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區婚喪嫁娶、喬遷請客的席面上,都離不開一道主食:臊子面。
並不是開席就上這道麵食,一大碗麵讓人咥飽了,那八涼八熱、葷素齊全,有幹有湯的菜品可咋辦?
臊子面大多會在客人們吃到一半的時候由端盤的男人呈上來,滿滿四大碗,讓每席上的八個客人分著吃,然後端上一盆肉臊子,鹽碟,辣子碟,醋碟等調味品,大家自行調味。
農村的席面上,請的廚子大都是專門從事這一行業的老師傅,因為席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整個婚事或喪事在親戚相鄰心目中的評分。
對於農村人來說,雞鴨魚肉這些葷貨並不常吃,所以對其口味優劣並無十分清晰的認識,吃個鮮就行了,但是臊子面,大家心裡都有一杆嚴格的秤。
畢竟是農人常吃的優質飯食,大家都會擀麵,都會炒臊子,甚至某些多年練就嫻熟技藝的婦人做出來的臊子面並不比飯店大廚的手藝遜色。
作為壓軸出場的重量級選手,臊子面就傾注了老師傅很大一部分的專注與仔細。
他不用助手打下手,一切步驟都井然有序地進行:先把鍋燒熱,不用倒油而直接放入肥肉塊,慢火翻炒,等亮亮的豬油炒出,再把切好的瘦肉放進去。
這時他改用大火,瘦肉炒至變色之後,加醋再翻幾分鐘,然後加入老抽給瘦肉上色。
這時放入薑片、幹辣椒、八角、小茴香、桂皮、花椒、草果、香葉、枸杞等調味料繼續翻炒,加入沒過臊子的開水,小火燉煮。
燉肉臊子的時候,老師傅已經另起鍋燒燴臊子湯,蔥花熗鍋,放入切好的西紅柿,炒出汁後放入豆腐乾、黑木耳、黃花菜丁,翻炒至半熟加入五香粉與食鹽,加水燒開。
肉臊子也好了,兩者合二為一,肉的葷香與菜的鮮香融為一體,光是聞一下,都讓人流哈喇子。
優質的臊子澆到煮得薄、筋、光、滑的掛麵上,翻攪幾下,香味撲鼻,吃得高興的客人就會稱讚說:“這碗麵,這手藝,嘹滴很麼!”
作為一道傳統美食,臊子面當然也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它起源於周朝歧山一帶,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傳說周人由豳(bīn)(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陝西寶雞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有一年突然出現一隻惡龍,為禍一方,民不聊生,周人不願搬離故土,奮起反抗,後將惡龍殺死。
為了慶祝這個勝利,他們將龍肉割下與麵條混吃,覺得味道十分鮮美,後來為紀念這個日子,周人用豬肉代替龍肉,並在漫長的歲月變遷裡一步步完善發展,才最終形成現在我們吃的臊子面。
由於做法簡單,營養豐富,臊子面廣受大眾歡迎,因此也衍生出很多特色,西紅柿雞蛋臊子面、香菇雞丁臊子面、青菜豆腐臊子面、剁椒臊子面等等。
面的形狀也有很多,最細的龍鬚麵,柳葉面,拉條子面,刀削麵,扯麵,褲帶面……
各種口味的臊子與寬窄不同的麵條隨意結合,都將合併成一道絕佳美食,酸辣鮮香滑,你不愛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