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4日,開國中將楊國夫病逝於北京。
這一訊息當即在北京,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各路將領、高官紛紛到場,在追悼會上訴說著自己對這位老將的不捨與欽佩。
這時,一群老人闖進會場,衣冠筆挺、步履一致。
這些老人一見到楊國夫中將的遺照,步伐就變得雜亂起來。
其中有一個直接小跑著撲倒在楊國夫的靈位前,嚎啕大哭,將會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過去。
當大家知道他們的身份後,紛紛為之所咂舌。
他們居然是日本人!是日本老兵!
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之暴行迄今仍令人髮指。而楊國夫是我軍將領,對於他的名諱,日軍應該聞之喪膽才對。
那麼,為何這些日本軍人不遠千里,前來弔唁開國中將楊國夫?
一、草根出身,毅然從軍
這位楊國夫中將原名楊國富,1905年出生在中國安徽霍邱洪家集。
和大多數紅軍戰士一樣,他是草根出身,生長在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生活困苦。
更為悲慘的是,他幼年時便父母雙亡。若不是叔父心善收養了他,可能歷史上就會少了一位中將的傳說。
常說自古英雄出我輩,楊國夫並沒有因為受到幼年時期困苦生活的打擊,一蹶不振。
辛勤的他堅信“雙手能夠成就夢想”,一點一點從基層做起,最終成為了萬眾敬仰的“開國中將”。
18歲時楊國夫因為接受不了資本家的壓榨,選擇放棄織紗廠的工作,回鄉做了一名僱工。這時他接觸到了一個叫“農民協會”的組織,並且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農民協會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群眾組織,也是農民運動時打擊封建勢力的主體力量。
楊國夫在農協中,感受到了共產主義偉大的核心思想,並於192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於次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
之後,楊國夫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隨著紅軍一同經歷了反圍剿、西征入川、長征等一系列事件。
直到1935年6月,30歲的楊國夫已經是紅軍第一軍團陝甘支隊第二縱隊第11大隊隊長,之後又升任為紅軍第一軍團第4師第11團團長兼副團長。
期間,楊國夫在長征途中還留下了一段佳話。
紅軍為了規避國民黨的圍剿行動,不得不跨過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草地。
這一片草地實質是高原溼地,也就是泥質沼澤。一路上除了沼澤遍佈,還有無數劇毒的蚊蟲蛇草,可謂是兇險非常。
一路上殺死的牲口數量不去算,光是犧牲的紅軍就已經達到了數以萬計的程度。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楊國夫帶領的紅軍隊伍在全部走過草地後,根據統計只損失了兩名士兵!
他這堪稱神蹟的統帥能力,當時便被登報表揚,並且在史冊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這輝煌的一筆之後,楊國夫面臨的並不是升官調令。恰恰相反,他居然從一名團長被降為了一名連長。
不過,他之所以降級,是因為當時紅軍部隊在大改編,團級部隊都被改成了大隊,同時又取消了營級幹部。
雖然如此,楊國夫將連長這個職位,做到了和其他連長不同的境界。
楊國夫被降至連長後,對組織沒有哪怕是一句怨言,一直勤勤懇懇地完成著一個連長該完成的事務。
正所謂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久而久之楊國夫的能力也悄然被毛澤東發現。
在直羅鎮戰爭中,他成為了紅軍作戰中,唯一一個由主席直接指揮得連長。
二、心懷國家,安定四方。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培養出一批精銳的抗日干部,楊國夫被組織安排前往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
這是楊國夫第一次系統化地參加學習。
楊國夫非常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每天都沉迷在知識的海洋,絲毫不敢浪費自己學習的時間。
一年後,他從抗大畢業,即刻動身前往山東清河平原地區組織,展開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
不負眾望,楊國夫在今後的對日戰鬥中,戰功赫赫。
很快,楊國夫升任副司令員,旗下所屬是“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軍”和“臨淄青年學生抗日誌願軍訓團”整編的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第3支隊。
隨後,他又被調任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司令員,並參與了太和鎮、劉家井等對日戰鬥的指揮。
戰爭中,楊國夫靈活運用自己在抗大所學知識,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總是將關鍵的部隊安置在關鍵的位置。
他在日軍完全沒有料想到的時候來一手神兵天降,打得日軍措手不及。
身處清河區任職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司令員時,楊國夫奉命開展敵後游擊戰的組織。此次敵後游擊戰活動中,楊國夫提出了著名的“抽出鐵路地帶人手,集中力量堅持平原遊擊”理論,多次集中人手痛擊日軍,隨後又由整化零,悄然消失。
這樣的策略在當時是十分冒險的,因為當時我軍的軍事力量還不足以與日軍正面交鋒。
如果在我軍集中人手時,受到了日軍的埋伏,很可能有著全軍覆沒的危險。那絕對是災難級別的意外。
不過所幸,楊國夫對戰局的分析有效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力量,還為今後的游擊戰術策劃提供了先行條件。
用兵如神的楊國夫在戰場上,好似極星一樣的耀眼。
很快,他就被上級發現、提撥,先是升任山東縱隊第3旅副旅長,清河區司令員,後任渤海軍區司令員兼第7師師長,更是在抗戰勝利後率軍挺進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師長。
而這一系列升職的背後,有那麼一群日本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便是日本戰俘。
三、以德報怨,以理服人。
自古以來,兵法便有“圍三闕一”一說。
意思是說,如果圍城一定要給對方留有突圍的通道,以此給敵人留有生的希望,弱化他們拼死反抗的念頭。
“優待戰俘”政策便是由此受到的靈感,以此給了敵人生的希望,弱化了敵人鬥爭到底的決心。
楊國夫深諳其道。
楊國夫在抗大進修後,深刻理解了毛澤東毛主席在井岡山時期便提出的“優待戰俘”政策。
他以身作則,將“優待戰俘”在其所領導軍隊上下貫徹到底。
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楊國夫卻讓日本戰俘真的成為了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
且不說頓頓白米、白麵,時不時還能沾點葷腥,能吃到豬肉,還有楊國夫親自讓人宰殺的家禽。
這真的是將“優待戰俘”做到了極致。
可是正所謂千人千面,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優待俘虜”的政策。
楊國夫這樣的行為,卻也讓他上級和下屬的眼裡頗受微詞,甚至被人揣測他居心不良,說他長著反骨。
畢竟在那時候的時代背景下,中日民族矛盾已經達到了高潮,把這些日本戰俘碎屍萬段才是人們想要看到的。
一時間,楊國夫成為了軍團中的眾矢之的。
誰也沒想到的是,楊國夫並沒有用任何的言語去替自己解釋,而是用行動證明了自己。
戰場上,日本軍官依然視楊國夫為眼中釘、肉中刺,紛紛欲殺之而後快。
在戰場上,楊國夫率部隊,不遺餘力。
就這樣,雖然有些人對“優待俘虜”這一政治決策有所看法,但對於楊國夫卻也再無法有所言論。
而在日軍俘虜方面,他們對楊國夫等人的態度起初也很是惡劣。
飲食上面絕食抗議,對負責監管的戰士也是又打又罵,嘴裡高呼著“天皇萬歲”、“為天皇效忠”。
這些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不相信會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
而且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心知肚明,認為楊國夫對他們這麼好一定是另有圖謀。
那麼,楊國夫的目的是什麼呢?
一方面的確是為了讓這些日本戰俘幫助中國人民對抗日本帝國主義,但“優待戰俘”策略的另一方面卻不僅僅是如此。
毛澤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敗類!”
這是毛澤東為一所日本戰俘學校的題詞。
這所學校的校長正是一名日本人,叫林哲,原名野坂參三。
野坂參三是一名日本共產黨員。他深刻認識到,中日戰爭的關鍵並不在於兩個民族的衝突,而是帝國主義侵略與被侵略國家反侵略的抗爭。
尤其當他眼看著日本軍人以屠殺民眾為樂,而不肯對民眾下殺手的日本軍人就會受到處罰時,他明白了日本人民真正的敵人。
為此,他專程寫信給毛澤東,協助毛澤東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勢力。
他於1940年3月,化名林哲到達延安,實地考察研究了半年之久。
接著,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建議中共中央成立一座專門改造日軍戰俘的學校。
這個提議,正符合了當時中共中央的思想。毛澤東對此,讚賞有加,並將這個學校命名為“日本工農學校”。
爾後,毛澤東便為其題了字。
野坂參三於1942年6月,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從“日本工農學校”選拔了一批反戰同盟中的先進分子,在延安建立了“在華日本共產主義者同盟”。
日後的抗戰裡,“在華日本共產主義者同盟”為中華民族的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華日本共產主義者同盟”中有不少成員,正是來自於楊國夫所管理的俘虜營。
楊國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特殊服務”,讓這些日本俘虜認識到了中國人民對和平的嚮往,也讓他們認識到了自身參加侵略戰爭的錯誤。
為了報答中國人民的以禮相待,也為了表達自身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決心,這些戰俘不僅協助楊國夫完成了諸多的日語檔案翻譯、協助中國軍隊截獲日方情報,還將日方先進裝置的使用及製造方法教與中方。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前線戰鬥、在敵後進行共產主義宣傳等協助中方抗日的行為。
這些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比之下,經常傳出的英法美等國虐待戰俘事件,就顯得如此殘暴、血腥;俄羅斯更是直接驅使七十萬日軍戰俘,前往西伯利亞成為了廉價的勞工,凡是有人膽敢反抗或是逃跑的,都會化作了白雪下的某一塊凍土。
對此,外國媒體曾採訪過相關戰俘。
他們不相信,中國會採取如此不合常理的俘虜政策,希望從中找到打擊中國的輿論開端。
但是聽了日本戰俘的回答後,他們震撼了。
在日本戰俘的口述中,外國媒體發現中國人民居然是將日本戰俘以同胞對待,不但衣食無憂,更是有著文化學習。
相比其他國家那種非死即傷的俘虜政策,中國這種對待俘虜的政策可謂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至少,這是那些資本主義國家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的政策。
民間也還有著一些關於日本戰俘的趣聞。
1945年8月日本作為戰敗國無條件投降,中國以戰勝同盟國的身份,按約定前往越南進行洽談。
就在駐守在海港的國民黨60軍部隊與已經與日軍完成了受降儀式時,一艘插著法國旗幟的船艦居然出現在了眾人的視線裡。
60軍軍長曾澤生當即就意識到了來者不善,下令發出禁行訊號。
但是這艘軍艦卻依然朝著港口駛來,無視中方的開槍警告。
“轟!”一聲,該軍艦不單單是無視了中方的警告,居然主動朝著中方開炮,拉響了戰鬥。曾澤生也不是什麼軟柿子任人這樣拿捏,當即就率領國民黨60軍開始自衛反擊。
奈何此次前來本就只為了受降,不論是人員還是軍備力量都時奇缺,戰鬥開始不多久就步入了劣勢。
就在曾澤生等人以為就要這樣憋屈地落敗之時,居然有日本戰俘從人群中站了出來,要求加入兩軍之間的戰鬥!
他們提議可以使用日軍投降時上繳的重型武器。
本是敗局已定的戰鬥在此時發生了質的轉變,法國軍艦在中日聯合的新型軍隊下落荒而逃,中日交接儀式至此完美收官。
【結語】
不論是協助中方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日本共產主義者,還是在楊國夫陵前悼唁的日本戰俘,他們都印證了毛澤東的那句話:
“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敗類!”
有一件事那是肯定的:
人民需要的永遠不會是戰爭,他們發自內心地渴望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