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對中國人來說有著許多特殊的意義:忠誠、堅韌,象徵將士無畏的內心。而“劍”也並非是戰場的專屬,從周秦開始我國便流行佩劍之風。國民黨時期的軍人心中也有一把至高無上的劍,那便是“中正劍”。
“中正劍”與蔣介石的馭人之術
1936年1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佈的《陸軍服制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國民革命軍官的制服,將其分為三種:大禮服、禮服、常服。此外還明確規定陸軍軍官在穿著軍裝常服時需佩短劍。
這個被載入到《陸軍服制條例》的短劍有許多名字,“軍人魂”、“成仁劍”、“黃埔劍”等等。但廣為人知的,還是以蔣介石之名所命名的“中正劍”這一稱呼。
“中正劍”的源頭有兩種說法,一是源於黃埔軍校一期。陳宇在《走進風雲歲月:中國黃埔軍校》一書中曾經提到,從1924年的黃埔軍校一期生畢業時開始,每個人便獲贈一把短劍。
還有一說是源於廬山軍官訓練團。李學峰曾經在《概括“軍人魂”——“中正劍”、“自殺劍”.....》此文中提到,軍官短劍的頒贈應始於1933年蔣介石在廬山舉辦的軍官訓練團時期。
陳宇的說法已經被黃埔九期1934年畢業的學生吳贊榮發表的《“軍人魂”佩劍探源》一文所否定,據吳贊榮所記錄,“為了向校長蔣介石表示我們九期全體同學畢業後為黨國事業‘不成功,便成仁’的忠心,我們向校方提出製作‘軍人魂’佩劍的建議。”
此建議也得到了蔣介石的親自批准,故實際上黃埔軍校的贈劍晚於廬山贈劍,在某種程度上,亦可說源於廬山贈劍。
從此開始凡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每個都可獲得一把畢業佩劍,劍柄上刻有“校長蔣中正贈”或“校長蔣中正授”這種略有不同的字樣。
雖說只是“贈”與“授”二字的區別,但其中卻飽含著蔣介石的馭人之術。一位還在世黃埔軍校學生對這個現象曾做出過解釋,十六期之前所有的佩劍都是“校長蔣中正贈”,而從十七期開始,佩劍的銘文就已經變成了“校長蔣中正授”了。
要搞清楚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蔣介石將“贈”改為“授”字有何用意,我們必須回溯黃埔軍校與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
黃埔軍校十六期學生共分為三個總隊,畢業時間在1939年10月至1940年12月之間。十七期的學生,三個縱隊畢業的時間在1941年11月至1942年月之間。
黃埔軍校十七期學生最早1940年入學,最晚1942年畢業,而也是從1940年開始,國民黨政府內部危機愈發嚴重。
從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再到豫中會戰,國民黨軍隊因為長期的戰敗和對峙消耗,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戰鬥力,抗戰意志極其消沉,“積習亦深,軍中煙賭,習以為常”。
此外,國統區經濟的不穩定也是國民黨軍隊衰弱的間接原因,通貨膨脹的迅速發展,導致經濟生產效率逐漸放緩,抗戰物資極其短缺,軍隊在這種情況下更是積重難返。
再加上1939年起,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的忌憚已經加深到了極點,不斷在實行“反共、溶共”的方針,國民黨軍隊的衰弱和紅軍的崛起形成了鮮明對比,蔣介石已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中正劍”之前之所以用“贈”字,表示的是無條件贈予,更多的是一種榮耀,是錦上添花,對黃埔軍校畢業生的一種鼓勵,也顯示出國民黨軍隊一往無前雄心與對自身實力的自信。
而1940年開始國民黨實力的日漸衰落,使得蔣介石在籠絡人心之時難免透露出自己急切的內心。
“授”字於此有兩個含義,一是對這些畢業生寄予了重振國民黨雄風的希望,二是表示校長的親自授予。古時將士都以能夠得到皇上的親自嘉賞為無上的榮耀,蔣介石如此鄭重地“授予”中正劍,也是無形中給這些畢業學員們身上加上了一道責任的枷鎖。
事實證明,蔣介石確實拿“中正劍”籠絡了一群青年軍人,在他們日後的生命中,無怨無悔地為蔣介石,為國民黨賣命。
作為蔣介石籠絡人心的利器,而除了黃埔軍校的學生之外,“中正劍”還會被贈予國民黨軍隊中得力的部將以及有功人員,從上世紀的20年代至40年代裡,此劍一直被視為一種特殊的榮耀象徵。
是否真的有人用它自殺殉國,眾說紛紜,但是這樣口口相傳的事件還是給“中正劍”鍍上了一層神秘而莊重的色彩,也使他產生了附加的精神教育功能。
可以說,“中正劍”從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了蔣介石管制軍隊,灌輸個人意志的工具,“贈”與“授”是程度的區別而已,也是蔣介石馭人之術的佐證。
身佩“中正劍”的著名將士
蔣介石一把“中正劍”,既沒有黃金萬兩也沒有美酒香車,就這樣籠絡住了一個又一個的將才,地方軍閥看到這樣無本買賣,紛紛蠢蠢欲動。當時,湖南軍閥何鍵就曾經效仿蔣介石,何鍵鑄造了一大批戒指發給學生,上面鐫刻著“鐵血”的字樣。
他們滿以為用類似“中正劍”這樣的小恩小惠就能夠讓人對自己死心塌地,似乎全然沒有意識到,就算佩戴著中正劍,國民黨中間也不乏與蔣介石理念不合之人。
有人將其奉為“聖旨”,也有人將其棄如敝履。張靈甫、張治中、孔祥熙、何應欽、楊虎城、黃維、衛立煌等人都曾獲得過“中正劍”。
而細數“中正劍”獲得者的結局,大體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是傳說死心塌地為蔣介石賣命最終自殺的;第二是後來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被殺害的;第三是國民黨戰敗後隨蔣介石一起逃往臺灣的;第四是幡然醒悟與中共一起革命的。
在第一類中,歷來被判定為用“中正劍”自殺的其實多半是誤傳,例如張靈甫。而第二種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後被殺害的多是愛國將領,如發動西安事變的楊虎城。
楊虎城早年參加陝西護國軍,後又跟隨孫中山參加護法戰爭,1927年,應馮玉祥的邀請出任國民軍聯軍第10路司令,這一年裡,蔣介石還發動了極其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楊虎城拒絕了南京方面派來的反共大同盟成員韓鎮聲,並且拒絕進行“清黨”行動。而與馮玉祥關係的破裂,又使得楊虎城逐漸與蔣介石越走越近。
由於在討伐唐生智的戰爭中屢立奇功,楊虎城還獲得了南京國民政府授予的二等、三等寶鼎勳章各一枚。
雖然跟隨蔣介石不過兩年,但蔣介石卻對他十分倚重,一方面蔣介石系統在北方無根基,而楊虎城又曾是陝軍將領;一方面當時蔣介石的嫡系陝將張耀明等人在地方沒有強大的號召力,用楊虎城是不得已,也是不得不用。
至此,蔣楊二人的關係進入了蜜月期,楊虎城還被蔣介石贈予了“中正劍”,但楊虎城對蔣介石此人卻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此人可合作,但不可完全信任。
當時蔣介石還害怕因為他的不抵抗政策招致國人和部隊的不滿,慌忙簽發命令,授予大難不死的何基灃一級青天白日勳章,以對他忠於黨國進行褒獎。
1936年,在多次勸諫無果之後,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蔣介石雖被迫與中共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背地裡卻一直想著找楊虎城清算此事。
不過一個月之後,楊虎城便被南京國民政府撤職留任,後還被迫出國“考察”,1937年11月,好不容易歸國想要繼續參加抗日的楊虎城被蔣介石囚禁在了南昌,這一關就是十二年。
哪怕是最後蔣介石兵敗如山倒時也沒有忘記先處理楊虎城,1949年6月,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楊進興、王少山等四名軍統特務人員將楊虎城及其家中8人捅死在重慶戴公祠內。
第三類,兵敗之後隨蔣介石逃往臺灣的中正劍獲得者,以何應欽為代表。儘管他對蔣介石死心塌地,但最終也被排擠出了國民黨的核心權力圈。跟隨蔣介石政府遷往臺灣之後,沒有在國民政府立即走馬上任,一直到第二年蔣介石恢復職權,何應欽都沒有得到重用。
先是從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失去了委員職位,只落得一個小小的中央評議委員,後來軍隊中的職務也不保。當時寓居在臺北牯嶺街的何應欽午夜夢迴無法入眠時,總是會呆呆地看著那把象徵著他曾經輝煌的“中正劍”。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無條件投降簽字典禮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大禮堂舉行,這場舉世矚目的儀式上,何應欽便是中方的代表。只見何應欽身著國民黨軍裝,戴著一副細框的眼鏡,而腰間佩戴的正是鼎鼎大名的“中正劍”。
何應欽怎麼也沒有料到,這次佩戴“中正劍”的出場,竟然已經是他生命中最後一次在政壇上的榮耀時刻。
而第四類棄暗投明,歸順我黨的,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愛國將領,何基灃。早在1939年,何基灃便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以地下黨的身份在國民黨軍隊隱藏了十年之久,一直到淮海戰爭爆發,他才在關鍵時刻起義,榮歸我黨。
何基灃獲贈“中正劍”,還經歷了一段驚險之事。1940年,李宗仁擔任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時,何基灃正好在第五戰區擔任師長。蔣介石一直對第五戰區懷有警惕,所以經常有中統、軍統的特務出入監視第五戰區的將領,檢視是否有地下黨在活動。
當時的國民黨軍隊內吃喝嫖賭惡習成風,但何基灃卻非常自律,而他卻因為不“近墨者黑”被疑心為共產黨的地下黨員,頂不住盤問壓力的李宗仁最終將何基灃推了出去,得到報告的蔣介石立即傳何基灃到重慶受審。
審訊持續了幾個月,翻來覆去都未找到何基灃通共的證據,蔣介石旋即放下心來,更何況在1937年,何基灃還因為痛失大名城憤而引咎自戕,雖最終因為沒有傷及要害而活了下來,但何基灃的行為還是因《中央日報》的報道廣為人知,在人們心中得到了十分的尊敬。
當時蔣介石還害怕因為他的不抵抗政策招致國人和部隊的不滿,慌忙簽發命令,授予大難不死的何基灃一級青天白日勳章,以對他忠於黨國進行褒獎。
此次審訊讓蔣介石又想起了這件事,他還對何應欽說,若不是忠於黨國的人,丟失個大名城能引咎自戕嗎?真懷疑李宗仁將其報上來是否是因為私人報復。
審訊結束後,為了表達對何基灃的賞識和此次審問的歉意,蔣介石還特意在他回第五戰區之前授予了何基灃一把“中正劍”。
“中正劍”見證過蔣介石的輝煌,在1946年國民黨整編軍隊之後,它最終也沒有逃過逐漸衰落的命運。
“中正劍”退出歷史舞臺
抗戰勝利之後,國民政府開始對軍隊實行整編,將全國現有的陸軍、按照軍、師單位,軍縮為師,師縮為團,團縮為旅。而此時部隊的制服裝備也是層次不齊,除了美式裝備之外,日式的鋼盔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是常見之物。
但在這一時期,國軍將校級軍官的制服卻仍然進行了一次統一規定。1946年3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的六屆二中全會中提出了對軍隊裝式重新進行規定並統一製作的要求,隨後國防部便頒發了相關改進樣式,逐步在軍中進行換裝。
新式的軍官服由美式大帽簷加立領軍服組成,校官及以上的軍服主要是深綠色,尉官服制的顏色則淺一些,統一佩戴肩章,取消佩劍,至此,蔣介石所親自授予的,曾經風靡一時的“中正劍”也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選擇改成美式的服裝制式和軍用裝備,放棄“中正劍”等傳統的中式軍服,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窺見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野心,此時他身後站著的哪股勢力,已經不言而明。
不出意料,1946年6月下旬,蔣介石便挑起了中國歷史上那場規模空前的內戰。“中正劍”的落幕不僅僅只是一種軍用流行裝飾的消亡,它更是見證了蔣介石在政治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