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變遷、政權更迭在我國曆史上是相當頻繁且常見的,而在人們的印象當中,一個王朝的亡國之君似乎往往下場悽慘。以商朝的最後一代君主帝辛為例,他在國家滅亡後不但自己身死,還被冠以“紂”這一惡諡,成為了後世史家口誅筆伐的無道之君。直到近現代,才有學者為承受了數千年罵名的他打抱不平,指出他也有一定的歷史功績。
其實,亡國之君也並非都註定難逃一死。縱觀歷史,包括留下著名典故“樂不思蜀”的蜀漢後主劉禪在內,歷史上仍然有一些末代君主在國破家亡後非但沒有遭到誅殺,反而得以善終。那麼,這樣的“幸運兒”都有誰呢?
東漢末年,腐朽的漢王朝在黃巾起義、董卓進京等一系列變故發生後走向傾覆,而作為末代君主的漢獻帝劉協則如同浮萍般在亂世中漂泊。在先後被董卓、李傕、郭汜和曹操作為傀儡“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劉協終於在延康元年(220)的十二月被迫將皇位禪讓給了曹操的接班人曹丕,東漢王朝就此宣告滅亡。
交出皇位後,劉協並沒有被曹丕順手除掉,以斷絕漢朝遺臣擁立其復辟的可能性。據《三國志》記載,曹丕“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也就是說,劉協讓出皇位後被封為了食邑萬戶的山陽公,且被允許繼續沿用漢朝曆法,享受天子規格,不必向曹丕稱臣。客觀來說,曹丕給漢獻帝的待遇已經算是非常優厚,且足夠尊重了。
曹魏青龍二年(234),五十四歲的漢獻帝劉協去世,魏明帝曹叡親率群臣哭祭,並且“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置園邑令丞”。另外,曹叡還將劉協山陽公的爵位傳給了其嫡孫桂氏鄉侯劉康,此後劉康傳位於長子劉瑾,劉瑾又傳位於長子劉秋。直到晉懷帝永嘉三年(309)時胡人大舉入侵,劉秋慘遭殺害,山陽公的爵位才被廢除。
曹操將獻帝視為傀儡,曹丕奪走獻帝的皇位,曹叡則以天子之禮埋葬了獻帝。他們恐怕想不到,曹魏政權的滅亡距離獻帝去世不過三十年。鹹熙二年(265),晉王司馬炎篡奪政權,建立了晉朝,而曹魏的末代君主曹奐則被封為了陳留王。和當年的獻帝劉協一樣,曹奐也享受食邑萬戶,且被允許沿用魏國曆法,上書不必稱臣。晉惠帝太安元年(302),曹奐在封國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相比於曹奐,蜀漢、東吳的亡國之君劉禪、孫皓的待遇則是依次降低。景耀六年(263),蜀漢後主劉禪面對兵臨城下的曹魏兵馬選擇投降,並被司馬昭封為了安樂縣公。作為安樂公生活在洛陽期間,他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也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蠢笨的形象。泰始七年(271),劉禪壽終正寢,享年六十五歲。
天紀四年(280),據守江東地勢的東吳被西晉攻滅,末代君主孫皓在投降後受封歸命侯。從爵位上看,曹奐、劉禪、孫皓分別是王、公、侯,級別確實逐級遞減。太康五年(284),孫皓於洛陽病逝,享年四十二歲。至此,東漢的末代皇帝和“三國”的三個亡國君主都可以算是得到了善終。
魏晉之後,天下陷入南北朝對峙的局面,而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的後主陳叔寶同樣得以善終。禎明三年(589),隋文帝楊堅發兵南征,陳叔寶被俘後投降,被封為了長城縣公。在隋朝都城長安,陳叔寶得到了楊堅的厚待,並最終於仁壽四年(604)病逝,享年五十二歲。諷刺的是,楊堅為陳叔寶賜的諡號“煬”最終也成為了其接班人楊廣的諡號。
北宋建立後,為了完成統一先後消滅了許多國家,而諸如吳越末代國君錢弘俶、南唐後主李煜等都在降宋後得以善終。其中,錢弘俶是於端拱元年(988)六十大壽當晚去世,而李煜則是死於太平興國三年(978),享年四十二歲。此後北宋、南宋、元、明等朝代,亡國之君要麼身死要麼遠遁,大多未能得以善終。
清朝末年,列強滲透到了腐朽清王朝的方方面面,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雖於辛亥革命後退位,但卻又在二十餘年後與日本侵略者勾結,當上了偽滿洲國的“康德”皇帝。日本投降後,溥儀先是被蘇聯紅軍俘虜,後來又移送撫順戰犯管理所。1959年,溥儀得到特赦,成為了新中國的一名公民,並最終於1967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
透過上面的這些例子,其實我們可以看出歷史上對待亡國之君“最友好”的時代就是漢末至晉初。在這一時間段內,亡國之君不但沒有性命之虞,還能在投降後獲得優待。當然,總體而言我國古代大部分的末代君主下場還是十分悲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