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角蛋白的獨特癖好,讓大象因牙、犀牛因角、穿山甲因鱗變得極“危”。
說來也怪,角蛋白長在人自己身上(頭髮、指甲)就沒了吸引力,長在動物們身上就給它們招惹了殺身之禍。在眾多不幸而殘忍的事實裡,有一種動物的角蛋白,給它和人類自己都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Whalebone,如果直譯的話,是鯨骨,但它所指的並非骨骼,而是鯨鬚。
鯨鬚,簡單說就是須鯨覓食所依靠的重要工具,現在已知的鬚鯨有數十種,它們的顯著特徵就是沒牙,而代替牙齒髮揮作用的是多達600個(根)須,這些須長在鬚鯨的上頜骨,像梳子一樣整齊排列,根根分明同時非常緊密。
鯨鬚靠近上頜骨的一端寬,越到末端越細,最邊緣處猶如流蘇一般。捕食時,有些種類的鬚鯨,只需要在水中張著嘴遊動,靠鯨鬚過濾掉水,只留下食物;另一些種類的鬚鯨,則是把水和食物一起吞在嘴中,再利用鯨鬚進行過濾。
無論使用哪種方式,每一次過濾都能夠讓鬚鯨獲得大量的磷蝦、浮游生物、甲殼動物以及小魚,用一句話來形容鬚鯨的捕食方式,那便是“只吃肉不喝湯”。
對於鬚鯨來說,鯨鬚是進食之必需,對於早期捕鯨業來說,鬚鯨渾身是寶。
首先,當然是與其他種類鯨相同的用途——照明。事實上,人類捕鯨業對鯨造成的傷害毋庸多言,自從17世紀開始,鯨油、鯨蠟就被迫為人類獲得“光與暖”獻出生命,用它們的油脂製作而成的蠟燭一度是優質光源的代名詞。
其次,就是鯨鬚。鬚鯨的成分是角蛋白,如同我們的指甲一樣,既有韌性又有一定的硬度,這個特性使它在18世紀,成為了緊身胸衣、雨傘、毛刷等物品的原材料來源。
人們會根據鯨鬚的長度、形狀等,將其進行初步劃分,30釐米到40釐米的鯨鬚會被用來製作緊身胸衣的支撐,50釐米以上的鯨鬚則是製作雨傘和陽傘的上好原料,剩下的邊角料也會被加以利用,製作成裝飾品、刷子等等。
這裡特別要說的就是用鯨鬚製作的緊身胸衣,既是對鬚鯨的傷害,對當時的女性當然也是種摧殘。
製作這種緊身胸衣時,鯨鬚先是要經過12小時的高溫蒸煮,直到它們變得柔軟,再根據製作緊身胸衣所需,切割成合適的尺寸和形狀,待其冷卻變硬後,才能與布料融合。
在那個時候的宣傳中,“鯨鬚所做的緊身胸衣”無疑是最大的賣點。
因為人們鼓吹鯨鬚的韌性讓它能夠更好地貼近身體肌膚,同時還能夠因為體溫而變得柔軟,將女性從堅硬的鐵質緊身胸衣或者勒到無法呼吸的布料中解放出來,這也讓鬚鯨緊身胸衣成為昂貴的奢侈品。
但其實,鯨鬚緊身胸衣所謂的“更服帖”,只會愈發加劇人們對細腰的追求,女性的肋骨、臟器在長期的擠壓中依舊會出現各種問題,與此同時,鬚鯨也面臨著更瘋狂的捕殺。
說來諷刺,鬚鯨從某方面可能要感謝塑膠的發明,因為那些原本用鯨鬚製成的物品逐漸被塑膠製品取代,但是塑膠又給鬚鯨的生存帶去了新的問題,它們的須無法過濾掉塑膠,細小的塑膠也就隨食物一起被鬚鯨吞進了腹中,從而造成胃、腸功能的受損。
鬚鯨們想要好好活著,早已不是容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