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經中共中央軍委確定,33位前解放軍高階領導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1994年8月又確定增補3人,共計36人。這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但是,據《粟裕戰爭回憶錄》整理者、軍事科學院戰史研究部研究員王希先表示,中央軍委最初擬定的軍事家只有14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南昌起義建軍以來,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中,湧現出不少文韜武略、運籌帷幄的統帥,更有不少身經百戰、斬將擎旗的高階將領。僅1955年到1965年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就有1614位開國元勳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
除此之外,更有多位因新中國建設需要離開部隊而未授銜的開國元勳。最終被冠以軍事家稱號的只有30餘人,已經是鳳毛麟角,總有一些被稱為“遺珠”的將軍名字被歷史迷跟軍迷朋友提及。那王希先所透露的最初擬定的14位軍事家是怎麼回事,都包括哪些開國元勳呢?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中國當代軍事家評定的那些事兒。
“軍事家”評價標準
古人講“盛世修典”。1978年1月,我國現代百科全書創始人姜椿芳先生提出《關於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建議》。1980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出了《關於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問題》的通知,確定組成軍事卷編審委員會和編審室,軍事科學院院長宋時輪上將擔任編審委員會主任,並明確由全軍共同完成這個任務。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包括25個分支學科,其中最受矚目的一個獨立學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人物。大家都關注有哪些人物會收錄其中,更重要的是對一些重點人物會作怎樣的評價,又有哪些人可以稱為“軍事家”。
“軍事家”這個評價是有本可循的。在《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中,就有近90名現代蘇聯軍事人物被稱為“軍事家”。而中央軍委制定我軍“軍事家”的標準時,一個重要參考就是《蘇聯軍事百科全書》。
參照蘇聯標準,透過多方討論,最初將解放軍人物條目的概括評語“軍事家”界定標準為三條:
1、早年在講武堂、黃埔軍校或在外國學習軍事;有較長的軍事鬥爭經歷和豐富的作戰經驗;並在大革命時期曾帶兵打仗,或參與領導革命武裝起義,或領導建立紅軍,或率國民黨軍起義有重大貢獻者。
2、在革命戰爭時期,組織指揮過重要戰役,有顯著戰績,並長期擔任軍隊高階領導職務,即先後任紅軍時期師、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旅(二級軍區)和新四軍師(支隊)、解放軍戰爭時期軍(縱隊)的正職以上領導職務者。
3、在我軍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中做出重要貢獻,並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團以上職務,建國後擔任過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委委員以上職務的中央軍委領導人。
按照這個方案,有100多位高階將領符合“軍事家”的標準。譬如,後來沒能入選“36位軍事家”卻符合第一條標準的有周士第(黃埔一期畢業,大革命時期作為葉挺獨立團營長、團長率部北伐)、周逸群(黃埔二期生、大革命時期作為賀龍部師、軍政治部主任參加北伐)等人,符合第二條標準的有肖克(紅軍時期的軍團長、抗戰時期副師長、解放戰爭時期四野參謀長)、陳光(紅軍時期紅二師師長、抗戰時期115師代師長、解放戰爭時期六縱司令員)等人,符合第三條標準的有耿飈(紅四團團長、軍委委員、國防部長)、許世友(紅四軍軍長、軍委常委)等人。
周士第
其實這也正常,中國人民解放軍本來就比蘇聯軍隊多,打仗時間也比較長,在同等條件下出現的高階將領自然也比較多。
方案報軍委後,軍委相關領導提出了調整意見,要求進一步嚴格評定標準。據此,經過再次研究論證,原總政和軍事科學院最終上報的方案,將“軍事家”調整到約40人。
1988年,根據原總政和軍事科學院的上報方案,中央軍委常務會議討論了關於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我軍人物條目概括評語問題,確定,冠以“軍事家”評語的,僅限33人。
1989年11月30日,解放軍報刊登一篇文章——《中央軍委確定33位軍事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名列其中》,引人關注。文章寫道: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徐京躍)在史詩般的中國人民革命戰爭中,湧現出多少運籌帷幄叱吒風雲的軍事家?經中央軍委確定,33人被冠以“軍事家”的評語,載入最近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人物分冊》。
他們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楊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有8位軍事家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身,他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人葉挺,中國工農紅軍高階指揮員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階指揮員左權,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階將領彭雪楓、羅炳輝。還有林彪。
20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基礎上編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過程中,1994年8月經中央軍委審議,又確定增補3人為軍事家: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
從最終的名單來看,元帥和大將是當代軍事家的主體。1955年授銜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全部入選,而毛主席原本是大元帥的唯一人選,周恩來、鄧小平也都是元帥級人物。李先念在1955年評銜時曾是大將人選,而擔任過紅三軍團政委的楊尚昆,若參加授銜,大將肯定是跑不了的。
在建國前犧牲的11位“軍事家”中,葉挺將軍是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和新四軍首任軍長,僅此兩條足以有資格評為元帥。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黃公略是紅軍初創時期的軍長或政委,方誌敏、劉志丹、羅炳輝為土地革命中後期的軍團領導,左權、彭雪楓為八路軍、新四軍師以上高階將領,他們對於建立和領導人民革命武裝、指揮軍團和兵團作戰功勳卓著,比照1955年的評銜條件也都基本夠“大將資格”。
中央軍委最初擬定的軍事家只有14位
關於最初擬定的軍事家只有14位這個說法,來自曾任人民解放軍定海守備區參謀長,後調任軍事科學院戰史研究部一處研究員、副處長,專門研究土地革命戰爭史的王希先。1977年7月,被借調到軍事科學院第一政委粟裕處幫助其撰寫回憶錄,軍事科學院撰寫軍事百科全書將帥條目,曾約請王希先寫《粟裕的軍事思想》。
據王希先透露,1988年春天,軍事科學院辦公室處長潘石英給王希先打電話,透露說中央軍委研究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只有14名將帥定為軍事家,分別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粟裕和左權。
這個14人版本的評定基準,從大將拉高到了元帥。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三人地位無可撼動,十大元帥除林彪外全部在列,而大將則只有粟裕一人入選。
王希先稱,軍事科學院在請他寫《粟裕的軍事思想》時,除談條目的規格外,還特別講了條目的字數,說“元帥的條目不超過8000字;大將的條目不超過5000宇,但粟裕因對革命戰爭貢獻大,威望高,可以破例與元帥的條目同等待遇,也可寫到8000字。”
也就是說,軍事百科全書將帥條目中,粟裕的條目原擬破例與元帥的條目同等待遇。從軍事方面的貢獻來看,粟裕也確實能擔當得起這樣的待遇。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粟裕的條目內容被縮減到5500字。
這個“軍事家”名單中,還有一個較為特殊的人物,那就是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
左權是黃埔一期生,之後又在蘇聯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在軍事造詣上,當屬我軍將領中的佼佼者。長征時期擔任紅一軍團參謀長,到陝北後代理紅一軍團軍團長,在山城堡率部殲滅胡宗南部兩個團。劉伯承說:“左權同志部署作戰是細緻周密的。1936年雙十二事變前夜的陝北山城堡戰鬥,就是一個範例。”
抗戰期間,作為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的左權,一直跟彭德懷在前線指揮作戰,深得彭老總欣賞。不幸的是,在1942年的一次突圍戰鬥中,左權不幸犧牲,年僅37歲。左權將軍也是我軍在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人民日報》在1950年曾評價左權,稱他融合了1925年-1927年大革命時代,內戰時代及蘇聯紅軍最先進的戰術,為中國著名游擊戰術創造人之一。他對於堅持華北敵後抗戰,有其永不可滅的功績。
左權不僅有著豐富的戰爭實踐經驗,而且有著深厚的軍事理論功底。他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軍事理論、戰略戰術、司令部工作、後勤工作等方面都有建樹。他極為重視發展中國的軍事科學,在《論軍事思想的原理》一文中明確指出:“軍事是一種科學。”
難能可貴的是,左權將軍在艱苦條件下,做了很多軍事理論方面的工作,先後發表了四十多篇文章。他的《戰術問題》《埋伏戰術》《襲擊戰術》等許多篇論文,成為寶貴的軍事思想財富。1938 年冬天,他主持召開了晉東南參謀長會議,制定了第一個司令部工作條例,《八路軍各級司令部暫時工作條例》,使司令部工作有了比較正規的章程。
毛主席評價左權為“這個人硬是個‘兩杆子’都硬的將才”,周恩來評價左權“是一個有理論修養,同時有實踐經驗的軍事家”。朱德讚譽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關於林彪入選“軍事家”的經過
左權的入選無可爭議,林彪的沒入選則必然會引起不小的爭議。事實上,無論是王希先所說的這個不為人知的14人版本,還是後來面世的33人版本或是36人版本,在制定過程中,林彪是否應該入選的爭議,從未間斷過。
對於林彪是否收入軍事百科全書,對他又如何評價,一直是編纂者們研究的重點之一。原總政百科全書編輯室從1983年下半年開始,將已編出的解放軍人物條目釋文,選送給一些老同志徵求意見。
黃克誠同志看了“林彪”條釋文後,專門與編輯室同志談了對這條釋文的意見。他說:“林彪在我軍歷史上是有名的指揮員之一,他後來犯了嚴重的罪行,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這是罪有應得。但是在評價他的整個歷史時,應當分為兩節,一節是他在歷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戰鬥力提高,起過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後來他對黨、國家和軍隊的嚴重破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樣,兩方面都寫明確,不含糊,才符合歷史事實。”
1988年,關於位列“軍事家”中的林彪,原總政和軍事科學院在討論概括評語方案時,曾經設定了兩案,一是寫“軍事家”,二是不寫“軍事家”,不寫概括評語,即不加定性的話,直接陳述條目內容。最終,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原總政在上報軍委的方案中,採取了第一案。
事實上,八一製片廠在1986年籌拍電影《大決戰》時,就曾遇到了這樣的難題。在劇本創作的過程中,進行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劇本編寫的時候,創作人員陷入了困境之中。
作為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主要指揮官之一,林彪在戰役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因此在電影中也會不可避免的表現出來林彪,而且還必須要戰局很大的分量。
但是彼時的局勢剛剛穩定,林彪這個名字還不能著重提及,在電影中大量的去描寫林彪難免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創作人員對這個問題撓破了頭皮也沒想到好的解決方法。
時任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得知劇組遇到的這個問題後,立即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劇中要有林彪。要是沒有林彪,當年的仗是誰打的?而且寫林彪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他後來有問題了就否定了之前的功績,把這個人從頭到尾寫成了壞的。”
楊尚昆
誠如楊尚昆所說,單純從軍事角度講,林彪是當之無愧的“軍事家”。
廣義上的“軍事家”
除了“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外,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一些去世的開國上將在新華社正式刊發的訃告、生平簡介或悼詞中也被稱為軍事家。這種訃告、生平簡介和悼詞均是經中央軍委等有關部門審定,也具有相當的權威性。
據資料統計,在新華社正式刊發的訃告、生平簡介或悼詞中被稱為軍事家的開國上將有王震、陳錫聯、張愛萍、楊成武、洪學智、肖克、呂正操、韓先楚、董其武、陳再道、李達、楊得志、李聚奎、王平、葉飛、楊勇等16人。
悼詞中稱為軍事家的還有幾位“無銜將軍”:邵式平、何長工、伍修權、耿飈。這4人按戰爭時期的資歷,1955年可評為上將。但他們都是新中國成立後就離開軍隊,到中央或地方工作,而沒有參加評銜。
此外,開國中將秦基偉、張震、開國少將李德生、劉華清以及開國少校張萬年,訃告中也被冠以“軍事家”稱號。其中,秦基偉、張震、李德生和劉華清在1988年授上將,而張萬年在1993年授上將。
之前,筆者寫了一篇《36位當代軍事家之外,還有16位開國上將也獲稱軍事家,王震最特殊》,很多人留言稱“應該多評一些,還有不少”。當然,也有不少人直接講出自己心目中的“軍事家”,包括許世友上將、鄧華上將、肖克上將、宋時輪上將、蘇振華上將、劉亞樓上將……
其實,無論是否被正式認定為“軍事家”,這些為新中國拋灑熱血的開國元勳們,都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值得我們永世銘記。
參考資料
《粟裕戰爭回憶錄整理者 王希先披露粟裕秘聞》,張雄文,報刊薈萃
《獨家揭秘我軍36位軍事家確定始末》,金立昕 關泠,解放軍報
《中國當代軍事家概覽》,徐平,黨史博覽
《中共抗戰英烈:左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