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一百年,是美術創作最寶貴的源泉。
值此建黨一百週年之際,《人民畫報》特精選一組經典美術力作,講述作品蘊藏的黨史故事與時代精神,並邀請畫家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與您一起,走進歷史深處,回望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
中國畫《太行鐵壁》
王迎春、楊力舟 (1984年)
這幅作品描繪了朱德、彭德懷、鄧小平等領袖人物和民眾、戰士肩並肩,表現了軍民團結、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抗日英雄與巍峨的太行山共同幻化為挺拔、剛強、堅不可摧的屏障,營造出一種不是浮雕勝似浮雕的效果。
創作故事
畫家 王迎春(右) 楊力舟(左)(攝影 張也/人民畫報)
1975年,王迎春在太行山黃崖洞原八路軍兵工廠寫生。
★王迎春:1984年夏天,為了畫《小二黑結婚》的連環畫,我和楊力舟去太行山趙樹理工作過的地方收集素材,聽到了許多軍民團結抗戰的動人故事,就萌生創作太行山區抗日題材作品的想法。一次,我們倆到黃崖洞寫生。下午五點多,夕陽照在太行山峭壁上形成側影,峭壁的壯觀景象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太行山區為國捐軀的抗日軍民,那個場景簡直就像他們巍然屹立於此。我當時就問楊力舟,你看像不像紀念碑群雕?他說,像!於是我們希望畫成紀念碑,而且是群雕紀念碑。
楊力舟:我們產生這樣的聯想也並不僅僅是因為形似。因為我們都學習過雕塑,所以立刻就能聯想起紀念碑雕塑。我們當時收集到了非常多的史料和故事,但是覺得任何單一角度都無法充分表現太行軍民偉大的抗戰精神。紀念碑本身恰恰沒有具體的情節,而是代表軍民團結、堅如磐石、共同抗日的精神,因此我們決定用紀念碑的方式來表達,把峭壁化為人。
★王迎春:技法方面,用傳統山水畫的技法畫雕塑,是一個突破。我們運用北宋山水畫的大小斧劈皴法,以側鋒方硬之筆勾線。山水畫的皴法可以塗出山石的紋理和陰陽向背;造型方面,吸收了西方立體派的理念。
楊力舟:從太行山採風回來,我們就著手開始畫。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覺得當時的效率驚人,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創作了百餘幅連環畫,以及包括《太行鐵壁》在內的兩幅畫作。各自畫時,我們互不干涉,可以提點建議,但是合作的時候就必須達成一致意見,因此會有爭論,還比較激烈,不過目的都是為了最好的效果。
★王迎春:創作主題是太行山革命根據地,首先要表現在太行山的幾位的重要領導人物:彭德懷、朱德、鄧小平、劉伯承、左權。我們把彭德懷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抗戰時期,彭德懷作為八路軍副總司令,一直帶領八路軍前方總部奮戰在太行山根據地,也同當地老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楊力舟:在革命老區許多八路軍的幹部子女無法得到家人照顧,因此都由當地的老鄉撫養,他們被親切地稱為“奶孃”。我們認為必須增加一個母親的形象,圖上的那位老奶奶就是這樣一位“奶孃”。我們也體現了紅纓槍,一種當時非常常見的武器。在八路軍根據地,武器裝備差,戰士或許能用上槍,但民兵基本上沒有槍。大部分的少年兒童團、婦救會、民兵都是配發紅纓槍當武器。
歷史背景
1938年4月,黨中央作出決定:將原在山西山區的八路軍三大主力分別向河北和山東的平原地區挺進,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各部也利用山區和河湖港汊等複雜地形開展游擊戰。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出現了新的局面。敵後戰場的開闢,牽制了大量日軍,是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到戰略相持的一個重要條件。
開赴平型關前線的八路軍。
1940年春天,朱德(右四)、劉伯承(右三)、鄧小平(右二)、聶榮臻(右五)、羅瑞卿(左一)等同志在太行山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敵後開展的游擊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艱苦戰爭。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們終於在敵後站穩了腳跟,打開了局面,其中的關鍵是得到人民的支援和擁護。中國共產黨適時調整根據地建設的各項政策。在反“掃蕩”、反“清鄉”鬥爭中,敵後軍民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的殲敵方法,如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還創造了建立武裝工作隊等鬥爭形式,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艱苦的敵後抗戰中,廣大軍民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內容來源 | 2021年7期《人民畫報》
圖片來源 | 中國專題相簿
影片製作 | 張也
編輯 | 袁夢
校對 | 王伊奕
值班審校 | 黃麗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