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3月牽出的機器狗Max、雷軍8月牽出的機器狗“鐵蛋”相繼衝上熱搜榜。與它們一道各顯神通的,還有9月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雲深處科技的“絕影”,中電科的“虎賁”等。甚至還有小鵬旗下的機器馬、思必馳的拓荒牛。
但不論是狗、馬,還是牛,其實都可以歸納為仿生四足機器人。從今年春晚的牛犇犇上臺之後,國內的仿生四足機器人除了在電視機前和手機影片中頻頻亮相之外,也開始走進市場之中,蔚藍科技的第五代阿爾法狗定價在26900元起,而雷軍則拿出700臺“鐵蛋”試賣一波,並首次將仿生四足機器人價格降到萬元之下。
除了會跳舞、站立、對話等,這些“寵物”究竟魅力何在,引得雷軍、馬化騰們紛紛下場? 機器狗是一門什麼生意?
當前,機器狗的功能,主要包括自主跑跳、站立、在崎嶇路面步行等。至於應用場景,雷軍強調的是陪伴、娛樂、導航等,騰訊方面給出的則是在巡邏、安保、救援等方面。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未來。
這反映了機器狗的本質特徵,一門終端生意,說得更準確一些,是一門想象中的終端生意。
機器狗的“學名”,叫做仿生四足機器人。至於它的“母體”,便是曾經在動畫片和遊戲畫面中時常被描繪成“高大怪物”的四足機器人。
20世紀60年代,國外研究學者Frank和McGhee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四足機器人。而國內的四足機器人也在1991年出現,上海交通大學馬培蓀等研製出JTUWM系列四足步行機器人。
脫胎於MIT實驗室的波士頓動力於2005年推出的第一代仿生四足機器人BigDog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此後的更新迭代中,BigDog逐漸能夠適應在山地、斜坡、叢林、雪地等各種複雜的地形上行走。2015年,波士頓動力釋出了一款Spot四足機器人,其跳繩、撿垃圾、整理家務等影片,在國內外影片網站上傳播,也一度引發網友驚歎。
2017年前後,國內出現了一批創業公司開始探索仿生四足機器人的商業化道路,其中宇樹科技、雲深處科技、蔚藍科技等紛紛冒頭,聲名鵲起。
在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中,一群機器牛走上舞臺,伴隨著音樂跳躍、翻滾,甚至給全國觀眾拱手拜年,自此,仿生四足機器人走進大眾視野。此後,騰訊在今年3月2日正式釋出了可走可滑行的機器狗Max,小米緊跟其後於8月10日釋出了可遛彎的“鐵蛋”,小鵬也不甘落後釋出了可騎乘智慧機器馬。
幾大巨頭紛紛入場後,四足機器人的討論熱潮被推上制高點。“2021年會是四足機器人商業化的伊始,多年之後回頭來看,這一年一定是意義非凡。”業內人士紛紛感慨。
“仿生四足機器人能夠從實驗室走出來,其實就是商業化的前奏。”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
四足機器人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生意,能讓馬化騰、雷軍、何小鵬不甘落後,蜂擁而至?
小米“鐵蛋”釋出現場,雷軍強調了未來仿生四足機器人的陪伴、娛樂、導航等功能。實際上,這是四足機器人在現階段相對受認可的落地場景之一,即定位於C端人群,主打家庭陪伴功能,集娛樂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雷軍以9999元的售價將700臺工程版的“鐵蛋”正式推向市場。儘管小米首批開放的體驗名額僅400名,但截至目前,已有22672人申請小米CyberDog工程探索版,不得不承認的是,部分C端玩家和米粉對“鐵蛋”期待滿滿。
對仿生四足機器人的想象,遠不止於C端。宇樹科技CEO王興興表示,仿生四足機器人還可以面向B端和G端市場,如巡檢、安保、救援、消防等場景。王興興在接受《鳳凰WEEKLY財經》採訪時也坦言,目前除了向C端出售機器狗外,很早就開始了B端應用的嘗試。
賽道上的另一玩家雲深處科技推出的四足機器人“絕影”更是瞄準了B端應用場景。據瞭解,“絕影”在能做常規的步態動作之外,最新產品能夠實現工業級別的防水,可為工業巡檢等場景提供解決方案。
據波士頓諮詢公司最新報告預計,到2030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600億至2600億美元。全球仿生機器人催生的專業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900億至1700億美元,遠超400億至500億美元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
巨頭暗戰機器狗,風口來了?
相對於專注仿生四足機器人商業化的企業,馬化騰、雷軍、何小鵬等科技大佬在今年先後曬出自家的仿生四足機器人,更顯意味深長。
小米推出“鐵蛋”後,小米副總裁常程在個人微博上公開發文回應了外界對小米進軍仿生四足機器人的疑問。常程表示,仿生四足機器人,是一項投資未來的決策,一方面仿生機器人未來在服務、工程、安防、醫療等諸多領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另一方面也是小米在前沿領域進軍技術佈局,夯實專利儲備。
實際上,據接近小米內部人士透露,小米真正開始做鐵蛋時間並不長。小米著急將功能僅停留在遛彎的階段的鐵蛋公之於眾,背後的考量或與其業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近幾年的小米,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手機廠商,而是不斷打破手機業務的邊界,向科技公司轉變。在小米財報中,小米將業務分為智慧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網際網路服務和其他四大板塊。實際上,除了IoT產品外,小米還做起了智慧工廠,甚至在今年加入了造車大軍。
不斷地尋求新的業務作為新增長引擎,其背後不乏小米對手機業務仍存隱憂之心。目前,無論是全球手機市場還是國內手機市場都逐漸趨於飽和。根據IDC資料顯示,2020年是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連續下滑的第四年。中國通訊院報告顯示,2016年-2020年國內手機出貨量逐年下滑。
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消費升級之下,市場對手機廠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技術帶來的產品升級或可成為手機市場下一次增長刺激點。但目前來看,儘管5G、摺疊機等技術升級來帶一定的市場空間,但未能重回手機高速增長的態勢。
在此背景下,小米在穩定手機業務節奏的同時,不斷外延業務則不難理解。此外,常程還透露,探索仿生機器人的過程也是在做技術預研,其中機器視覺、導航避障、人機互動、AI語音演算法等技術可以反哺手機、智慧家居等產品。或許未來,鐵蛋作為陪伴寵物的同時,或許還能作為喚醒智慧家居的入口之一,甚至走進小米的智慧工廠,走向B端應用場景也未可知。
實際上,和手機、汽車一樣,機器狗同樣也是一款智慧終端產品,透過人工智慧等技術打通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界限。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終端需要來聚合和承載應用,而應用的開發又是以移動智慧終端為平臺。
因此,對於移動網際網路產業鏈各方來說,移動智慧終端所具備的接入和輸出的屬性也成了產業鏈各方參與者開展跨界競爭和多產業鏈環節運營選擇切入智慧終端的原因之一。
儘管目前除了小米之外,騰訊、小鵬汽車等均未對進軍仿生四足機器人的原因有正式回應。但在外界看來,騰訊和小鵬汽車等和小米的意圖一般無二。
張毅告訴《鳳凰WEEKLY財經》記者,科技巨頭們研發仿生四足機器人,除了是透過研發儲存技術和人才之外,還是一個前瞻性的產品佈局,為未來拓展仿生機器人業務做準備。
“除此之外,透過開發這些有趣的、潮流的產品,可以吸引本身現有業務的使用者,也是一個非常容易引起輿論和社會關注的話題。”張毅說道。
賠錢賣狗,燒出未來?
仿生四足機器人代表未來,但能否真正走向未來,仍舊存疑。一方面是機器人商業化過程中,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是機器人中所用到的技術還有待攻克的地方。
“今年以來,外界對仿生四足機器人給予了太大的希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仿生四足機器人目前的落地應用場景只能說是有跡可循。”業內人士坦言。
在仿生四足機器人概念大火的一年裡,除了萬眾矚目、高科技力量之外,也有不少人對仿生四足機器人的商業化提出了質疑。甚至於被網友吹捧的波士頓動力也曾被外界貼上技術超前與商業化滯後的標籤。在成立近28年後,直到2020年6月,波士頓動力才在官網上正式發售Spot,基礎版定價高達7.45萬美元。
目前,國內企業宇樹科技、蔚藍科技也已經打開了銷售渠道,但購買群體大多還是國內外高校或科研機構。此外,宇樹科技的機器狗大多定價在一萬多元人民幣,而蔚藍科技的第五代C系列阿爾法狗售價在26900元起。
小米的鐵蛋儘管定價跌破了萬元大關,但雷軍也承認是虧本出售。因此,如何降低成本,也是四足機器人商業化道路上的問題之一。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趙明國曾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的採訪時談到足式機器人的商業化,“至少是十幾年之後的事情”。他表示,足式機器人要達到可用的標準,成本又能大幅下降,要“幾個量級”的技術突破,但這短期內不太可能實現。趙明國坦言,機器人是一個很好的技術,但不是一個很好的商業。
四足機器人機械本體的穩定性,是目前商業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雷軍和常程都承認,目前鐵蛋還處於探索階段,其功能也就是牽出去溜一圈。相比於對“陪伴寵物”的概念而言,鐵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的四足機器人不只是穩定性的問題,還有整個感知、控制系統等技術層面的難點。”賽道相關投資人表示,但技術難關就不僅僅是四足機器人行業的問題,而與整條技術線相關。
因此,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仿生四足機器人仍舊處於早期的階段。“現階段的四足機器人,就像是智慧手機剛剛出來的時間段,需要經過多版本的迭代後,功能才會逐漸齊全。”王興興說道。
此外,還值得關注的是,國內科技巨頭推出仿生四足機器人的契機在於波士頓動力與MIT等國外企業和科研機構程式碼開源之後,而這也引發了部分質疑的身影。尤其是騰訊在釋出會中提到了“全自研”後,遭網友質疑“騰訊果然擅長借鑑和改良”、“開源以後國內的創新就來了”等。
《鳳凰WEEKLY財經》記者採訪到一位不願具名的機器人研究人員,其回應稱:“不能用抄襲一概定論,反倒是的確有部分借鑑了MIT的開原始碼和圖紙,而在波士頓動力商業化之後,也有借鑑之處。”該研究人員表示,國內的相關企業的確是一直在走國外已經走好的路。
“在仿生四足機器人上,目前國內整體上來說是落後於國外的,但也有個別地方做的比國外好。”該研究人員談道,“比如說液壓四足機器人和波士頓動力的差距就特別大,國內基本上處於模仿和學習階段。但是做電動四足機器人的浙江大學和宇樹科技就和國外差距相對較小。”
對此,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創業公司,現階段仍舊需要在四足機器人本體機械的穩定性下足功夫,提高產品效能。同時,賽道玩家還需要不斷開發新的功能、尋找新的應用場景,真正實現四足機器人的落地量產。
“儘管很早期,但目前還沒有看到仿生四足機器人行業的天花板。”業內人士仍舊對於四足機器人行業充滿信心。
換句話說,機器狗們的想象空間還在,但對眼下的應用期待,降降溫倒也不是什麼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