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說到周武王弟弟周公做過攝政王。為了這個攝政王問題,後世人爭了幾千年還是沒有爭清楚,就是爭周公到底有沒有稱王,周朝不稱皇帝而是稱王的,所以王道就是這麼來的。
諸侯不能稱王,最多隻能稱公,實際上又不是公,公是五等爵位中最高的,而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大多數諸侯不過是子爵、候爵,如楚國就只是一個子爵,稱“楚子”。
但是文獻上都叫他們“公”。這些儲候公行不了王道,就行霸道,這樣就有了王霸之分。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上的一個大關節,後來的儲子們都反覆宣講他們的王霸之道。
周公只派了自己的兒子伯禽到魯國來實際治理魯國。但因為周公的功勞和威信太大了,周成王為了褒獎他的德,特許魯國可以效祭文王。
這一權利了不得了啊,因為照周公自己制定的禮制“諸侯不得祖天子”而魯國不僅有了祭天子的特權,還立有文王的廟,這樣魯國就成為中央政府外唯一擁有“天子禮樂”的封國。所以魯國一直與中央政府關係最為密切也是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它的禮樂文化也是最完善最發達的,到了魯昭公時公元前540年就有人講“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山東省南部及其周圍,齊魯兩國大約就差不多是把今天的山東一分為二,所以魯國其實只是一個小國,國雖然小,牌子蠻大的。再加上魯國出了個後世的聖人孔子,以及魯國的《春秋》又傳世久遠,魯國在當時與後世的影響都是很大很深的。
魯國自己也一直以正統自詡,極力維護周之禮,絕不允許有越禮之舉。所以魯隱公做著很實制性的國君,也只能攝政。但這也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因為他的這種做法大家心裡都很清楚,看到隱公老霸著攝政的位子不退,他的那個本來應“即位”的兄弟,也就是桓公就想辦法把他殺了。從此,一直標榜禮儀的魯國,也開始亂了起來。
不過,魯隱公的這種做法也是有樣學樣的。歷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其實就發生在此前不久。開這個“國際玩笑”的便是周天子周幽王,他是周平王的父親。
周幽王很無聊,喜歡美女,但不知何故,他喜歡的這個美女褒姒卻不笑,為了博得美女一笑,幽王下了大本錢,一把火把自己的王位甚至性命都燒沒了,一直在西北邊蠢蠢欲動的少數民族犬戎就乘機把周朝給滅了。
在這場戰爭中,他的兒子周平王得到了申、許、魯這麼幾個小小諸侯國的擁戴,才擊退了敵人,宣佈即位,但都城都沒了,於是只好遷都洛陽。
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也就是隱公即位前48年。平王東遷在當時算得上是一件大事,從一年,史家把它作為周朝的分界線,這一年之前稱西周,這一年之後成東周。
好了,因為時間的問題,所以關於魯興春秋跌宕起伏的故事先進行到這裡,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充滿智慧的歷史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