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薛仁政
通訊員 簡文楊 戴希安
圖/受訪者提供
“如果這次再治不好,我就放棄了”,七年來,全叔飽受腹瀉困擾卻屢次尋醫未果,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下簡稱“中山六院”)。最終,該院胃外科準確找到病灶併成功處理了這例罕見的胃空腸結腸瘻,讓全叔重返健康生活。
七年尋醫不知病因,花甲老人日漸消瘦
10年前,來自潮汕的全叔因十二指腸潰瘍並狹窄在當地做了胃大部分切除術,術後恢復得不錯,能吃能喝。然而,術後第3年開始,全叔出現腹瀉伴逐漸消瘦,這可把全叔嚇壞了,以為自己又得了不治之症,但在當地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也沒發現任何腫瘤,按照胃大切術後傾倒綜合徵治療也無明顯的效果,嚴重的時候吃啥拉啥!
7年來全叔反覆住院10次,期間甚至進行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關檢查和處理,但腹瀉的症狀逐漸加重,人虛弱得連邁腿、走路都困難。輾轉多家醫院都未能確診,瀕臨絕望之際,全叔和家人前往中山六院。
“會不會是術後內疝及腸繫膜上靜脈血栓形成導致小腸功能障礙及腹瀉?”胃外科王華攝接診後結合以往檢查結果,指出問題的關鍵。為進一步確診,透過對患者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和腹部血管CT重建後,發現造影劑直接從胃流入橫結腸,而腸繫膜上靜脈扭轉近乎閉塞。這次,終於找到了全叔的病根——胃空腸結腸瘻合併腹內疝!
長期的胃空腸結腸瘻導致全叔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胃外科邀請消化內科、放射診斷科、介入科、營養科等多學科病例討論後,決定先營養支援養一養全叔的身體,再行手術。在消化內鏡中心的幫助下將鼻腸管經鼻胃放到小腸進行腸內營養,同時透過靜脈進行腸外營養。經過10天的腸內腸外聯合營養後,全叔的營養狀態得到了一定改善,體重也增加了5斤。
在胃外科彭俊生教授、練磊主任醫師的指導下,王華攝團隊主刀為患者進行了剖腹探查。二次手術的複雜性醫生們都有心理準備,但腹腔粘連的嚴重程度還是讓在場的人都深深皺了皺眉:腹壁、肝、胃、胰腺、結腸及胃空腸吻合口都粘連成了一塊!
經過了1個多小時的細心分離粘連,終於將內疝的小腸進行了復位,並暴露病根所在——胃大切結腸前畢II式吻合後胃空腸結腸瘻形成。因為涉及胃、小腸及結腸,手術迎來最艱難的時刻,手術團隊對原來過大的殘胃進行了部分切除,切除胃空腸吻合口並儘可能多地保留小腸,精準地對結腸瘻口進行區域性切除,然後將原來的畢II消化道重建改為RY消化道重建,減少發生反流性胃炎的可能。同時仔細修補了腸繫膜間隙避免術後內疝的再次發生。
術後第2天,全叔就能下地活動並進食流質,術後第3天進食半流,術後第8天康復出院。
罕見疾病有徵兆,多重方法下診斷
“胃空腸結腸瘻的病例非常少”,王華攝介紹,它主要發生於胃大部切除術後,殘胃空腸吻合口與結腸之間異常相通,是吻合口潰瘍慢性穿透至橫結腸所致的內瘻,其發病率在0.3%-0.4%。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腹痛、嘔吐糞便氣味物、腹瀉、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等。
目前,主要的診斷方法有消化道造影、內鏡或CT掃描,消化道造影是最靈敏的檢查手段。內鏡檢查可更直觀顯示瘻口位置及大小,但瘻口較小時會被腸壁皺褶藏匿,不易發現。治療方法則包括內鏡下封堵和手術切除瘻口並重建消化道,在國內,內鏡下治療尚未充分開展,積極的手術治療依然是目前的首選。(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