特上,也讓薩達姆的政治手段順理成章,但薩達姆唯一沒想到的是,世界上眾多的國家全都在幫助主權國科威特,孤立無援的伊拉克被打的全線潰敗。
走親美路線下場依舊不會好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不管在兩伊戰爭還是在海灣戰爭時期,幫助或攻打伊拉克都是為了自身利益。
如果薩達姆當年選擇了親美路線,也許他和他的家族會過幾十年風光的日子,甚至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家族也說不定。但還是那句老話,美國是為了利益而生的。
眾所周知,伊拉克也是石油大國,美國對伊拉克的石油虎視眈眈是人盡皆知,用一句中國古話來說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所以說,如果薩達姆走親美路線的話,雖然他的家族會很富有,但伊拉克國家則會完全淪為美國的附屬品,成為美國的工具。
一旦國內的石油資源枯竭,美國則會毫不客氣甩掉伊拉克。就算是伊拉克不計前嫌,為了國家利益和美國保持友好,美國依然會為了利益利用伊拉克,伊拉克不管任何時候也只是美國的傀儡而已。
其實薩達姆最早的時候本身就是親美派,但是因為親美最後吃了大虧,所以和美國不共戴天,撕破了臉。
伊拉克為了自身的發展,發動兩伊戰爭,入侵科威特,最本質的原因並不是薩達姆僅僅想做中東霸主。
而是想擺脫美國的控制,獲取石油定價權,然後和依靠世界的力量,在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後,爭取更多的自主權,這才是美國深深忌憚的原因,也是美國決定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原因。
多年之後的美伊戰爭,薩達姆失敗了,在逃亡中被捕、同時被判處了死刑。這樣一位曾經的中東梟雄就此隕落,如今的伊拉克部分人民其實有些後悔當初受到了美國的煽風點火而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原因有幾點:首先伊拉克國內近幾年再也沒有出現薩達姆這樣的政治強人,沒法鎮住國內,導致了從美伊戰爭結束至今國內大小恐怖襲擊和戰爭不斷;
第二,推翻薩達姆政權並沒有為他們帶來生活上的改善,反而是一落千丈,還不如過去。
綜上所述,無論薩達姆是否走的是親美路線,伊拉克都不能夠成為世界強國,原因就是因為美國不可能允許伊拉克崛起。
看看同樣是中東國家的敘利亞,結局也是十分悲慘,其實薩達姆的失敗是一個必然事件。薩達姆一生都在進行賭注,只不過每一次的賭注都是對自己十分有利,但是就算薩達姆的政治手段再強,在美國的操縱下以及在中東國家長期的戰亂環境下,薩達姆也無法擺脫最後崩潰瓦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