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姓嬴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為什麼嬴政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呢?他們怎麼就姓了“扶”和“胡”呢?堂堂大秦帝國,兒子不姓“嬴”,這讓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在過去的封建帝國,這種事情讓人不解。
其實不僅僅是扶蘇和胡亥,嬴政剩下兩個兒子在人稱呼之中看起來不姓“嬴”。除了這個事情比較可疑,還有就是很多人還有歷史上很多文章都叫秦王嬴政兒子為“公子扶蘇”、“公子胡亥”、“公子高”,皇帝的兒子為什麼要叫公子呢?這些疑問,還要從下文為各位讀者進行解答。
一、為何“不姓嬴”
其實這件事情非常簡單,嬴政的兒子都姓“嬴”,扶蘇的名字叫做“嬴扶蘇”,胡亥和其他兒子也是一樣都姓“嬴”,贏胡亥、贏高等。只不過按照過去的叫法,習慣不直接稱呼大名,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尊重人的行為,尤其是對於秦王嬴政一家。
也就是說,嬴政的兒子們並不是沒有跟隨父姓,而是習慣上稱呼這些人的時候不加姓,直接稱呼嬴扶蘇為扶蘇,贏胡亥為胡亥。
那為什麼在稱呼扶蘇、胡亥等人的時候,要加上公子呢?他們可是皇帝的子嗣。其實叫“公子”在當初就是“皇子”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就是“皇子扶蘇”和“皇子胡亥”的意思。
就比如,在《陳涉世家》這篇文章之中,曾經提到過扶蘇“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這篇文章除了叫嬴扶蘇為公子扶蘇之後,還稱呼胡亥為“二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樣簡化稱呼扶蘇、胡亥等人,也是一種簡化而又正式的稱呼。
同樣的,秦王嬴政在很多古書和歷史之中也經常被省略“姓”,直接成為“政”、“王政”或者是“秦王政”,也不僅僅是秦始皇被這樣稱呼,很多皇帝和名人,很多時候也都省略了其姓。
這就和後來的清朝有點相似,因為清朝的時候,皇帝的名字太長了,於是後來才被稱呼為“康熙”、“雍正”等年號來指代皇帝,主要目的也都是讓稱呼皇帝名字的時候可以簡單一些,這些也都是從古代的文獻內容一點點發展過來的。
這樣看來,扶蘇和胡亥等嬴政的兒子被這樣稱呼,我們可以體會到這是一種非常溫和而且“謙卑”的稱呼,當初的臣子或者一些史學家都這樣稱呼他們,這個稱呼也就一直延續到如今,也就導致很多人以為扶蘇、胡亥等人不姓“嬴”。
不過關於扶蘇等人的名字在歷史文獻中還可以進行簡化,比如“公子蘇”說的就是嬴扶蘇。
其實我“嬴”姓還有一些其他的故事,原本嬴政不僅僅是姓嬴,而且還姓“趙”,這是怎麼回事呢?
二、秦“國姓”的故事
秦王嬴政的名字如果向上考察,嬴政的名字也可以說是趙政,這個是有一定歷史上的證據來左右的,有很多史書之中都管嬴政叫做“趙政”,這是因為嬴政的姓是“嬴姓趙氏”,“嬴”是從前趙國的“趙”姓的一個分支。不過也有另一個說法,是秦王嬴政的母親姓趙,所以這就有了趙政這個名字。
但是不管怎麼說,趙政這個名字確實也是嬴政的名字,最簡單的一個驗證當時就是可以在網路上搜索“趙政”這個名字,出現的結果就是“嬴政”。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之中,就對這件事情做過說明,並且稱呼嬴政為趙政,其中還說嬴政的先祖本來就姓“嬴”,後來祖先追隨他人征戰天下,最後又在原來的姓上加了“趙”。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相傳,在堯舜時期,就有一個大臣名字叫做伯益,是黃帝的子嗣,後來跟隨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嬴”。其實這可不是給個姓氏這麼簡單,更多的,這個“嬴”姓,成為了當時伯益及其子孫的招牌,所有人一聽,這個人姓“嬴”,就知道這個人是誰,做過什麼,什麼地位。
後來伯益的後代有一個人叫“造父”,他也姓嬴,只不過就像前文提到的,這種稱呼是隨著歷史還有古書傳承下來的,不加其姓,就像扶蘇和胡亥等人一樣。
一開始造父就是一個養馬的,被周穆王賞識,為周穆王平定叛亂,後來周穆王為了獎賞他,就給了他爵位和地位,並且給了一座名字叫“趙城”的地方給了他。造父也因此成為了“趙父”,後來也逐漸成為了戰國時期的“趙國”,而嬴政就是其後代子嗣。
到了現在,原來的最初的趙姓和嬴姓已經出現很多分支,比如秦、黃、梁、馬、徐等十多個姓氏最初都是嬴姓發展過來的。
其實很多人在提問關於為什麼扶蘇和胡亥等人為什麼不姓“嬴”的問題的時候,其實最主要就是想到秦王嬴政做了那麼多的事情,把封建社會和中央集權發展到非常嚴重的地步,所以就很難理解怎麼這麼封建的嬴政的孩子們在很多歷史文獻還有影視作品中名字沒有“嬴”字。
其實只不過就是根據歷史文獻沿用下來的一種稱呼,省略了扶蘇、胡亥名字中的“嬴”姓,歸根結底,他們還是姓“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