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隨著袁世凱的倒臺,諾大個中國再也沒有能掌控全域性的人,各省趁機紛紛自治。西南有川軍、滇軍、黔軍、桂軍,華南也有粵軍,北方更是有皖系、直系、奉系三大軍閥坐鎮。這些軍閥城頭變換大王旗,連年混戰,此消彼長之下坐鎮東北的奉系軍閥在一眾軍閥中脫穎而出。
奉系軍閥的首領張作霖是一介土匪出身,後來投靠官府之後依靠剿匪而慢慢在東北做大。袁世凱病逝後張作霖趁機消滅了潛在對手,被黎元洪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
但那時最強大的軍閥還不是奉系,當時坐鎮北京的直系和皖系各自擁兵20餘萬,雙方水火不容。後來張作霖果斷支援曹錕的直系擊敗了強大的皖系,奉系軍閥因此得以擴充到近20萬人馬。但隨著雙方對權利的渴望,兩派都希望執掌北京政權,於是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下,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
1922年4月下旬,12萬奉軍開入山海關和直軍對峙,直系首領吳佩孚親自率領10萬直軍參戰。雙方沿著津浦、京漢鐵路展開混戰,在此次戰鬥中,“玉帥吳佩孚”展現了驚人的軍事才能,在戰鬥中大放異彩。戰鬥僅1周,奉軍就被直軍擊敗,5月5日,損失慘重的張作霖率2萬殘兵敗將逃回了東北。
回到東北之後,張作霖在張作相、楊宇霆等人的幫助下將東北巡閱使和奉天督軍合併在一起,組成東北三省保安司令部。隨後又充實陸軍講武堂,加強軍事訓練,將奉軍組建成3個師,27個旅和5個騎兵旅共約17萬人。後在日本的幫助下,張作霖又組建了東北航空兵學校,組建東北海防艦隊,從英法美等國購進先進戰鬥機,又從日本購進10餘艘戰艦。
1924年,實力大增的奉軍發動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由於馮玉祥的臨陣倒戈,導致直軍大敗吳佩孚被迫下野。至此奉系軍閥的實力達到巔峰,勢力拓展到江浙滬一帶。
1925年,東北軍又整編為20個陸軍師及7個旅,2個騎兵旅、2個炮兵旅合計6個軍團,其中最強大的屬張學良的第3軍團。
郭松齡叛亂之後,各地依附於奉軍的小軍閥紛紛反叛,奉軍實力大損。但截止1926年年底,奉軍仍然有各式飛機200餘架,海軍方面下轄了江防、海防、渤海三大艦隊,總兵力達30萬人之多。同時奉系軍閥在瀋陽、奉天、長春等地還有三大兵工廠,這些兵工廠在當時可以年產步槍6萬多支,輕重機槍1000餘挺,重炮150餘門,槍炮彈1億多發。在當時全國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東北軍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的地步,他們生產的巨型榴彈炮就連當時的日本人都眼饞。
而當時的日本關東軍遠沒有日後那麼強大,駐紮東北的的關東軍除了一個整編的第2師團駐守東北外,還有6個獨立的守備大隊,總兵力2萬餘人。按照日軍一個甲級師團的炮火編制,日軍在東北轄有4個步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和一個重炮大隊組成。在火力配置方面,一個甲級師團有650挺輕重機槍,100餘門火炮,45輛坦克裝甲車,12800支三八大蓋步槍,這樣的配置連奉軍的十分之三都沒有。
而當時準備北伐的國民革命軍,大多數由黃埔軍校的骨幹組成,再加上駐粵滇軍,桂軍、湘軍等部隊共有10萬人的部隊。而當時北伐軍最主要的武器就是步槍以及少數的機槍,飛機坦克直接沒有,大炮也是少之又少。
1928年皇姑屯事變爆發後,張學良接手了奉軍,同時國民革命軍也北伐成功,革命軍號稱有200萬之眾。隨後張學良順天應命,改弦易幟歸順國民政府,蔣介石至此名義上統一了中國。
但當時全國最強大的地方部隊還是東北軍,張學良上位後就除掉了奉系軍閥的二把手楊宇霆。隨後東北軍又進一步擴充到40萬人,截止918事變爆發前東北軍共有200餘架各式戰鬥機,其中能升空作戰的有150餘架,同時期關東軍的資料為35架。另外東北軍還有數十輛坦克,其中還有從法國進口的30輛雷諾坦克,同時期日本駐紮在東北的坦克只有8輛。
918事變爆發之後,這些武器全部落入了關東軍之手,當時的關東軍司令看到東北軍的這些武器之後,感嘆道:這些武器要是用於抵抗大日本皇軍的戰場上,我們拿下東北不知要打好幾年,付出多少士兵的代價!
關東軍能以少博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發現了東北軍差強人意的戰鬥力。在1929年,張學良為收回沙俄控制的中東路控制權,主動發起了進攻沙俄軍隊的戰鬥。結果幾萬裝備精良的東北軍被少數沙俄邊防軍打得狼狽不堪,還被俘虜了上萬人。日本人看後對東北軍更加的藐視,日俄戰爭時期,就連沙俄的正規軍都被日本皇軍擊退,結果東北軍居然連沙俄邊防軍都打不過。所以關東軍高層決定再次發揮日本人最常用的賭國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結果打到最後,東北軍的行為連日本人都懵了。盛極一時的東北軍也在之後的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中逐漸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