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房地產企業股票的大漲,另一邊是房地產企業的債務違約,市場很矛盾,到底房價還能不能再來一波行情?
類似於2015年的那種"漲價去庫存"的行情,短期不會再有,即便有,也不會有當初的那種力度。
第一,市場成交和房企銷售遇冷,加上部分房企債務違約案例頻發,購房者觀望情緒濃烈,缺乏信心。
第二,2015年居民槓桿率只有36.8%,而到2022年,居民槓桿率已經飆升至62.2%,空間有限了。
第三,2021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再創新高,達18.2萬億元,但據統計近五年全國累計成交商品房63萬億元,佔過去20年的56%,需求嚴重被透支。
資料來源:IFind
對於房企來說,其實上一波的漲價去庫存就是很好的降槓桿機會,但是大部分房企並沒有選擇降槓桿,而是趁著這一波行情迅猛擴張。
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居民槓桿率飆升的情況下,企業部門的槓桿率不僅沒有降下來,反而搞出了流動性危機,負債壓力最大的就是地產行業。
這其中擴張最猛的是碧桂園。
2015年碧桂園負債總規模2726.16億元,到2021年負債總規模已經飆升至1.65萬億元(含預收),足足增長了6倍。
碧桂園其實跟恆大的情況差不多,土儲基本都集中在一線城市以外的二三四五及以下城市。
在PSL的助推下,這些城市的機會會比一線城市更好,但PSL退出後,僅憑市場的剛需消費是無法支撐如此大的規模擴張。
01.業績下滑嚴重
碧桂園2021年業績是近十年以來比較差的一年,歸母淨利潤下滑了23.49%,是2008年以來增速下滑最大的一年;毛利率下滑至17.74%,是上市以來最低的一年;淨利率下滑至7.84%,是2005年以來最低的一年,情況比較糟糕。
儘管碧桂園整體的融資利率還沒出問題(其實房企暴雷前都挺正常的),但銷售資料的下滑是掩蓋不住的。
2022年第一季度,碧桂園累計銷售金額同比下滑33%,單月同比下滑46%(十大房企中下滑排名第二),單月環比下滑5%(十大房企中下滑排名第一)。
資料來源:西南證券
其實二級市場對碧桂園的預期並沒有太好,同在港股上市的碧桂園物業市值和碧桂園集團市值差距只有200億,這已經說明了資本市場的態度。
而近期國際機構惠譽(三大評級機構之一)又將碧桂園的長期外幣和本幣發行違約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
對於碧桂園來說,最壞的預期是,公司的土儲都集中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81%的專案分佈在廣東省以外,前十大成交專案基本都是二三四及以下城市。
回到五年前,碧桂園的擴張邏輯是沒問題的,一方面是漲價去庫存;另一方面是棚改貨幣化以及農村人口城市化帶來的巨大增量。
而當下的情況不同,前幾年高位拿的土儲現在無法以更高的價格結轉,導致利潤率下滑嚴重,同時PSL的退出以及一系列的限制條款,也壓縮了市場的整體需求。
其實對於房子來說,如果剔除了投資屬性,很多地區的房子是過剩的。
02.負債規模太大
碧桂園負債總規模位居房地產行業第二(第一是恆大)1.65萬億元,其中有7093億元是預收賬款,剔除預收賬款後負債仍然高達9000億元。
如此高的負債,意味著每年會有大額的利息支出,而在碧桂園的財務費用上並沒有看到利息支出,反而利息還有收入。
怎麼操作的呢?
公司將利息支出全部資本化,這麼做的好處可以計入資產,增加當期利潤,提高淨利率,同時達到調節"三條紅線"的目的。
當然,對於高負債的碧桂園來說,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更為重要,因為公司還要募集新的資金來償還舊債,如果業績太爛,那融資端的成本可能會飆升。
2021年,碧桂園的利息費用高達181億元。
一般來說,表內的資料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關鍵是表外到底有多少負債,連銀行也說不清。
碧桂園為集團的合營及聯營企業融資做出的擔保金額為432億元,這類擔保也是表外負債的高發地帶。
2021年,整體負債是有所收縮的,短期借款下滑了18%,長期借款增長了3.76%,利息支出下滑20%左右,但整體的負債規模還是太大。
03.未來預期偏負
地產本身就是剛需消費,而且地產也算是一門好生意,起碼這個行業是預收款制度(先收錢後蓋樓)。
支撐房價的核心是經濟,是產業,是人口,產業比較完善的城市,經濟基礎更好,才會創造出更多高薪就業的機會,才會有更多的人才流入,形成正迴圈效應。
一二線重點城市未來依然會成為人口流入的重點區域,依然還會滋生大量的需求,當下就看誰能熬到最後。
如果實體經濟的蛋糕沒有做大,金融創新不可能憑空創造出額外收益,其實很多地區都很難支撐高房價。
對於碧桂園來說,其戰略佈局主要集中在二三四五及以下,未來的預期是偏悲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