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提起清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是康乾盛世?
是後宮言情劇?
是閉關鎖國?
還是鴉片戰爭和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滿清時期,有過康乾盛世,疆域也到了的1300萬平方公里之廣,人口頂峰時期也到了3.42億之多,鴉片戰爭之前,國家的經濟情況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那麼為什麼滿清政權在經歷了康乾盛世以後,為什麼從嘉慶皇帝開始,就逐漸開始沒落?
我覺得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在康乾盛世過後,社會趨於穩定,生產相對之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口逐步增加。但是由於當時民間土地兼併盛行,大量的土地集中到了少數地主手裡,人均土地面積減少,甚至出現了大量農民無地可耕的情況出現,不得不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底層農民的生活壓力過大,後期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清政府為了鎮壓起義,增加了內耗。
其二、王朝封建達到了頂峰,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力,採取愚民政策,禁錮老百姓的思想。同時統治者盲目自大,一味推崇宋明理學,輕視科學技術,並且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限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中國在近代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
其三、吏治敗壞,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級官府貪腐成風,導致各種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政策都無法落實到位。
這一期,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原因: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併。
康熙在位期間,平定了三番,收復了臺灣,基本完成了對漢族地區的統治。並且打敗了沙俄的侵略,確保了東北部地區邊境的穩定。北方草原也是大敗準葛爾部落,鞏固了對外蒙古以及青海西藏地區的統治。
而到了乾隆時期,徹底消滅了北方的準葛爾勢力,並且平定了回部的叛亂,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經過這一系列的努力,國家逐步趨於穩定。
加上在康熙時期,實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雍正時期實行了“攤丁入畝”的政策,國家的經濟得到了穩定的發展,人口也逐步增加。
據記載:
康熙時期,人口由最初的1.3億增長到了1.6億左右;
乾隆時期,增長到了2億,到了乾隆末期一度達到了3億;
而到了嘉慶時期,人口更是增加了3.42億
中國人口主要劃分為四民,也就是士、農、工、商四民。清朝的包世臣曾說:“三民居一,而五歸農”,意思就是說,農業人口占了5/6,其他三者加在一起佔了1/6。
所以隨著人口的增加,老百姓對於土地的需求也就更大了。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面積卻逐漸減少。
按理來說,當時國土面積達到了1300萬平方公里之廣,雖然人口有所增加,土地應該是足夠供養這麼多人口。
但是由於清朝時期土地兼併之風盛行,導致土地集中在了少數人手裡,農民受地主和官府的剝削也越來越嚴重,很多普通農民甚至一小部分條件差一些的地主,喪失了自己的土地,變成了佃戶。
乾隆時期,大約有6成的土地都集中在少數地主階級的手裡,大量的農民無地可種,又不堪地主的剝削,便四處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於是便為後期的農民起義埋下了隱患。
到了乾隆時期,大量的民間社會組織出現,大體可歸納為以白蓮教為主的教會組織和以天地會為主的會黨幫派。教會組織主要在北方活動,而會黨組織主要在南方活動。
乾隆晚期,臺灣爆發了天地會運動,有數十萬群眾參加,清王朝先後調遣了7省近10餘萬兵力,耗費了1000萬兩軍費,用時1年才鎮壓下去。
嘉慶元年,湖北的白蓮教以“官逼民反”為號召揭竿而起,遍佈了湖北,四川,陝西各省,清王朝調集了全國16個省的兵力,耗費了2億兩軍餉,用時9年才平定叛亂。
此後,河南、山東、直隸等地區又爆了天理教起義,雖然這次起義2個月就平定了,但是因為有內廷的太監參與,一度攻入到了紫禁城。
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起義,耗費了清王朝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同時也使得社會動盪,國家逐漸走向衰落。
歷史學家胡如雷曾說過:“我國封建社會不斷爆發週期性經濟危機,其根源就是土地兼併以及由此引發的基本經濟矛盾的尖銳化。”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極度尖銳化,因而不斷爆發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