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日炮火紛飛的抗日戰場上,國共也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將槍口一致對準日本侵略者,這場轟轟烈烈保衛祖國的戰爭,最終獲得了偉大的勝利。
國共雙方,在這段歷史當中都湧現出了大量的英雄和烈士,他們在這一瞬間,都是有著巨大功勳的,他們是民族的驕傲。
不過,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方面又悍然挑起了內戰,一場手足相殘就在蔣介石的命令下開始了。
解放戰爭期間,也有大量的國軍高層死在前線。
念及共同抗日舊情,有不少國民黨高階軍官被我軍厚葬或准予厚葬,其中有三位很具備代表性。
劉戡的鐵血
劉戡出生於湖南,其父畢生致力於法學,早在辛亥革命前,劉戡就幫助宋教仁革命,也有頗多建樹,劉戡便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
在第四次“圍剿”中,劉戡升任至八十三師中將師長,多次負傷,這些,蔣介石也是看在眼裡的,於是將他提拔起來。
從黃埔出來後,除了稍遜胡宗南外,劉戡的道路始終是順風順水。
九一八之後,日本侵略者開始逼向華北,1933年日寇攻佔山海關,隨後繼續進攻熱河,他們兵分三路,開始全線推進。
當時,國軍有20萬人,日偽軍10萬,不過中國軍隊的裝備落後,可兵力有著優勢。
當時的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表面上信誓旦旦,宣稱和熱河共存亡,然而實際上早都逃到天津去了,熱河很快失陷。
在此以前,劉戡的83師駐紮中原,1933年3月,國民政府決定將83師加入第17軍戰鬥序列,長城抗戰很快開始,這是一場極為險惡的戰鬥。
在南天門以南600米的預備陣地,日軍以絕對的裝備優勢發動進攻,並企圖一個星期之內就拿下南天門陣地,他們面對的就是2師和83師。
結果,4月下旬僅僅8天的時間,他們就付出了3000多人的代價,完全出乎於日軍意料之外。
5月,日軍以70多門火炮協同步兵,進攻山陣地,83師竭盡全力抵禦。
不過,這場仗打到了中午,83師全線崩潰,不得已而後撤,劉戡自覺悲憤,企圖拔槍自盡,被部下及時制止。
可是,當時的國軍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南方,北方兵力空虛,何應欽採取的是“一邊抗戰,一邊交涉”的做法,可劉戡堅決不願意,還拍了何應欽的桌子,拒不同意日軍前來檢視陣地。
其實,從九一八事變以來,國軍內部的抗日派和親日派的鬥爭就沒有中斷過,劉戡和何應欽的這次衝突,也是一個具體的表現。
不過,最終的結果,是國民政府和日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長城抗戰無數犧牲的官兵,就因為這一紙協定而白白葬送了。
在全國抗戰期間,劉戡先後參加了晉南、忻口、豫中等地的會戰,他的最高職務到達過“第三十六集團軍中將總司令”,也立下了赫赫戰功。
內戰爆發後,劉戡被任命為第二十九軍的軍長,率部駐紮在陝西中部,這裡是胡宗南集團的主要作戰區,兵強馬壯。
西北野戰軍採取的是“圍城打援,釣大魚”的方針,西北野戰軍迅速掃除了外圍據點之後,將二十九軍七十六師二十四旅包圍在宜川縣城當中。
旅長張漢初趕緊找胡宗南和劉戡尋求幫助,胡宗南也命令劉戡前去解圍。
得知劉戡出援,彭德懷當即決定以2個旅的兵力攻打宜川,9個旅的力量集中起來攻佔瓦子街到鐵籠灣的高地,這條線,也是天然的伏擊陣地。
劉戡被誘進了瓦子街以東的狹隘道路之中,下午下起了大雪,劉戡就命令部隊宿營,等待第二天再繼續東進;2月29日,經過激戰,劉戡的部隊被壓縮進了包圍圈,部隊傷亡慘重,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劉戡部下的1名師長和2名旅長陣亡,身邊只有少數警衛。
在這種情況下,劉戡還負隅頑抗,命令部隊決不投降,他本人還拿出了信封,分別給妻子和堂弟寫下了家書,命令身邊的衛士去請示“參謀長”,衛士前腳剛走,劉戡便拉開手榴彈自盡。
1948年3月3日,宜川戰役正式結束,劉戡的2.9萬人被殲滅。
這對解放軍來說意義重大,是西北野戰軍轉入外線作戰的第一個重大勝利,開創了西北野戰軍的殲敵記錄。
對於劉戡,我軍考慮到他對抗日做出的貢獻,選擇將他入殮厚葬,並且在1948年的新華社電訊內明確公佈了該訊息,也表明願意讓國民黨方面將其屍體領回。
蔣介石痛心疾首,盛怒之下,他把時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撤職留用。
隨後,蔣介石又命令胡宗南按照陝北新華社電訊所告,派人領回了劉戡的遺體,厚葬在西安。
念及劉戡對於蔣介石的忠誠,蔣介石也將劉戡追封為陸軍上將,以此來安撫國軍官兵,可是,歷史已經證明,劉戡的最終失敗已是不可避免,困獸之鬥,終究難逃一死。
解放軍念及劉戡抗日有功,還是選擇了仁慈,讓劉戡的最終結局有了一個歸宿。
孟良崮中的張靈甫
在改革開放後,國內對於抗日戰爭有了全面的評價。
不過,有些事物總會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中。
在近些年,也有人採取了相對誇張的手法,將國民黨的張靈甫抬高為“抗日名將”,這是不符合史料記載的。
張靈甫的出名,並不是因為抗戰,而是在1947年5月他率部進攻山東解放區時被擊斃,這從蔣介石親自為他撰寫的碑文中也能看出。
蔣介石“稱讚”他,並不是因為抗日,而是他充當了先鋒的角色。
張靈甫在1936年擔任團長的時候,在陝西無端懷疑妻子不貞,從而拔槍將她擊斃。
這在當時也激起了國內婦女界的一片譁然,很多人紛紛疾呼,要求槍斃張靈甫。
可是蔣介石以“抗戰需要人”為由讓他上了前線,目的也是為了“戴罪立功”。
不過,對於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功勞,歷史也是給了他正確的評價。
1937年12月5日,張靈甫率305團投入南京保衛戰,並在淳化鎮附近構建了新的陣地,成功阻擊了日軍,並且掩護王耀武51師退入南京城中。
1941年,他作為代理師長指揮58師參加了上高會戰,後來這個師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損失慘重,師長廖齡奇被蔣介石下令槍決,之後,張靈甫就順勢走了上來。
浙贛會戰中,他率領58師在衢州外圍和日軍血戰3日,後來他的主力部隊收復了甕安;1942年年底的常德會戰中,他率領部隊收復了黃石和九溪。
1945年8月日軍投降以後,張靈甫升任74軍中將軍長併兼任南京衛戍司令。
透過他的履歷也能看出,張靈甫當上“將”,也是到抗日的最末期了,他在抗戰中是有功的,一條腿也是在和日軍作戰的過程中被打殘的。
1947年,國民黨軍調整了戰略,從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
山東戰場上,整編74師為絕對的主力,3月下旬,國民黨軍開始了全面進攻,很快佔領了萊蕪、蒙陰等多地。
急於搶功的張靈甫孤軍深入,在孟良崮西麓向華野展開進攻,華野以5個縱隊開始反向圍攻,張靈甫的部隊也就此上了孟良崮。
蔣介石認為這是決戰的大好機會,於是命令空軍空投彈藥,此外命令10個整編軍向孟良崮增援。
陳毅為迅速將74師殲滅,也在調整部署後命令部隊發起了總攻,敵師長張靈甫被擊斃。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官兵用擔架抬著張靈甫的遺體轉移,不過兩天之後,天氣漸漸炎熱起來,屍體也有了腐爛的跡象,華野政治部決定就地掩埋。
念及他在抗日戰場上有過貢獻,官兵們花費了400大洋專門為張靈甫買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給張靈甫的遺體擦洗乾淨,然後給他穿上了新的衣服,還允許他的部下和他作最後告別,這才將他給安葬了起來。
要知道,孟良崮戰役勝利,可解放軍的處境還是比較艱難,財政非常困難,400塊大洋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如此對待敵方將領,這是一種大胸懷。
在安葬後,解放軍還在廣播中播報了張靈甫被埋葬的地點,希望他的家屬能夠過來收屍,這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王樹增老師的書中說,張靈甫被埋葬在沂水縣野豬旺村的一座小山崗上,華東野戰軍還給他立了一塊木牌。
後來,張靈甫的棺槨被國民黨方面運走,重新安葬在玄武湖邊,1949年解放軍入城後,確實看到了張靈甫的墓碑。
四川楊幹才
楊幹才是四川廣安人,幼年便進入私塾讀書,後來去了瀘縣的講武堂一期學習,結業後被分發到楊森部當少尉排長,隨後又先後升任為連長和營長。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川軍20軍從貴州趕赴上海參加抗戰,楊幹才率領該軍803和804兩個團和日軍苦戰數個晝夜,多次抵抗住了敵人的進攻。
敵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沒能突破楊幹才的防線。
在1938年,楊幹才當上了師長,第二年都被提拔為少將,並受命進入到安徽,在懷寧、潛山等多地和日軍周旋。
1941年,他率領二十軍轉戰到湖南,參加了第三次長沙會戰,使得日寇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以北地區遭受了沉重的損失,這也最終讓長沙被保了下來。
抗戰後期,楊幹才則率領師部守備湘贛邊區,駐防在修水、平江、瀏陽等多地,也立下了不少戰功,作出了貢獻。
不過解放戰爭期間,他給沂蒙山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也是不可否定的。
1949年2月,他在蕪湖、魯港、三山等地設防,解放軍從蕪湖的上游渡江,對蕪湖形成了包圍之勢,很快楊幹才的防線就被突破了。
一片混亂中,楊幹才帶著騎兵向東南方向狼狽逃竄,通訊班和偵察員都追了上去,不過楊幹才假裝沒有聽到,還是一路狂奔,不一會,楊幹才就倒下了。
戰士們趕緊讓軍醫為楊幹才包紮傷口,楊幹才說:“湯恩伯要各軍軍長到杭州開會,準備組成第二道防線,你們趕快去追擊吧。”
接著,楊幹才掏出了自己的金鍊懷錶等物品,交到了對方的手上。
到了傍晚,由於楊幹才負傷太過嚴重,便去世了。
上級非常重視楊幹才臨終前說的話,急忙命令各部穿插迂迴,使得蔣介石利用錢塘江建起第二道防線的事情落空,為解放上海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楊幹才是四川軍閥楊森的侄子,他跟著蔣介石犯下了不少罪行,不過最後主動提供的一些情報,也是好事,值得肯定。
楊幹才是在蕪湖被擊斃的,據說屍體當時被放在大澡堂裡,許多隨他征戰過的老兵都痛哭流涕。
解放軍也非常寬大,花了四塊大洋從老百姓的家中買來了一口黑漆壽材,讓一些四川計程車兵裝殮後排專車運回其四川老家了。
對於那些被俘虜計程車兵,解放軍進行了甄別工作。
那些普通計程車兵,想要參加解放軍的可以就地報名,不願意參加解放軍的還給安置費,隨後就遣散了。
參考
劉志青.劉戡:鐵血軍人的兩次自殺[J].同舟共進
朱鎮中.全殲國民黨第二十軍親歷記[J].鐵軍
國民黨二十軍軍長楊幹才被擊斃的地點及經過 蕪湖市灣沚區政協
張靈甫埋葬地野竹旺&崔維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臨沂市委員會編.2003
我軍葬劉戡[J].新華社電訊稿,1948,(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