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粟裕把林彪找他談話的情況當面向葉帥彙報後,葉帥高瞻遠矚地說:“不要換小班,軍科就叫宋(時輪)、鍾(期光)他們去搞,要準備接大班。你是戰將,要準備打仗”
葉劍英和粟裕可以說是忘年交,葉劍英是十大元帥之一,排在元帥的最後一名,粟裕是十大將之一,排在大將的第一名。雖說兩人在授銜上差距不大,但是實際上,葉劍英無論是年齡還是資歷上都要比粟裕老很多。
雖然在建國前兩人工作沒有交集,粟裕一直在地方軍隊指揮作戰,而葉劍英一直在中央工作,但是葉劍英對粟裕在戰場上取得的卓越戰績是十分清楚和佩服的。
粟裕指揮的戰役中讓葉劍英最佩服的應該是蘇中戰役,當時粟裕帶領的軍隊與國民黨的軍隊武器裝備相比相差甚遠,並且從人數上來看,國民黨的軍隊人數也遠遠多於粟裕所帶領的軍隊人數。
國民黨當時對這一戰役抱著必勝的決心,但是粟裕運用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作戰思路和原則,取得了七戰七捷的戰績,並且殲敵五萬三千人,是解放戰爭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的勝利,同時也對當時戰局的扭轉起到了重大作用----使得劉鄧大軍挺近大別山的計劃得以順利的實施。
後來在建國後粟裕因為工作調動,到北京工作,並和葉劍英成為了鄰居。粟裕一到北京馬上去葉劍英家拜訪了葉劍英,葉劍英也對粟裕讚賞有加,並稱贊粟裕到總參謀部工作會對總參謀部的工作帶來更多具有實戰經驗的指導。
但是粟裕很謙虛,說自己一直在地方工作,沒有中央工作的經驗,怕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組織交給他的工作,葉劍英還安慰粟裕說:之前在戰爭年代黨把兵權都交給他,他都完成地很好,更何況總參工作那。葉劍英對粟裕的鼓勵,讓粟裕很是感動,兩人由於是鄰居,所以經常走動,每次也是相談甚歡。
後來到1958年時,粟裕由於受到誤解,遭受排擠和調查,但是葉劍英這時不僅沒有遠離他,反而還站出來為粟裕說話,並稱粟裕並沒有原則性問題,最多也就是驕傲。在當時的情形下,粟裕也是對葉劍英十分感激。
後來不久粟裕就被調離軍隊,去了軍事科學院,當時擔任院長的正是葉劍英,葉劍英擔心粟裕去了處境尷尬,怕其他同事為難他,所以在粟裕報道時的第一天對當時的同事們講,粟裕實戰經驗豐富,並且很有軍事戰略眼光,大家要尊重他,多學習。
後來粟裕在軍事科學院工作了將近20年,一直勤勤懇懇,並且保持對國際形勢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很多可行的軍隊現代化建設思路,為我軍未來的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國與蘇聯關係發生決裂,西方列強也對崛起中的中國虎視眈眈,西藏和新疆也出現叛亂。此時的中國可謂是內憂外患,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國家安全方面也存在很多擔憂。
當時粟裕由於身體原因一直在蘇聯養病,粟裕在軍事上的才華有目共睹,甚至美國雜誌上對粟裕的評價都是“中國主要戰略發言人”。如果能讓粟裕重回部隊,參與到國家軍事籌備與發展中來,對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沒準可以有所緩解,那些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也會慎重思考。
所以粟裕剛剛回國,林彪就與粟裕談話,建議病好以後可以多去部隊看看,如果有建議可以直接跟他反映,面談,寫信,打電話都可以。
粟裕得知自己可以再次回部隊,也是喜出望外,但是由於他剛剛休假回來,原本是準備計劃替換軍事科學院的幾位領導,讓他們也可以休假調養一下身體。現在林彪對他這樣說了以後,粟裕也是十分糾結,不知道是該回去替班領導還是說要下部隊去調研走訪。
所以在一次與葉劍英的會面中,粟裕向葉劍英彙報了自己的想法,想徵求葉帥的意見。當時葉帥斬釘截鐵地說:“不要換小班,軍科院就叫宋時輪,鍾期光他們去搞,你要準備接大班。你是戰將,要準備打仗”。
葉帥這一指示,也正是基於當時我國與蘇聯關係決裂,西方列強虎視眈眈,葉帥認為粟裕應該把精力放在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上,出於國家安全未雨綢繆,以應對未來的不測。
葉劍英也建議粟裕身體好的時候多去部隊走走,瞭解軍隊,做好重新迴歸軍隊的準備。並且擔心粟裕工作起來不注重自己的身體,同時還在軍事科學院組織了一個團隊,和粟裕一起下部隊展開調研。
粟裕本身就有一顆精忠報國的赤誠之心,同時也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現在正值國家危難之際,自己也應該盡全力做好準備工作。由於粟裕長期未接觸到部隊的工作,雖然自己也時常關注部隊的動態,但是與下部隊掌握的實際情況很不一樣,需要親自去調研很多基層的實際情況。
雖然粟裕在戰爭年代受的傷表面上已經好了,但是舊傷容易復發,而且在這時候粟裕已經年邁,驟然開始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也讓粟裕的身體舊病復發。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粟裕當時考察了蘇北中蘇邊境,很快就抓住了中國部隊現代化國防問題之所在,寫好了4篇重要報告向中央彙報,對我國當時的國防建設氣到關鍵作用。
粟裕能被葉劍英信任擔此大任,除了粟裕神一般的作戰指揮能力和戰略眼光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在建國後,物質條件日益豐富,但粟裕沒有變其本性,沒有被外部環境所影響,始終堅持自己的本心: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