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主體。長期以來,我省有不少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中低端,高新技術企業“多而不強”的特徵比較明顯。產業短板的背後往往是人才、技術的短板。為推動高層次人才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江蘇首創“科技副總”這一企業柔性引才機制。自2013年以來,已累計從全國432家高校院所選聘6440名科技人才到相關企業兼任“科技副總”,“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合作專案6000多項,解決企業關鍵技術難題或技術需求30000多個,帶動企業新增銷售收入300多億元,有力推動了政產學研合作,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以企業需求為主導
企業一頭連著人才和科研,一頭連著產業和市場,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江蘇一直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推進創新要素資源持續向企業集聚,為企業發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撐,如首創“科技鎮長團”模式、設立企業院士工作站,等等。
“科技副總”是繼“科技鎮長團”之後,江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產學研緊密合作、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服務企業創新的又一項制度創新。2011年,江蘇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簽訂新一輪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時,首次提出了“企業創新崗”這一概念,後逐步豐富為“科技副總”。
“科技副總”是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作為我國經濟大省和開放大省,江蘇擁有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全國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叢集。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迫切要求我們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向價值鏈高階攀升,企業、尤其是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的創新需求越發旺盛。廣大的中小企業迫切需要既懂專業技術、又懂創新管理的“即用型”高水平科技人才,但引才難度大、用才成本高,且難以找到最適合的人才。開展“科技副總”工作,就是利用企業產學研專案合作的廣泛優勢,構築專家教授全方位服務企業科技創新的平臺,充分發揮專家教授的技術專長和高校院所的學科技術和創新管理優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創新服務,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與“科技鎮長團”主要側重於面上推動、為地方產業服務不同,“科技副總”完全是以企業需求為主導,企業需要什麼專業的技術人才,政府就幫其對接什麼專業的人才。具體而言,“科技副總”以產學研合作專案為依託,面向江蘇企業設立技術副總或副總工程師兼職崗位,由企業按需與高校院所、專家教授對接協商,由政府部門發文確認,從國內一流高校院所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側重於點對點深入企業、全面服務企業創新管理。
從簽訂協議到任期考核,“科技副總”都堅持市場化導向。突破關鍵技術、引進合作專案、推動研發機構建設、培養人才隊伍、最佳化研發體系……企業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專家能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務,都在合作協議中明確說明。任期結束後的考核,也完全由企業蓋章認可。因此,“科技副總”充分彰顯了“為企業提供有需求的服務”的初衷,也充分體現了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搭建產才融合橋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江蘇省委人才工作會議提出,要聚焦製造強省建設,把做強現有產業、培育未來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更深層次推進產才融合發展。
作為產學研合作的一種模式,“科技副總”工作使高校院所的專家教授能夠深入一線,真正接觸到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痛點、難點,為企業突破科技創新瓶頸精準“把脈下藥”;同時,也使他們的科研方向“有的放矢”,讓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轉化,成為連線高校院所與企業產業融合發展的橋樑和紐帶。
對企業來說,技術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雖然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創新、主動追求“創新力”,但很多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科技副總”的到來,切實幫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解決實際難題,為企業研發提供核心力量支撐。選聘一名“科技副總”,就等於對接了一個高校院所,連結了一個強大的資源平臺。如2021年遴選上任的第九批1665名“科技副總”,既有高校院所的二級學院院長、系主任,也有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中心負責人、學科帶頭人、青年骨幹教師等,基本上都具有博士學位或高階職稱,且在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擁有豐碩的科研成果。
對高校院所來說,“科技副總”也反哺著他們的教學科研工作。透過“科技副總”,專家教授可以深入瞭解行業產業需求,緊跟產業發展動向,找準產業需求和前瞻研究的結合點,明確研究方向;同時可以獲取豐富的現實教學案例,更好地培養學生。此外,依託“科技副總”開展產學研合作非但不會對教學科研質量有所削減,反而會進一步要求科研工作要面向國家、地方發展的重大需求,促使科研人員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企業出題,政府搭橋,高校解題。“科技副總”搭建了企業技術需求與科技人才精準對接的平臺,有效整合了各類創新資源,為產業創新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服務和創新賦能,成為江蘇產才融合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啟用企業創新動能
人才沉下去,企業活起來。透過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向產業一線集聚,“科技副總”在推動江蘇企業技術創新、強化企業創新管理、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有力激活了企業創新發展動能。
專業指導,助力企業破解技術難題。“科技副總”大多是以產學研合作專案為基礎的,推動專案實施和技術研發是大多數特聘專家的重要任務。眾多專家教授在任期內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破解技術瓶頸。如江蘇海明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總”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解決了企業在基於凹凸棒石有機—無機複合增稠劑產品研發過程中遇到的系列關鍵技術難題;江蘇狼博管道製造有限公司“科技副總”幫助公司對現有技術進行彙總,申報多項發明專利,協助公司開發特種耐高壓膠圈電熔雙密封複合管新產品,成功實現推廣應用。
科技智囊,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副總”充分發揮自己在科研和創新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幫助企業建章立制、完善研發體系,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和升級等,推動企業創新由“碎片化”向“體系化”轉變。如連雲港華源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科技副總”幫助企業規範技術創新體系,修訂研發部門管理制度、研發投入核算制度、研發人員績效獎勵制度等;泗陽捷鋒帽業有限公司“科技副總”依託所在高校的科研支撐,對公司的技術研發平臺進行了建立和升級。
內引外聯,拓展企業產學研合作關係。“科技副總”利用長期以來在學術領域或行業內的資源積累,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協調各種資源,內引外聯、牽線搭橋,幫助企業在創新鏈條的其他薄弱環節上尋求合作提升。如江蘇寶應迅達電磁線有限公司“科技副總”針對銅合金實際生產中後加工的技術難題,幫助企業引進河南省有色金屬加工重點實驗室專家;江蘇朗順電工電氣有限公司“科技副總”幫助企業引進山東大學博士,開展“特高壓電抗器用換位組合繞組線專案”的合作。
聚才育才,築強企業技術人才隊伍。“科技副總”充分發揮自己在學術理論方面的優勢,透過指導、講座、培訓等多種方式,助力企業組建培養技術人才隊伍。如常熟天地煤機裝備有限公司“科技副總”提出由黨員教師、教師支部委員及企業入黨積極分子、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科創能力提升團”,透過互相深入交流、合作、探討,提升企業人員的自主創新能力。
來源:《群眾》2022年第6期
作者:張 寧 巢 俊(作者單位分別為群眾雜誌社,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
責任編輯:孫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