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開始的樓市慘案是全國性的,普遍各個城市都發生了,包括很多公認市場很好的一二線城市,7月份比6月份成交腰斬,8月份比7月份更加腰斬的慘象,次生災害就是樓市的降價大跳水和土地的流拍。
發生了啥情況?大家都很好奇
這篇就是琢磨下到底是啥原因。
一、背景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腰斬又腰斬之前已經有了很多隱憂。
2021年小陽春有2個特徵
特徵1:3-5月恐慌性放量
無論是濟南、武漢這類二線城市,還是浙江的三四線們,都迎來了一波超級牛市,有庫存的清庫存,沒庫存的漲房價,“恐慌”兩字重出江湖,帶走了一批人以踩踏的方式提前入市。
特徵2:剛需比例越來越少
我們可以看到,小陽春的表現中,改善盤非常耀眼,剛需盤其實反而乏善可陳,遠郊剛需盤還是一個比一個難賣,市區的高單價高總價的改善盤反而難搶。所以,改善為主導的市場,本身就有其波動性——改善的購買並不如剛需那樣急迫,可以觀望。
二、更大的背景
“目前,老百姓的住房得到了全面的改善,現在城鎮住房居民家庭擁有率達到了96%,其中最窮的低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住房擁有率也達到了89.1%,可以說當年我們所設想的居者有其屋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摘自網上的報道,是一個官員2020年在博鰲論壇上說的。
也可以理解為,房地產全面野蠻生長的時代結束了,大部分人都有了房(背上了負債),未來只能是結構化的市場和行情。
三、對背景的總結
沒有剛需築底,未來的行情大機率就是大起大落。情緒來了就瘋一下,情緒走了就掉回去,掉落的深度取決於當地的居民財富能力,財富能力強的地方穩得住,弱的地方從哪來回哪去。
四、直接原因:6、7月份的政策鞭撻、特別是金融口收緊
可以講,如果沒有政策強壓,量不會掉的那麼慘,總是會有一定的平滑度。畢竟3-5月小陽春普遍都很強,居民的熱情很高,是有一定慣性的。腰斬又腰斬,一定是用了力度的。
力度就是:限制需求及地產和金融脫鉤。
房價的規律其實很簡單,供應少了、房價漲了,槓桿高了、房價漲了。
土地供應和新房供應的確有滯後性,而且18億畝紅線在,沒法敞開供應土地,所以就搞了需求端,比如浙江的全面限購程序。
而槓桿這塊的主動權在政府手中,全面抽槓桿,一是控銀行,給銀行也2條紅線,二是控居民,嚴查你的首付和流水,要求和實際匹配。實質性是透過“規範”的方式降低了居民的購買力,6月前本來可以透過首付借錢、流水作假,往上撐購買力的,現在都不行了,這就排除了一大批的客戶。
銀行房貸不行了,那經營貸呢?特別是浙江,有一堆中小企業,要流水有流水、要稅收有稅收,房產又是強力抵押品,按小微去做貸款利率2%可能都不到,天然的炒房天堂(房價一旦漲了,越貸越多,甚至貸的比原來買的房價還多,利率還低)。但是,被限購了呀,那種人都不止3套房,一個限購對付足矣。
而且房貸利率也高了,作為一個壓在駱駝身上的稻草,也有分量。
五、次生原因:心態變化
買漲不買跌是天性,股市亦然、樓市亦然。
只要不漲,就不想買了。
如果跌了,就想賣了。
跌的時候有很多很多理由,來給自己營造恐慌的感覺,就如同漲的時候也有很多很多理由,來給自己營造恐慌的感覺。
六、政策鞭撻後的案場反應
案場人少了,有些人發現自己沒了資格,有些人發現自己的流水不夠了,有些人發現自己資信不好被銷售鄙視了。
為了收攏殘存的客戶,特別是那些還算優質的,但是被打的首付不夠的客戶,案場只能採取主動降價或者首付分期的策略。
而且,客戶變得越來越稀缺,各個樓盤都在搶。
房價一旦下降到了價格戰階段,那就失控了,客戶在不斷等待各個樓盤的最近報價,在不斷降價中失去了買房的樂趣——畢竟不會漲了,後面跌多少未知,那還不如繼續觀望。
建議剛需還是先上車,原材料暴漲房價卻沒漲,不就是因為疫情影響到了經濟嗎?不早點下手等房價漲回來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