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 李想
近期,美軍先後測試了數種基於分散式作戰體系框架的武器裝備系統。
其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用NMESIS無人岸艦導彈發射系統,在其他感知端所獲資訊的引導下,發射NSM反艦導彈,命中了海上的靶艦——美國海軍退役的英格拉漢姆號護衛艦。
美國海軍依託“遊騎兵”水面無人船進行了集裝箱式“標準”6導彈的發射,同樣是依靠其他資訊源的引導。
這些武器裝備的出現,日益彰顯著一個事實:美軍分散式作戰武器裝備正在增多。
近年來,圍繞分散式作戰概念,美國海軍的動作較多。2016年,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投資研發的分散式敏捷反潛系統中的潛艇風險控制(SHARK)子系統完成海試。SHARK系統是由多個無人潛航器攜帶主動聲吶形成的移動式深海探潛系統,所屬無人潛航器可由集裝箱搭載,由艦艇載至特定區域釋放,下潛深度可達6000米。該系統與海底固定聲吶節點聯手形成動靜結合的探測系統,具有廣域探潛能力,有助於提高水下戰場透明度。
去年2月, DARPA戰術技術辦公室釋出公告,著手推進無人水面艇研發,準備設計、建造一艘100噸級的無人水面艇,要求其在不搭載人員的情況下,能以多種速度航行,具備長時間續航作戰及艦艇維護與後勤功能,以支援“分散式艦隊作戰”概念。
今年1月,有訊息稱,義大利一家公司的新型雷達正被整合到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上。不久又有訊息稱, MQ-9無人機已完成使用聲吶浮標探潛的全流程試驗。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聲吶浮標獲取的各類資訊,是由無人機透過衛星鏈路實時傳至位於內陸的一個地點進行處理並生成目標航跡。這種資訊處理地點與投放平臺的分離,使該無人機同樣具備支援分散式反潛戰的能力。
從去年12月美國海軍向國會提交的“2022財年遠期造艦計劃”等相關報告可以推知,今後,美國海軍的這種分散式作戰武器裝備還會增加。該計劃反映出美國海軍未來30年的兵力結構發展方向,即:擴大艦隊規模,增強水下力量,控制或削減大型航母數量,縮減大型水面艦艇規模,透過增加中小型水面艦艇和引入大量大中型無人艦艇平臺,填補並加強航母和大型艦艇減少後出現的能力缺口,顯著增加輕型兩棲艦艇和輕型支援保障艦艇數量。對這一計劃加以分析不難看出,其中不乏分散式作戰概念的應用。
分散式作戰概念在美軍武器裝備上的顯現,還被一些專家認為體現在對相關搭載平臺和武器裝備的拓能方面。
前不久,美空軍在新墨西哥州白沙靶場進行了C-17A運輸機空投JASSM-ER巡航導彈模組化部署箱、隨後模擬彈離開部署箱的試驗,這將使大中型運輸機“客串”轟炸機成為可能。
今年9月,美空軍還演示過用GBU-31“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打擊靜止和移動海上目標的戰術和技術,這也被有關專家認為有助於美軍分散式作戰概念的實施。
相關專家的觀點是否正確暫且放在一邊。值得注意的是,分散式作戰武器裝備的出現,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分散佈置,將其聯絡在一起的是高效的資訊架構。在這種架構下,單個發射系統,將不一定非要依賴自帶的探測裝置。藉助資料網路的支撐,它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攻擊。
縱觀武器裝備發展史,從來是有矛就有盾。分散式作戰武器裝備有多大的效用,其發展之路能走多遠,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