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小兒子相王李旦的三兒子,按照常理,大唐的皇位無論如何也不會到李隆基手中。但是因為武則天為了自己登基,把太子李弘和李賢逼死,又廢了比李旦年齡更大的廬陵王李顯。後來,唐中宗李顯雖然復位成功,但又有韋皇后弄權的風波,唐中宗李顯死後,李隆基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掃除了韋后勢力,之後讓自己的父親李旦即位。但是,李旦做皇帝的時候,朝政就掌握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手裡了。
後來,李隆基又戰勝了太平公主,坐上了皇位,年輕時的李隆基英明果斷,大力任用賢能,開創了著名的“開元盛世”。可是從天寶年間開始,唐玄宗認為天下太平,而他這個承平天子,也應該好好享受自己輝煌功業的成果。以張九齡被罷相為界,唐玄宗的統治進入後期階段。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不學無術的楊國忠做了宰相。本來犯罪當斬,卻又因為會討唐玄宗喜歡而被赦免,手握重兵的安祿山做了節度使。這樣的內憂和外患,把大唐王朝的大好局面生生葬送了。與其說皇帝身邊的奸臣多,不如說是唐玄宗自己昏庸,偏愛寵信奸臣,所以朝中才有了更多的奸臣,也才有了讓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
李隆基的早年經歷
公元前685年,李隆基出生在洛陽。他出生時,父親李旦雖然被立為皇帝,卻只能移居偏殿,朝政大事都由武則天專斷,李家子弟敢怒不敢言,武則天為了排除異己,重用酷吏來俊臣與周興,大興告密之風,李姓皇族中,有很多反對武則天的人都遭到了誅殺。到了公元690年,李隆基5歲時,武則天廢除李旦,自己登基稱帝,李旦被迫遷居東宮。
兩年後,七歲的李隆基本來可以建立自己的官署,擁有較為自由的空間,但是因為有人舉報外臣私自拜見李旦,武則天懷疑李旦有復位的嫌疑,於是李隆基兄弟被幽禁東宮,十餘年之內不得出府。公元693年,李隆基雖然被封為臨淄王,但是他的母親竇德妃與李旦的另外一個妃子劉氏被人誣陷,用巫蠱之術詛咒武則天,而被殺死,不知葬身何處。不久,李旦再次遭到誣陷,在酷吏來俊臣的逼供下,很多人都承認李旦想謀反,幸虧義士安金藏捨命證明李旦的清白,李旦才保住了性命。
幾年後,武則天年事已高,在狄仁傑等人的勸說下,終於讓廬陵王李顯做了皇太子,同時封李旦為相王,李隆基兄弟也獲得了久違的自由。701年年,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殺死武則天寵幸的二張兄弟,並逼迫武則天退位。公元710年,在地方上得到歷練的李隆基已經較為成熟,他暗中結交了眾多豪傑志士,安插在皇家的親軍中,為日後的行動做準備。
武則天去世後,朝政大權落在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手中,韋皇后也想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則天做女皇。早有準備的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聯合,趁夜發動兵變,殺死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黨羽,韋皇后後來被反戈的軍士殺死。
李隆基沒有將自己發動政變的事報告給父親,而選擇和太平公主聯合,主要是在為自己的皇位考慮,如果李旦參與了政變,那麼即使他在政變中出力很多,將來的皇位也還是不會到他手裡。
而李隆基自己作為政變的主導人,政變一旦成功,他的獲益將是最大的。政變之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掌控了朝政,李旦仍然是一個被架空的皇帝。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想效仿母親武則天掌控朝政的心思更加凸顯,漸漸與李隆基勢同水火。太平公主請來術士,對李旦說李隆基要帥兵逼宮奪位,沒想到李旦天性對權力十分淡薄,又不願意大唐王朝繼續亂下去,對百姓和國家造成更不好的影響。於是,李旦做出了一個讓太平公主大失所望的決定:直接傳位給李隆基。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李隆基將太平公主的黨羽誅殺殆盡,太平公主被賜死。就在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決心勵精圖治,再創偉業。
面對朝政混亂,百廢待興的局面,李隆基大力重用賢相名臣,朝中先後出現了姚崇、宋璟、張悅、張九齡四位賢相。提出了很多對社會有利的措施,君臣一起創造了開元盛世。
李隆基統治後期的亂局
開元盛世之後,唐玄宗以為天下承平,於是就滋長了驕奢淫逸之氣,此時的唐玄宗雖然對朝政大事有所懈怠,但是透過發動政變上臺的他,還是非常在意自己手中的權力和兒子們對自己皇位的覬覦。
唐玄宗本來娶了出身名門的王皇后,但是王皇后沒能為他生下一兒半女,此後唐玄宗又寵愛趙麗妃,趙麗妃為唐玄宗生下二皇子李瑛,此時趙麗妃正得寵,於是李瑛就被立為太子。
不久,唐玄宗又喜歡上了武惠妃,這位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不但生得美貌,而且性格乖巧,善於逢迎,很快便抓住了李隆基的心,併為他生下多個子女,其中就包括楊玉環的前夫李瑁。
武惠妃雖然很得寵,也不停的為李隆基生孩子,但是生得孩子卻接二連三的死亡。直到生下李瑁時,武惠妃自己不敢帶,就把李瑁送去給李隆基的大哥寧王帶,李瑁才能順利長大。
因為和武惠妃的感情好,李隆基和趙麗妃的感情自然淡了,但是李瑛的太子之位還比較穩固。到了開元十四年,趙麗妃死了,王皇后因為無子被廢。唐玄宗想立武惠妃為後,但是遭到了以張九齡為首的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大臣們提起武則天謀害王皇后的事情,讓唐玄宗放棄立武惠妃為後。
但是,由於當時的朝廷中已經奸佞橫行,張九齡不久就被罷相。太子李瑛失去了保護人,而壽王李瑁又回到武惠妃身邊,太子身邊的人們都紛紛離開了。武惠妃向唐玄宗進讒言:說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因為他們母親的失寵怨恨唐玄宗,並且與朝中大臣結黨,要謀害自己和壽王。三位皇子被處死,而武惠妃自己,因為害死三位皇子心虛,或因為作惡多端,害怕唐玄宗疏遠自己,所以不久就香消玉殞了。
其實,在武惠妃時期,奸臣李林甫就已經在她的美言下,做了宰相。李林甫排除異己,重用小人,幫助自己羅織冤案,受李林甫重用的最著名的兩個酷吏是吉溫和羅希奭。這兩人曾經假意製作了許多的冤案,為了幫李林甫清理政敵,不遺餘力。
這個李林甫的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裝,他想害你,一定會先靠近你和你建立很好的關係,當你放鬆警惕的時候,他在背後捅刀子,當你清醒過來就再沒有翻身之力。李林甫還會利用對手和他人的矛盾挑撥離間,讓自己的對手和別人先開戰,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他還會借刀殺人,比如戶部尚書裴寬和刑部尚書裴敦復,都是皇上賞識的,李林甫怕兩人上位後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就百般挑撥,當兩人的矛盾加劇時,他就看準機會,將他們徹底擊垮。
李林甫排除異己,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次,在面向天下選拔賢才的考試中,李林甫害怕有人說出自己對百姓做出的醜惡行徑。經過一番運作,他讓所有人都落榜了。錄取工作結束後,李林甫居然對唐玄宗說:陛下英明神武,天下的賢才早已經被網羅盡了。就是這樣的說辭,唐玄宗居然信以為真,不但不去調查,還為此沾沾自喜。
李林甫雖然是奸臣,但他也有過人之處,李林甫自己是壞人,所以他對壞人的心思把握的也很到位。安祿山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和重用之後,對誰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但是在李林甫面前,他就沒有壓制住李林甫的氣場。甚至還有點兒害怕李林甫。總體來說,李林甫確實做了不少傷天害理的壞事,但還是有一些真本事的。也許,有李林甫在朝中,安祿山也就不會造反了。
但是李林甫死去了,楊國忠升任相國,楊國忠是楊貴妃族兄,其實跟楊貴妃的關係也沒那麼近。楊國忠品行不端,行為放蕩,但很會討楊家姐妹的歡心。在楊氏姐妹的美言之下,楊國忠不僅可以隨意出入宮廷,而且仕途順遂,官職接連升遷,最後做了宰相。
做了宰相的楊國忠,不但自己貪汙受賄,賣官鬻爵,而且還縱容與自己親善的官吏貪贓枉法,成為大唐王朝的蛀蟲。安祿山之前對李林甫有所畏懼,如今對楊國忠卻很看不上眼。楊國忠也與安祿山結怨,多次說安祿山會造反。唐玄宗認為二人將相不和,不予理睬。楊國忠見唐玄宗不相信自己,就更加排斥並打擊安祿山。一次,唐玄宗召見安祿山,試探他是否有反叛之心,安祿山事先得到了楊貴妃的通風報信,所以進宮之後,安祿山極力說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這樣唐玄宗就徹底相信了安祿山,甚至打算讓他做宰相,因為楊國忠的阻撓,才放棄了。楊國忠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想要逼反安祿山。
之後,安祿山果然反了,楊國忠起初還很高興,他覺得皇帝這下終於相信自己了;同時,他也很樂觀地以為:安祿山只是一個人想要反抗朝廷,其他人是不會跟隨安祿山一起造反的。當安史之亂愈演愈烈時,唐玄宗想要御駕親征,留下太子監國。楊國忠非常害怕太子監國,自己的家族會失勢,所以又借楊貴妃之口,讓唐玄宗打消了念頭。後來,潼關失守,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其實,唐玄宗這時候,應該留下來,堅決保護戰亂中的軍民。他決定不抵抗叛軍,而逃往四川,還是因為受了楊國忠的蠱惑。
最後,楊國忠在馬嵬驛被亂軍殺死,楊貴妃也被賜死,安史之亂一直持續了八年才被平定,而曾經輝煌壯麗的大唐盛世,再也不會回來了,這一切都是唐玄宗寵信奸臣的結果。
李隆基晚年出現很多奸臣的原因
對於唐玄宗晚年,身邊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奸臣的原因,其實很好解釋。當一個皇帝自己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時,那些奸臣會感覺到一種氣息,紛紛靠近皇帝。由於年輕時親眼目睹女性亂政的危害,唐玄宗不喜歡有政治野心的女人,這是武惠妃想立自己兒子做太子失敗的根本原因。但是,因為武惠妃的插手。李林甫做了宰相,為禍天下;武惠妃之後,得寵的楊貴妃又幫助楊國忠與安祿山兩大奸臣在朝中崛起,直接讓大唐由盛轉衰。對於這一亂局的產生,唐玄宗和楊貴妃都有要承擔的責任。唐玄宗失去皇位之後的悲慘結局,與楊貴妃在馬嵬坡的香消玉殞,都並不無辜。身居高位,保持清醒很難,但一定還是要努力做到,不然遲早會自食惡果。楊貴妃作為皇帝身邊的女人,也不應該一味滿足楊家人的私慾,對國家大事沒有一點體察。說到底,還是唐玄宗自己要寵幸楊貴妃,並且無底線縱容楊國忠、安祿山等奸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