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4年的抗戰,中國取得了最後勝利,可是這場勝利隊中國而言是一場慘勝,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傷亡,房屋田地被毀無數,經濟損失難以估計,就在抗戰勝利前夕,中國軍隊遭到了一次大慘敗。
1944年4月,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發起了《1號作戰計劃》,該部分作戰計劃被稱為“河南會戰”,中國則稱其為豫中會戰,中日雙方的指揮官分別是蔣鼎文、湯恩伯和岡村寧次。
蔣鼎文是浙江諸暨人,被譽為“蔣介石五虎上將”之一,他的名氣主要來自於北伐時期,他對仕途的把握非常準,1924年黃埔成立,當時他是大元帥大本營兵站總監部上校參謀。
可是他卻寧願連降4級到黃埔擔任上尉教官,由此獲得蔣介石器重,至於湯恩伯就更不用說了,他是金華武義縣人,其岳父是國民黨元老陳儀,他的前途多半是岳父提攜,他對蔣介石几乎言聽計從。
作為將軍,這兩個人的帶兵水平都很一般,普通的戰役他們或許可以應對,可是指揮幾十萬的大作戰,他們兩人顯然有些力不從心,然而蔣介石用人,向來是看人不看才。
日軍為這次戰鬥準備了691輛裝甲車,其中坦克225輛,從這些武器就可以看出日軍的強悍,中國方面則在蔣鼎文的指揮下,調集了30萬大軍,他明白在武器劣勢的情況下,只能拼人數了。
在整個豫中會戰期間,一共發生了三次影響頗大的戰鬥,其中最為慘烈的就是圍攻許昌,日軍第62師截住了國民黨軍隊的退路和救援道路,1944年4月29日,日寇攻佔了潁河兩岸的陣地。
堅守許昌的新29軍在激戰多天後,接到撤退命令,然而不幸的是,在撤退途中師長呂公良犧牲,部隊繼續向葉縣轉移,另一方面,湯恩伯的第13軍在登封地區對日軍第110師團展開反擊。
戰鬥中日軍使用了戰車,由於缺乏打擊裝甲車和坦克的武器,中國軍隊士兵只能選擇用身體炸坦克,參與戰鬥的第9軍和第13軍被日軍分割,戰鬥失利後,中國軍隊開始撤退,陣地失守。
在洛陽攻守戰中,中國守軍共計9個團,日軍則是14個步兵大隊和1個重炮兵大隊,在日寇的強烈炮火之下,洛陽外圍陣地迅速丟失,守軍退入城中,雙方一度展開巷戰,5月25日,日寇佔領洛陽。
豫中會戰打了37天,日軍打通了平漢路南段,幾乎佔領了沿途各個城鎮,這次戰鬥中,第36集團軍司令李家鈺犧牲,是此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第一戰區戰損嚴重,令人心痛。
根據日本防衛廳研究所統計,此戰中日軍傷亡3350人,中國軍隊傷亡32290人,幾乎是日軍的10倍,30萬大軍與14.8萬日軍作戰,竟然慘敗如此,戰後第一戰區正副司令蔣鼎文和湯恩伯被撤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