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11日下午,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個叫做火星布拉夫的地方,有3個小姑娘正在遊戲屋裡玩耍。大約在4點鐘的時候,她們玩膩了,就到了外面院子裡。
20分鐘之後,一架美國空軍的B-47轟炸機呼嘯而過。姑娘們不約而同地抬起頭,開始四處尋找。意外的是,飛機沒有看到,但幾秒鐘之後的一聲巨響,將她們掀翻在地。猛烈的爆炸不但徹底摧毀了距離她們180米之外的遊戲屋,還炸爛了附近的7座房子,包括這3個姑娘在內,有6人受了輕傷……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讓我們把時間推後一點。
當天早上8:00,美國佐治亞州薩凡納郊外的亨特空軍基地裡,隸屬於美國空軍第308轟炸機大隊的4架B-47,開始了飛行前準備。他們此次飛行,不是常規訓練,而是一次核武器模擬作戰任務,代號為“飛雪”(Snow Flurry)。
這個行動的背景,是為了檢驗歐洲、尤其是英國應對蘇聯核打擊的能力。因此B-47的飛行路線將會貼近蘇聯,最終在抵達英國境內後,進行模擬投彈。這個投彈並非要投下一枚假核彈,而是透過發射一個電子訊號,來“告訴”英國,他們已經投放了原子彈。
那麼,B-47艙內是空著的嗎?當然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也是核戰最沒譜的時候,美蘇之間誰都認為對方會在突然之間就發起核攻擊。為了保證核反擊能力,跨大西洋飛行的B-47編隊,通常會攜帶真正的原子彈,以便於在美國受到攻擊時,可以立即進行反擊。當然,可以高亞音速飛行的B-47經常出現在大西洋,這本身也是對蘇聯的一種巨大威懾。
B-47攜帶的是一枚Mark 6型原子彈,與扔在長崎的那顆“胖子”很相似,但是威力更大。
那個時候,美國所有服役的原子彈基本上都採用了分離式核芯的設計,以保證原子彈在運輸中不會被意外引爆。只有在臨近投擲點時,武器操作員才會將核芯插入彈體。平時核芯會放到一個特殊的“膠囊”中進行儲存,這個裝置也被稱作是“鳥籠”。
分離式核芯的設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透過不同型別的核芯,來控制原子彈的當量,也就是所謂的“可變當量”設計。這架B-47攜帶的核芯所對應的當量為2.6萬噸,加上彈體內2.7噸的常規炸藥,總威力約3萬噸,幾乎是“胖子”的2倍。
好,介紹完主角之後,故事就開始了。
下午3:53,4架B-47先後起飛。
起飛後不久,飛機遇到了一些氣流。在顛簸中,副駕駛突然發現一個紅色警告燈亮了,這表明原子彈沒有被正確固定。不過,B-47上的指示燈經常會有接觸不良,副駕駛已經習以為常,沒有太在意。他像往常一樣,很瀟灑地掏出手槍敲了敲指示燈——滅了。
正當他得意地搖著頭時,紅燈又亮了!這時,副駕駛才意識到,情況不對勁!他立即向機長報告說,固定原子彈的插銷可能沒有完全鎖定。機長一聽不妙,就派了領航員布魯斯去彈艙檢查。
布魯斯過去一看,插銷確實有問題,於是就趕緊趴下去處理。這種操作難度並不大,但是,這個布魯斯個頭比較矮,在固定自己的身體和伸手去夠插銷這兩件事上,有點捉襟見肘。然後他就不得不考慮騎到原子彈上面去。就在他移動身體時,不小心碰到了原子彈旁邊的緊急釋放裝置。然後,他就跟原子彈一起掉了下去……
這個時候,彈艙的門是關閉的,但那點鐵片顯然支撐不住3噸多的原子彈。原子彈衝開了艙門,直直地落了下去。而布魯斯還算是夠靈活,在那一剎那,抓住了一根管子或是什麼東西,救了自己。
此時飛機的高度為4500米,原子彈落地只需要21秒。他立即向機組大喊——
“武器釋放!立即脫離!”
本來,原子彈釋放瞬間引起的飛行高度變化,就已經讓飛行員感到了不安,而緊接著的這一句話,讓他們的腎上腺素一下子竄到爆表!
雖然這枚Mark 6沒有裝核芯,但它裡面有2.7噸的常規炸藥,那玩意的威力也是非同尋常。所以,這事兒放誰身上都會頭皮發麻!
20秒之後,就發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
這次爆炸,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個21米寬、11米深的巨坑。人們一開始以為是飛機墜毀,但後來才發現,是那架B-47扔下的一枚威力達3萬噸TNT的核彈!知道真相之後,所有人都既害怕又無比慶幸,幸虧核彈沒有完全爆炸啊!
按照標準程式,如果發生計劃外炸彈投擲,空軍規定機組人員必須立即透過特殊編碼資訊通知基地。但由於從未真正啟用過這套程式,亨特空軍基地的作戰中心,對於收到的亂碼資訊完全是懵的,就更談不上回應了。
B-47飛行員沒辦法,只好向10公里外的民用機場傳送明文資訊,要他們透過電話通知亨特基地,他們丟失了一個“裝置”。隨後他們立即掉頭,用航拍相機對現場進行了拍攝。
之後的B-47,略顯尷尬。
B-47在設計時主要考慮的是速度和航程,因此它實際上就是個大油桶,機身結構強度比較差。這樣一來,就無法在大油量的狀態下降落。於是乎,剛剛起飛的B-47,只能下降高度增加阻力,並在盤旋了2個半小時之後才安全著陸。
後來,美國空軍控制了現場,沒有發現核洩漏。所有的受害者最終都得到了賠償,總共5.4萬美金,約等於現在的50萬美金。
據說,這些錢還不夠他們造房子。
(本文為“斷箭”系列第3篇,更多內容主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