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反對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反對盲目地服從封建的倫理道德,而強調個人的能動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禁錮、呼籲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
王陽明廣收門徒,宣傳他的思想主張,史稱“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書》三十八卷行世,被學術界評價為中國封建中世紀社會後期出現的最早的啟蒙哲學。
1、參破生死,儘性知命
2、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容
3、不動心,不煩惱
4、只求力所能及
5、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6、最怕是傲字
7、世間磨難,皆是砥礪
8、嘴巴閉關,身體力行
9、反觀自身,自我提升
10、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11、自省才能自明
12、耐住寂寞,久久為功
13、求道須深下去
14、天理即是仁心
15、路,儘管去走
16、不做就是不知
17、慎思之,篤行之
18、要活得輕快灑脫
19、心是快樂的根
20、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21、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22、榮辱譭譽皆泰然
23、克己才是真功夫
24、身外物不奢戀
25、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26、不孝無良知
27、孝不孝代表人格
28、去做才是孝
29、養一身浩然正氣
30、君子如玉亦如鐵
31、應好是而惡非
32、一念抱持,成聖之要
33、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34、至誠勝於至巧
35、無私心就是道
36、做人要“誠”
37、迴歸簡單
38、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39、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40、欲修身,先養心
41、不去議論別人的是非,在要責備別人的時候,把它當作自己的一大私慾加以剋制。
42、只要做到用良知去發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誰說君子不能談利?
43、人必須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慾的心,能夠克除想念私慾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44、隨時隨地而變化、變通,如此才是真正擁有智慧的人。
45、靜並非不動,動也並非不靜。戒慎恐懼就是念頭,為何要區分動和靜?
46、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聾眼瞎之人,雖然聽見、看見了。只要心不去跟隨它也就行了。
47、裝模作樣成一個聖人去給別人講學,人們看見聖人來了,都給嚇跑了,怎麼能講得好呢?唯有做一個愚夫笨婦才能給別人講學。
48、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49、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禮但實質上不是禮;有的貌似非禮但實質上就是禮。
50、天下任何事物本來就沒有善惡,它所有善惡全是人強加給它的。
51、面對外來評價,尤其是毀謗時,非但不要動怒心,而且還要把它當成是磨鍊強大內心的機遇。
52、要祛除聲色貨利的私慾,就要在靜坐時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禍根都搜尋出來,然後祛除。
53、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的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飢而求食,渴而求飲,還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好名?
54、無事時,將好色、貪財、慕名等私慾統統搜尋出來,一定要將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復發,才叫痛快。
55、安定情緒,物我兩忘,不是什麼都不想,死人才什麼都不想呢。
56、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須去事上練,只有去實踐了,才能更深刻地體會這一真理。而且,這兩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樣。
57、“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
58、絕不要先以惡意去推測別人,否則自己就先變惡了,一旦如此,就是喪失良知的表現。
59、“至聖先師”孔子說的話,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錯的,就不是真理;而販夫走卒說的話,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對的,就是真理。
60、良知是個直性子,對於不公,它給出的答案就是:馬上反抗。
61、有些人平時不肯行善積德,內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時依良知做事不違神靈,坦蕩光明,又有什麼可怕的?
62、我們心裡的良知是應對萬事萬物的法寶,無須去外部尋求任何幫助。
63、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訴你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那就去做,不必顧慮、不必計較。
64、你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可能有絲毫的隱瞞。
65、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會得出一個真理。伯夷、叔齊雖然死了,但他們的良知卻在每個人心中。
66、只要時刻拂拭自己的內心,讓良知不要被人慾遮蔽,就都能成功。
67、心如明鏡,物來則照,不要刻意去追求。
68、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聖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聖賢就是要透過自我努力實現最真實的自我。
69、良知,就是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
70、良知提醒我們,要把萬物和自己當成一個整體,對萬物說,我愛著你的愛,痛著你的痛,傷悲著你的傷悲,快樂著你的快樂
71、世人因為不知道‘達到至善’的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心,以為天下的萬事萬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蓋了評判是非的標準,使‘心為統帥’的簡單道理變得支離破碎、四分五裂。
72、一切真理都在心中,所以不需外求
73、生死關容易過,可心上的關卻難過
74、耳朵不能聽是非,省了多少閒是非;口不能說是非,又省了多少閒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夠了。
75、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個意志力不堅定的人,生活在一個骯髒的環境裡,天理就很難顯現。
76、天理是在心中,但由於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雖然沒有離開心,可卻被矇蔽了。
77、真理已在心中,我們去實踐,只是去驗證這個真理,其實最終目的就是磨鍊我們的心。
78、心中有個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