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嶽陽出臺新規,要求“房價不得低於備案價85%”,被業內稱為2021年首個“限跌令”。在瀋陽,某樓盤降價引發風波,多家房企已被約談,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對於這樣的熱搜,有人擔心地產泡沫是不是要破了,有人竊喜希望著房價能夠折上折,再便宜一點。面對兩面拉鋸的形勢,當下還能買房嗎?很多人心中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房地產過去20年的發展,有人在車上,暴富夢想成真,賺得盆滿缽滿,有人在車下,望著飛速行駛的地產列車,怎麼追怎麼趕也還能沒能得到一張搭上地產列車的通行證,追夢的路好累怎麼也圓不了。房子成就一批人的夢,房子摧毀一批人的夢。或者現在年輕一代的00後沒有太大的感覺,但是對於80後,以及80後的父母們來說,說房子是壓垮一家人的希望,打破一個年輕人的愛情,擊垮一個成年人的內心的那根分量最重的稻草一點也不為過。
回顧歷史,每一個行業的迅猛發展都是政策、市場雙雙加持下的結果。過去地產行業的20年的發展,是貨幣政策、住房改革政策、以及市場需求供需條件多重作用下的共同結果。
1993年,國家頒佈了住房公積金制度、發放住房債券等,在宏觀經濟過熱的條件下催生了當年熱搜一般的海南房地產泡沫,那波地產紅利來的快,去的也快,但是更大的價值是將地產行業推向高速發展的軌道。1998年中國住房全面改革,去福利分房支付,房地產越來越市場化,百強地產企業開始迅速崛起。買方市場供需表現明顯。2008年之後,4萬億刺激計劃出臺,經濟脫實入虛,依靠房地產、金融業、網際網路和服務業等發展。一方面財政刺激政策,部分資金流入了房地產,另一方面伴隨GDP的增速,居民收入的增加,由於供需的關係間接也催生了地產價格的再次上漲。2004年到2013年,可謂是中國房地產發展高峰黃金10年。之後房地產進入持續調整階段,去庫存,多城限購令,房住不炒、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在多重多樣的政策加持下,地產行業經歷2015年和2017年的兩個小高峰之後,房價趨於平緩發展,但是房住不炒仍是地產的主旋律。
高房價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龐大的地產行業帶動上下水泥、建材等連鎖產業鏈的發展,讓身處在這些行業之中的人充分享受到了行業飛速發展帶來的紅利,無論是商品房的政策還是棚改的政策都或多或少的改善了居民的整體居住水平。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10.3平方米,比1997年擴大了1.5平方米。 2002年中國人均居住建築面積突破21平方米,這宣告著中國告別住房短缺時代,已達到住房的小康標準,雖然還是很多人感慨買不起房子,但是平均住房面積的增加確是實打實的,這可能就是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體現吧。到201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39平方米。很多70、80後心中,小時候一家人蝸居在一個房子裡的場景已經多半成為了記憶,不再重現。
另一方面高房價逼迫、壓垮著一代年輕人,耗損著社會的創造力,似乎一切富有的衡量標準都是以先有套房為基本前提的,大家對於工資多少的體現,就是一個月的工資能買幾平米的房子,或者不吃不喝多久能買套房。無形之中被房價逼迫地向錢看齊似乎日漸成為主流的價值觀。畢竟沒錢,就沒房,沒房似乎就漂著,沒房就是沒本事的體現,沒房甚至連愛情都不能夠擁有。
近些年雖然房住不炒政策的很堅定,且也確實起到了調控作用,房價在一定程度上還算是穩住了,但似乎還是買不起,每一個努力攢首付的人,內心深處都期盼的降一點再一點,盼著盼著,結果真的盼出個奇蹟,限跌令來了。不得不說這個政策真的很魔幻啊。地產有搖號、有限購,可是好像怎麼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有限跌令,結果真的是他來了他來了,他帶著禮物走來了。面對魔幻出場是限跌令,有房沒房的都不禁要問一句“excuse ME?別逗我”。
有房的惴惴不安擔心這樣的政策就像洪水開了閘口,房價一瀉千里,就像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一般。沒房的矛盾掙扎,一方面希望房價一降再降,又擔心降出個金融危機,失業了,連個餬口的收入都沒有了。
此時的境況下房價會降嗎?是該買呢還是該買呢還是該買呢?
這裡做個粗俗的比喻,一個農場主養了豬、牛、羊等不同的動物,前幾年豬肉價格高,那自然養豬就多。而且一頭豬肯定是體重越重那賣的錢越多。通常情況下,養豬的人是不會限制豬長膘的,除非這頭豬不健康了生病了,或者這個豬的存在威脅了牛、羊的生長,這個時候才會做一些限制豬長膘的行為,比如降低投餵的次數,或者吃點什麼防傳染的藥。地產行業就像養的豬,之前的各種政策利好以及現在限制和調整,都是為了確保經濟的整體平穩執行不受到損害,地產的發展不能威脅到其他行業以及整體經濟,同時也不能拖垮經濟。養豬的人讓豬瘦下來的機率基本等同於房子降價的機率。你品,你仔細品,是不是這個道理。
對於買房,如果能付得起首付,且有買房的需求,當然要買。這裡敲黑板重點強調有買房的需求的群體。那些有著強烈的自由思想,覺得寧願租房也不想被房子綁死的人不在這個範圍內。畢竟一個人一個活法。
為什麼說要買?這個事情就好比種白菜,但是比種白菜還要划算啊。首付款買個房子,就像春天播種,花費種子和化肥的錢,然後還貸的過程,就像是整個夏天的辛勤勞動;等到貸款還清了,就到秋天收穫季節,從銀行解壓過房本的房子就像秋天收割的白菜。為什麼說比白菜還划算呢,因為房子還貸款的這些年還居住或者出租了呢,這是產生了一部分明顯或者潛在的收益的,種白菜的過程可沒辦法說把白菜地出租了。那這麼一比較是不是比種白菜還划算。當然這只是一個類比。
如果房子是用來投資的,那這個要思考的角度就多了,投資買房前就要深思熟慮了。還是以種地作類比(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民的我,真的好喜歡這樣接地氣的比喻,呵呵),大地主們通常有權利選擇在哪塊地來種。種地前會考慮這個地的產出有多少,去年的什麼農產品供過於求了,賣不上價錢,某個地域範圍內,一共能產出多少白菜,這些都會考慮。投資買房子也是一樣的,城市或者地段如何,就像這個地本身的產出,周邊的配套設定是否完善就像播種過程中給地施肥,有肥料加持的白菜才能長得好,周圍有配套設定的地段的房子,有幼兒園、醫院、小學、成熟的社群、便利的交通等等,才可能賣上好價錢。而且這個城市的市場還得好,有大量的人口流入,有不斷需求的住房市場。這樣的條件滿足了,才會讓房子的投資有利潤可賺。就像白菜有很多人要買,才能賣得出去一樣的。但是畢竟還是是一個供需消費的市場。不要夢想著, 17世紀荷蘭的天價鬱金香事件在國內房地產身上重演的。那是投機行為炒出來的巨大泡沫,地產行業目前的各種政策的本質就是在打擊投機行為。
以上說的算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普通房子投資人,但是對於多年前那種全國各種買房炒房的包公婆和包租婆來說,情況就遠沒有那麼樂觀了。還以白菜來舉例,這種就不是簡單地種白菜的人,而是到手收購白菜的人。市場好的時候,從一手渠道那裡收購來的白菜,轉手一賣每斤就能再賺個5毛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房住不炒的政策不是限制大家買房,而是限制房地產的投機行為,直白點說就是限制房地產倒賣的行為。國家不讓倒賣,白菜從菜農手裡直接到了菜市場,那自然就不會貴得離譜,房子沒有各種中間商炒房客賺差價,那自然是迴歸到了理性且市場基本供需的環境下。近日“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突然上線了一個新功能——個人售房者可以跳過中介,這不就是在一步步的縮短買方和賣方的距離,降低交易成本。
其實買房子這件事對於多數人來說,不是想要在房子裡賺一筆,更多的只是想要有個家,那如果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如果沒有別的能夠讓錢快速生錢的辦法,那夠首付的時候就是買房的最好時候,買來是住的,不要想著房子會不會跌或者漲。無論是漲或者跌,用來住的房子也不能賣不是嘛。難道辛辛苦苦買來的房子,看著房價漲了,就要賣掉然後租房子住嗎?要知道房價上漲的時候,賣掉的房子,大機率是很難再用同等的價錢買回來。想要買回來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了。這無疑是一本虧本的買賣。同時也不用太過擔心房地產泡沫。地產行業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使全國人民都在慨嘆房價太高了,內心希望房價降降降,但是沒有人願意承擔地產泡沫所帶來的摧枯拉朽 ,多產業鏈覆沒,大量失業的局面。
最後祝大家都能有一個夢想的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