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國無外交,看歷史,這是不成文的規定,但體現在具體行動上,即依賴、被利用甚至被佔有。
而有這樣一個國家,在大國之中游刃有餘。在他的外交策略中,誰依附誰,誰就不僅保持了獨立的政治權力,而且享受著美好的生活。這個國家古代叫暹羅,現在叫泰國,國土面積51萬,人口6900萬(17年資料),現在估計有7000萬。
暹羅歷史悠久,在東南亞也有輝煌的文明成就。暹羅人實際上稱自己為泰國人,他們最初從高棉統治中獲得自由,而泰國在當地意味著自由。
自13世紀以來,素可泰王國建立,經歷了大成王朝、屯吳王朝和曼谷王朝四個時期。暹羅的東南部和西南部是漫長的海岸線,與寮國、柬埔寨、緬甸和馬來西亞接壤。
這些東南亞的友好鄰邦,在陣痛中的戰鬥,確實令人眼花繚亂。大量的歷史記載都是關於誰推翻了誰的政權,然後誰又被誰打敗了。國與國之間也是百感交集。沒有一個政權有絕對的力量統一整個地區。因此,由各種政權統治的王朝經濟發展不穩定,軍事實力沒有堅實的基礎。分裂和戰爭使東南亞國家無法強大。
泰國的歷史演變也是如此。起初,泰國人沒有民族觀念。素可泰王國建立時,自稱“阿那扎蘇克泰”,後來統稱“蒙泰”,意為“泰人之地”。泰國人住在首都。
因此,在泰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只有政權的統治,卻沒有國界。直到近代,“泰國”這個名字,經過反覆的政治權力,才最終確定下來。
很多東南亞國家的建立都與中國有關,在中國的朝代更迭中,總會有一批拓荒者大舉南遷。暹羅的起源是一樣的。泰國人(傣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雲南,建立了南詔國。由於蒙古人的不斷擴張,泰國人民被迫南遷,到達這裡後,暹羅就建立了。
暹羅政權與中國關係密切。元明清時期,暹羅始終保持著藩屬國的地位,向中國朝廷進貢。然而,中國皇帝並不吝嗇,賞金是用銀子給的。
同時,暹羅內部政權更迭也有中國因素。屯吳立王朝的建立,是美籍華人領袖鄭新在緬甸攻佔大成王朝都城時,帶領泰國人民組織力量,重建家園。經過半年的浴血奮戰,他們收復了土地,建立了一代王朝。
中國古代與暹羅經濟往來密切,雙方使臣往來頻繁。清朝乾隆年間,專門設立了一個衙門“香港分署”,處理暹羅的貿易和稅收。但隨著清朝的統治,封建政治經濟在世界格局的演變下逐漸衰落,暹羅的依附政策開始放鬆,逐漸轉向西方列強的背後。
清朝被列強侵略後,暹羅政權徹底脫離了與清政府的關係,暹羅地區成為列強向亞洲滲透殖民主義的橋頭堡。
暹羅總能在西方列強的夾縫中看到機會,二戰時期的憋草風格彰顯了它的水平。這波操作讓暹羅不僅保住了勢力範圍,還獲得了可觀的利益。
第一,與日本軍國主義的結盟,使泰國在二戰初期免於被日軍佔領。同時,泰國還獲得了寮國和柬埔寨的部分領土以及緬甸撣邦東部的部分地區。
與泰國的結盟也使日軍迅速向東南亞和南亞擴張。在此期間,泰國軍隊不僅與中國遠征軍發生了直接的軍事對抗,還準備調集軍隊入侵中國雲南,企圖佔領中國領土,但這一野心始終未能得逞。
隨著二戰戰場上軸心國的撤退,世界各國掀起了反法西斯浪潮。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加入了反法西斯聯盟,蘇聯也在歐洲戰場上轉危為安。
看到勢頭不對,泰國政權立即改變陣型,將和平的旗幟插上與盟友的談判桌上,並宣稱被迫與日本結盟,這是一次痛苦的經歷。一把鼻涕一把淚既感動了天空,也感動了大地,最終得到了英美等盟友的諒解。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無條件投降。
泰國不僅度過了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危機,還成為戰勝國,獲得了日本的戰爭賠款,這自然讓泰國人民滿意。令人驚訝的是,親日的泰國領導人盧安佩文·松坎能夠回到泰國,繼續他的十年統治。
國家有大有小,只有強有弱。中國近代史的教訓是,落後就要捱打。但是這條規則在泰國的治國政策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然而,血一般的事實告訴世人,一個弱小的政權是沒有尊嚴的,一個民族的強大,有賴於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的努力奮鬥。沒有一個外敵可以入侵通往強國的道路。弱國引弱民,強國引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