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國共達成第二次合作以後,中國工農紅軍改變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來又改編成第十八集團軍。第十八集團軍就是中共軍隊的正式番號,但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來的歷史上,敵我雙方都習慣把我軍稱之為“八路軍”。那麼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大家不喜歡用正式番號呢?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大家熟知的故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當時正處於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前夕。作為當時全國的統一政權,國民政府內部發生如此之大的矛盾,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為了保全抗戰大局,從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出發,中國共產黨決定幫助國民黨化解這場政治危機。防止這個事件演變成一次巨大的分裂危機,給日寇以可乘之機。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積極斡旋之下,西安事變最終得以和平解決。蔣介石也發表了聯共抗日的宣告,向全國民眾表達了全力抗戰的決心。
西安事變的解決也意味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序幕被拉開,在外敵即將入侵的前提下,國共兩黨決定摒棄前嫌,再次攜手合作。
當然,蔣介石是在西安事變和日寇入侵的無奈情況下才被迫同意合作,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將我黨、我軍視為洪水猛獸,欲除之而後快。因此,雖然雙方達成了合作共識,但國民黨內部對中共以及紅軍的成見,並未消除。
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國共第二次合作,好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實際上,在那段短暫的時間裡,雙方進行了複雜而又艱難的談判。一路走來,有太多的不容易!
西安事變解決的時候,國民黨高層就曾經和以周恩來為代表隊中共領導人在西安進行了接觸,初步交換了關於合作的意見。但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國共雙方的意見幾乎在所有的方面都存在分歧。
最主要的分歧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根據地政權的合法性問題,二是保留中共軍隊的問題。
國民黨方面的意見非常明確,國共合作的前提就是承認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根據地政府不能繼續存在,必須劃歸國民政府管轄。
另外,中共軍隊也必須取消,或者就地解散,或者分散編入國軍部隊。
本質上講國民黨的意思根本就不是合作,而是要吞併共產黨,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國民黨高層依舊將這種幼稚的觀點奉為原則底線。當然這也是蔣介石本人的意思。
這兩個條件,關係到中共的生死存亡,所以我黨根本不可能答應,答應這種條件就等於是解散黨組織,自取滅亡。
所以,前期雙方進行了激烈地討論,但卻毫無進展。
中共方面要求國民黨派出說話算數的人出面談判,否則等國家和民族都亡了,也談不出一個結果。
後來,蔣介石親自出馬在西湖之畔的煙霞洞秘密會見了周恩來和潘漢年,雙方就根據地政權和中共軍隊獨立性的問題達成了一致,為後來的國共合作奠定了基礎。
中共方面承認南京國民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中共在根據地的政權享有自治權,國民政府不得強行干預。
原則上,算是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改編,也承認了國民政府。但是蔣介石似乎還有一些意見,中間的談判又經過了數次的交鋒。
1937年7月7日,日寇大舉進攻盧溝橋,全面侵華戰爭爆發。駐守在北平的二十九軍十萬餘人的部隊,雖奮力抵抗,但仍然無法阻擋日軍進攻的腳步。華北很快淪陷,緊接著,日軍兵分兩路一路沿津浦路南下,一路沿平漢路西進,華中危急。
在如此危急的關頭,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都感覺到了空前的壓力,因此他們也加快了合作改編的腳步。
最後,中共中央做出讓步,改之前的“接受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的指導”為“紅軍將士,鹹願在委員長的領導之下,為國效命、與敵周旋……”
如此,蔣介石才算表示同意接受紅軍改編。
最為關鍵的是軍隊指揮問題,中共方面同意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劃入國軍戰鬥序列,接受國軍番號,但仍然由中共方面負責指揮,只接受中共中央的命令。
原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只是同意將紅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為三個師,並且對人數有嚴格限制。但這種規模根本無法將紅軍全部改編。經過努力爭取,最終國民黨方面同意改編紅軍四萬五千人,但編制依舊只有三個師。
中共方面希望國民政府能夠給予一個軍的番號,以便我們在前線自行擴充抗日兵員,但國民政府方面始終沒有給予正是答覆。
蔣介石的想法是紅軍改編成為三個師,然後分別劃歸到國軍不同的部隊之中,今後就在抗日戰場上將其消耗掉。這也是他之前對付地方軍閥的做法,他的想法當然不可能實現。
中共中央軍委幾次向蔣介石申請,紅軍改編之後,必須設立一個最高指揮系統,否則無法形成有效戰鬥力,也很難和國軍既有部隊達成默契配合。
其實就是讓蔣介石明白,中共軍隊不可能無條件的交到你們手上,中共中央必須直接指揮我們自己的軍隊。
當時的形勢非常危急,蔣介石迫於各方面的壓力,只得同意了中共方面的建議,在八路軍三個師之上設立一個指揮部,朱德和彭德懷分別擔任正副總指揮!
如此一來,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的事情才算是塵埃落定。
那麼為什麼紅軍後來改為“八路軍”這個奇怪的名字呢?
實際上這是由於國民黨軍隊之前對戰鬥序列命名的習慣而造成的。八路軍不是為紅軍專門定製的名字,在國軍體系內部,早就有一路軍、二路軍……以至於幾十路軍。
淞滬抗戰的時候,蔣光鼐、蔡廷鍇便是率領“第十九路軍”在上海與日軍激戰。
實際上第幾路軍的說法並不是一種有規定部隊數量的編制,是為了方便明確各軍閥部隊的勢力範圍或派系而命名的編制。但這種叫法在國軍體系內延續了很長時間,並且在平時也是長期存在的。
既然在紅軍改編之前國軍戰鬥序列裡已經有了十九路軍,那麼在它之前是不是早就有過“八路軍”呢?
沒錯,的確有過。原八路軍這個番號隸屬於粵系軍閥陳濟棠手下的部隊,也就是長征時那個給紅軍讓路,放紅軍透過前三道封鎖線的粵軍。
後來國民政府平息了“兩廣事變”,“八路軍”這個番號也隨即被取消。國共達成合作協議之後,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把這個閒置的番號給了西北主力紅軍,將新四軍的番號給了江南遊擊隊。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中共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共計四萬五千餘人全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8月25日,中共中央向全軍下達改編命令,正式改編。
但僅僅過了十多天,國軍又進行了改動,將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幾路軍是一種分配給各地軍閥部隊的番號,屬於常規編制,但又區別於中央軍。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八路軍的最高領導人朱德的職務是總指揮,彭德懷的職務是副總指揮。嚴格來說,這兩個稱號根本算不上正式的職務,也不清楚他們的具體級別。
實際上國民黨方面基本同意了紅軍改變的規模和編制,但是並不同意設立軍部。7月份,中央軍委命令周恩來、葉劍英等談判代表向蔣介石建議,紅軍改編之後不能缺少最高指揮機構,因此建議設立總指揮部,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
這也是一種爭取儘快完成實質改編的讓步,根本原因是國民黨並不願意給紅軍一個正規軍的編制。
在8月25日正式改編之前,國民黨軍委和中共中央之間就改編的各種具體事項達成了一直協議,並做了充分的準備。這個時候距離西安事變已經過去了八個多月了。
西北紅軍和江南遊擊隊也已經將改編的番號和規制,向各級部隊做了傳達,所以在8月25日這一天,八路軍和新四軍同時宣佈改編。
對於通訊相對較落後的紅軍以及中共江南遊擊隊來說,一次性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變動是很複雜、很困難的。需要提前很長時間做準備,並且我軍部隊裡的很多老紅軍捨不得放棄紅軍這個稱號,也不甘心成為什麼國民革命軍。因此,改編之前還有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要做。
不過,在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命令八路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這種更改實際上是很有意思的,表面上看,第十八集團軍好像要比八路軍更加明確,也更加正規。是不是蔣介石回心轉意,決定正式承認紅軍為自己體系中的一員呢?
當然不是,我們有這種感覺,是因為建國後我軍是存在“集團軍”這一正規編制名稱的。但我軍的集團軍編制和國民黨的集團軍番號有著本質的不同。
在國軍的作戰序列之中,“某路軍”雖然存在一些歧視,意味著國民政府把紅軍劃為地方軍閥這一類別,但在當時也算是一種長期的正式番號。
可是集團軍在國軍體系之中屬於戰時的臨時編制,往往是因為戰鬥任務的需要而臨時將一些部隊拼湊起來執行作戰任務。
這也就意味著,第十八集團軍是為了抗戰而臨時形成組成的軍隊,在抗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可以隨時撤銷這個番號。
因此,從國民黨在一個月之內就更改中共軍隊番號的行為可以看出,蔣介石為了紅軍改編也是煞費苦心。
並且,更改為第十八集團軍之後,朱德和彭德懷的職務名稱也隨之發生變更。
朱德被任命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很顯然這也是兩個戰時指揮職務。在我軍內部從此也習慣稱他們二位為朱老總、彭老總!
對於蔣介石的“良苦用心”黨中央當然心知肚明,只不過當時為了顧全抗戰大局,所以也就接受了這兩個番號。
不過,我們卻並沒有取消八路軍這個稱號。
保留這個番號的重要原因是這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授予的正式番號,後期只是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的,但這個番號並未撤銷。所以,這意味著我們依然保有平時的正編制。
即便將來抗戰結束了,蔣介石宣佈解散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的番號卻是不能隨意撤銷的,畢竟這是一支規模龐大的加強軍。
不過,在改編初期,一支軍隊同時擁有兩種番號的情況也確實讓很多基層官兵有些迷惑,甚至在傳達命令和編制檔案的時候出現混亂的局面。
所以,中央軍委意識到有必要對番號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和規範,以避免這種混亂情況長期存在。
9月26日,毛澤東在主持召開軍委會議的時候指出,第十八集團軍是戰時的序列,八路軍是平時的稱呼。兩個稱號都要保留,並且現在各地區、各部隊都已經熟悉了八路軍這個稱號,所以繼續沿用這個名稱,在正式的檔案和場合,前面要加上第十八集團軍。
遵照這一會議精神,我軍便統一名稱為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只是在向國軍溝通時才正式使用。
另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和漢語習慣有關係。就比如中國人起名字,大部分以兩字或三字為多,超過三個字,按照漢語習慣就不是太順口,顯得有些繞口。
八路軍這個名字正好三個字,並且通俗易懂。這個番號已經下發,就立刻得到推廣,並且在八路軍軍裝的臂章上也繡上了八路軍三個字。
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這個名字,我們叫自己八路軍,國軍、老百姓,甚至連日本人和漢奸也習慣的稱八路。
十八集團軍這個番號反而很少會提及。
當然,十八集團軍之所以不常見,也是由於並未和國軍展開聯合行動的原因。
在國軍體系內,官方還是稱八路軍為第十八集團軍,和其他各集團軍沒有區別。但這隻會出現在需要統一配合作戰的時候。
八路軍改編之後,隨即就開赴山西戰場阻擊日軍對太原的進攻。1937年9月25日,在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的指揮下,八路軍在平型關地區重創日軍,取得了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的第一次大勝。
儘管八路軍初戰告捷,但是我們也發現敵我實力差距過於懸殊,如果繼續在正面戰場與日寇硬拼,我們的力量很快就會消耗殆盡。
所以,中共中央果斷決定,避其鋒芒,發揮我軍的優勢,化整為零,轉入敵後進行遊擊作戰,伺機破壞敵人的後方。
實際上蔣介石對八路軍也是時刻提防,並且準備用老招數借刀殺人,命令八路軍在正面戰場上和日寇拼殺,藉機消滅中共軍隊。
這一點我們自然非常清楚,在平型關之戰中,原本是和國軍協同作戰,原計劃是以數倍於敵的兵力,全殲這股日寇。但是負責堵住日軍退路的國軍卻臨陣脫逃,迫使我軍進入被動狀態,115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之後,依然沒能完成全殲敵軍的任務。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國軍對於八路軍並非真心合作,他們最擅長的還是窩裡鬥,哪怕被日本人打到家門口了,還是忘不了要同室操戈。
在編制上,八路軍被劃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歸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指揮。既然要指揮我們,那麼按照規矩就得發軍餉、發武器裝備。但這個閻老西是出了名的老狐狸,一直剋扣軍餉,八路軍始終沒有得到連續的補給,最後不得已只能走群眾路線,自謀生路。
我們是想打鬼子,但蔣委員長一不發槍、二不發餉,這仗怎麼打?
所以,每當蔣介石命令我們主動出擊的時候,我軍就會向老蔣索要之前所欠的軍餉、彈藥,如此一來,國軍軍委也無言以對。
若說沒有軍餉物資,那麼國軍在二戰區的部隊眾多,每支部隊都有足夠的補給,唯獨不給第十八集團軍。
更加過分的是,日本人兵臨太原城下的時候,閻錫山明知太原城不保,準備撤退。軍械彈藥庫裡還有大批的武器裝備和物資,但那時他還是不願意把這些物資發給八路軍用於抗日,寧願留給日本人。直到最後時刻,衛立煌接管太原城後,才打開庫門,將武器裝備緊急劃撥給八路軍。
所以,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我軍與國軍合作的次數很少,雙方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不多。第十八集團軍這個正式番號也少有提及。
從1937年8月25日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正是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從此八路軍這支傳奇的部隊,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
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已經不再是一種編制,在日寇的眼中這個名字象徵著更加堅決的抗戰,也是區別於中國正規軍的另外一股力量。
這支軍隊雖然裝備差、人數少,但是作戰勇猛,戰術靈活,並且善於遊擊、襲擾戰,讓日軍的半機械化兵團難以發揮威力。
到後期,華北日軍不得不調集大規模兵力對八路軍進行清剿,但收效甚微。1940年,在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的率領下,各敵後根據地對日寇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先後投入的兵力超過一百個團,史稱“百團大戰”。
此戰震驚了日寇,也震驚了國民黨,震驚了蔣介石。在他們的印象中,八路軍一直就是那三個師四萬多人的兵力,即便自行擴充了一些部隊,但沒有軍餉和補給,也不可能有大幅增加。
但百團大戰讓他們認識到了八路軍的真正實力,從此八路軍威震天下,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日力量!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