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項伯這個人,沒有聽過這個名字的人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是聽過他的名字並對他的一些事蹟有所認識的人對他的評價都不是很好。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項伯作為項羽的叔父,卻幹了對不起他的事。因此人們往往認為這是一個吃裡扒外的奸逆小人。但是這裡面顯然有對他的很多的誤解,如果細細研究他的人生軌跡,可以發現他並不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是一個薄情無義的小人。
項伯被後世批評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把項羽要攻打劉邦的訊息透露給了張良;二是在鴻門宴時舞劍保護了劉邦使他得以逃脫。第一件事情,項伯純粹是不想自己的恩人張良受到傷害才把這個訊息告訴他的,他哪裡會想到之後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建立偉業。第二件事情,可以說是項伯的仁慈被張良給利用了,他建議劉邦盛情款待項伯讓他替自己向項羽求情,結果項伯果然中了張良的計謀,捨身保護了劉邦。這裡只能說明項伯不識大局和不夠睿智,沒有識破張良的詭計,並不能說明他就是楚軍的內奸。
總得來說,項伯是一個重情重義和知恩圖報的人,他的缺點主要在於他的仁慈柔弱和不識大體,他並非是一個居心叵測的奸臣。
漢朝項伯早期人生:項羽自刎後,那個吃裡扒外的親叔叔項伯後來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據《史記》上的記載,項伯在楚漢戰爭後歸順了劉邦,並得到了劉邦的厚待,在漢朝做了官,享受榮華富貴,並得以善終,人生結局非常圓滿。
項伯在政治上很幼稚,沒有政治頭腦,不懂政治鬥爭。項羽準備發兵“擊破沛公軍”,以消除潛在威脅之時,他竟然迅速向劉邦方面通風報信,並聽信劉邦的花言巧語,然後又主動為之出謀劃策進行應對,直接促成了歷史上著名事件“鴻門宴”的發生,避免了一場血腥的殲滅戰,使項羽的計劃瞬間泡湯,也使劉邦免於一死。對於劉邦而言,項伯當然是他的大恩人,得到善待是理所當然的。
項伯雖然缺乏政治頭腦,但無意中卻做對了這件事。因為把劉邦和項羽對比來看,劉邦更成熟更理智,知人善用,並體恤民情、順應民眾呼聲和歷史潮流,更適合得天下和治天下,後來的歷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而項羽呢,雖然四肢發達,“力拔山兮氣蓋世”,卻同樣頭腦簡單,並魯莽殘暴,真正是一介武夫,往往在所到之處燒殺劫掠,不計後果,不顧民眾死活,根本不適合得天下,更不會治天下。
所以,項伯幫助劉邦倖免於難,對於歷史的程序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貢獻,屬於典型的“歪打正著”,項伯其人也無意之中成了推動歷史進步的有功之人。
可以這樣說,項伯是一個雖然缺乏政治頭腦卻是在無意中幫助歷史作出了正確選擇的人。這一點應該引起後人尤其是學界的重視,而不應該被忽視。歷史的發展雖然有其必然趨勢,但有時也會被某些偶然事件和平庸之輩所深深影響。項伯及其行為就是這樣的人物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