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11日,在平津戰役結束後沒多久,東北野戰軍按照軍委的命令,改稱為第四野戰軍。
為了便於南下作戰,第四野戰軍設定了4個兵團,分別是第12兵團、第13兵團、第14兵團、第15兵團。
一
第12兵團的司令員、政委都是蕭勁光,下轄第40軍、第45軍、第46軍。
蕭勁光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名將領。他是湖南長沙人,生於1903年。蕭勁光早年兩次到蘇聯留學,分別就讀於蘇聯紅軍學校、列寧格勒軍政學院,系統地學習了軍事理論知識,是我軍不可多得的知識型軍事將領。
回國後,蕭勁光成長很快,28歲就當上了紅5軍團的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蕭勁光擔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承擔著保衛延安的重任,多次打敗了日軍的進攻。
抗日戰爭結束後,蕭勁光最初被派到山東軍區,擔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可走到河南濮陽時,新的命令來了,他被派往東北地區,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前身)副總司令兼參謀長。
在東北地區,蕭勁光指揮過最有名一次戰役,是率領10多萬人馬圍困長春,最終迫使長春和平解放,開創了我軍透過長期圍困來和平解放一座大城市的先例。
新中國成立後,不懂水性的蕭勁光成為我軍首任海軍司令員。1955年,蕭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排名第四。
二
第13兵團的司令員是程子華,政委是蕭華,下轄第38軍、第47軍、第49軍
“給程子華髮報,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這是老電影《大決戰之遼瀋戰役》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的一句經典臺詞,既顯示了塔山阻擊戰的慘烈,也讓程子華成為一員家喻戶曉的名將。
程子華是山西運城人,生於1905年,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程子華的早期經歷比較獨特,曾經在國軍內部做了兩年兵運工作。離開國軍後,程子華來到蘇區,成為一名紅軍將領,29歲當上了紅25軍軍長。抗日戰爭期間,程子華擔任晉察冀軍區的代理司令員和政治委員。1945年10月,程子華奉命奔赴東北地區,融入到東北的白山黑水之中。
在遼瀋戰役爆發時,程子華是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下轄4縱、11縱。這兩個縱隊,都被安排部署在塔山。所以,程子華是塔山阻擊戰的領導者,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給他發電報下命令,很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程子華轉到地方上任職,因而在1955年授銜時,沒有被授予軍銜。如果那時候他還留在軍隊裡,極有可能是上將軍銜甚至是大將軍銜。
三
第14兵團司令員是劉亞樓,政委是莫文驊,下轄第39軍、第41軍、第42軍。
劉亞樓是福建武平人,生於1910年,16歲就加入了“鐵血團”,19歲加入了紅軍。1939年,劉亞樓被送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直到1945年8月,隨蘇聯紅軍回到東北地區。這一段留學蘇聯的經歷,在老電影《大決戰之遼瀋戰役》裡也有體現,劉亞樓還講了一個蘇聯空軍上校幫他刷皮鞋的趣事。
解放戰爭初期,劉亞樓擔任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屬於東北野戰軍的第3號人物。1949年1月,劉亞樓親自擔任平津戰役前線指揮部總指揮,率領34萬大軍在29個小時內攻克了天津。
新中國成立後,“坐飛機暈機”的劉亞樓擔任了空軍司令員。1955年,劉亞樓被授予上將軍銜。
四
第15兵團司令員是鄧華,政委是賴傳珠,下轄第43、第44、第48軍、兩廣縱隊。
鄧華是4位兵團司令員中最年輕的一位。他與劉亞樓都生於1910年,但劉亞樓生於1910年4月8日,鄧華生於910年4月28日,晚生了20天。
鄧華是湖南郴縣人,17歲入黨,18歲參加湘南起義,隨後上了井岡山。隨後,鄧華參加了蘇區歷次反“圍剿”、萬里長征等重大行動。抗日戰爭初期,鄧華擔任八路軍第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伏擊戰”。後來,鄧華領導建立了冀東抗日遊擊根據地、晉察冀軍區等。抗日戰爭勝利後,鄧華被派往東北地區,擔任保安副司令兼瀋陽衛戍司令。
遼瀋戰役爆發時,鄧華是7縱司令員,在平津戰役時擔任第44軍軍長。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鄧華率部入朝作戰,擔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從1952年6月,鄧華先是擔任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又正式出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是鄧華代理志願軍司令員期間發生的。
1955年,鄧華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