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閘限電,由“能耗雙控”引起。
單點單線條理解和解讀:“能耗雙控”與“雙碳”目標管理
直接關聯關係:拉閘限電與“能耗雙控”政策實施有關。而“能耗雙控”,是實現碳中和和碳達峰的重要管控手段。
能耗雙控,是指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和單位經濟產值對應的能源消耗量。其中,能源消耗總量,是指一定時間內因生產活動產生的能源消費的總量。單位經濟產值對應的能源消耗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國民經濟生產總值與產生能源消耗總量的比值。
“雙碳”,是指“碳中和”和“碳達峰”。碳,指二氧化碳。“中和”,就是在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如何採取措施減少一些,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減少達到一種平衡。達峰,就是達到峰值,開始下降。
2020年9月,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佈: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根據國家發改委8月釋出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顯示,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雲南、陝西、江蘇9個省(區)上半年能耗強度不降反升;浙江、河南、甘肅、四川、安徽、貴州、山西、黑龍江、遼寧、江西10個省上半年能耗強度降低率未達到進度要求。
為對以上點名地區進行“能耗雙控”管理,進入9月份以來,開始實施“拉閘限電”管理措施。
二、 無效生產,是導致拉閘限電的主要原因
延伸理解:當前背景下,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與消費指數嚴重背離,弊大於利,不得已而為之。
大宗商品漲價和原材漲價,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延續至今,在國內經濟指標的資料表現為生產資料指數(PPI)快速上漲,而消費指數(CPI)長期維持低位,兩者形成較大差距,經濟學上成為反向剪刀差。經濟學者認為,PPI和CPI 的剪刀差,反映出市場可能發生以下三種可能:
(一)原材料市場和消費市場兩頭在外導致,“薅社會主義羊毛”。
即當前生產資料價格高漲,是由於進口導致,在大宗商品上,我們不具備定價權。同時,由於當前主要需求也發生在國外,導致出口增加,商品雖然漲價,但對國內市場影響較小,導致國內PPI並沒有較大反應。
生產資料和消費市場兩頭在外,在當前疫情之下,中國開足馬力搞生產,簡直是在“薅社會主義羊毛”。國內為了刺激復工復產,實施了大量的減稅政策、利率優惠和扶持政策,如果生產的大量消費品,終端市場不在國內,而發生在國外,這是赤裸裸為他人做嫁衣的行為。顯然,是不合適的。更不要提,大家普遍擔憂的長期生產波動導致的產能過剩等更長遠的問題。
(二)上下游企業壟斷程度和資本屬性不同導致,導致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生產資料作為上游企業,多由國有企業主導,價格上漲可能由投資和債務驅動,可能會最終形成的無效資產較多,並不利於經濟的有效發展。
提供終端消費品的,作為為下游企業,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集中度較低,既不具有海外市場定價權,也不具有國內市場定價權,且國內市場因貧富差距擴大,疫情影響等因素,擔心因消費品漲價會造成銷量的進一步下滑。因此,消費品市場價格始終保持低位執行。
上下游企業的壟斷地位差異,還有可能進一步導致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從共同富裕的角度來看,也有必要對上游生產資料企業進行一定限制和管控。
(三)經濟傳導的時滯效應,帶來國內通脹壓力。
生產資料的漲價,最終必然導致消費品的漲價,只不過這個週期的長短,取決於經濟的迴圈路徑和迴圈時間,如果是國內單一市場情況下,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傳導至消費品的時間相對簡單。而如今在雙迴圈經濟下,尤其是本輪生產資料及終端產品以海外市場情況下,傳導的方式與直接價格傳導不同,最終會以消化貨幣的方式進行傳導。
出口額的快速增長,將導致需要在國內結匯的人民幣資金快速增長,也就是說國內面臨被動發鈔的金融壓力,當外匯不斷湧入,國內人民發行量不斷上升,最終必然導致國內商品形成通脹壓力。這個也是我們不願意看到。
(四)假如通脹,容易讓取得的房地產調控成果再次落空。
接第三點,如果形成國內通脹,必然帶來商品房銷售價格上漲壓力,好不容易建立的“穩預期”的市場信心,若再次被打破,“房住不炒”政策實施將遭遇阻力,房地產調控的難度也必將大幅度提高。
(以上分析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本人所在公司立場及觀點。本文僅為理論研究和分析,不對個人和企業投資決策構成投資決策建議。若引用本文論點及結論,須徵得本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