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蜿蜒南去的小河長久地流淌著,從不曾停歇,波光瀲灩,溫柔親切,有著旖旎的風光,有著悠久的傳說,更有著那讓人回味、魂牽夢繞的故事。這條河就是沭河,河西岸有一個古老村莊——朱村,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英雄村。
現如今,父老鄉親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過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濃厚。沂蒙革命老區的紅色年俗,讓人心潮澎湃、沉思感動。
2022年農曆正月初一,天剛亮,全村人集結在朱村抗日戰鬥紀念碑前,擺好餃子、水果和茶具,把過年的第一碗餃子敬奉給烈士們。“光榮犧牲的戰士們,今天俺全村老少送餃子來了!給你們拜年了”93歲高齡的“老支前”王克昌滿懷敬意,緩步走到祭桌前,亮開嗓門,深情地喊道。
前來參加祭奠的,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身強力壯的青年,有穿著整潔的姑娘,還有純真可愛的孩童。他們手持花束,依次沿著朱村抗日戰鬥紀念碑繞行一週,將鮮花輕輕擺放在紀念碑基座上,然後列隊肅立,鞠躬致敬,寄託無盡的哀思和感恩之情。
說起這年俗,還要追溯到78年前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那個發生在春節裡的故事。
1944年的農曆除夕,當時抗戰形勢一派大好,根據地的軍民看見了勝利的曙光。朱村家家戶戶忙著置辦年貨,業餘劇團、婦救會、兒童團也抓緊時間搭戲臺、演節目。然而,窮兇極惡的日偽軍一直把這個抗戰模範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咬牙切齒,虎視眈眈,時刻企圖打擊報復。
這天,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村民們還沉浸在忙年的氣氛裡。日偽軍500餘人像惡狼一樣撲進朱村,瘋狂掃蕩。正在隔壁村子駐紮的八路軍某部八連,聞訊後不顧敵眾我寡,急速趕來保護鄉親們……那場慘烈的拼殺、那群熱血的男兒,深深銘記在朱村人的心底。
今年是農曆虎年。大年初一,我來朱村看望採訪曾親身經歷這場戰鬥的王克昌老人。他含著熱淚說:“那年我才15歲,這麼多年過去了,仍然覺得那場戰鬥就在眼前,忘不了”
槍聲就是命令。當時沭河西岸冒起的濃煙和槍聲,引起駐紮在沭河東岸頂子村的八連的警覺。連長鄢思甲一邊向營部報告,一邊率領戰士跑步渡河,趕往朱村救援。
沭河上,唯一的一座木橋擠滿了從河西逃過來的老鄉,哭的叫的,場面驚慌混亂。為了讓老百姓迅速撤退,鄢思甲帶領全連戰士讓開橋面,跳進冰冷刺骨的河水。碎冰劃破了戰士的雙腿,戰士們顧不得疼痛,快速渡河趕到了朱村。連長決定三個排分頭從村東、村東南、村北打,三面夾擊敵人,力爭儘快把敵人打出村去。
據王克昌老人說,朱村當時有1400多人,除了逃難的老人、孩子,壯年都留在了家裡,村裡還有50多名民兵,大家一起配合著八連打鬼子。當時日偽軍的武器有三八大蓋、六五機槍、歪把子、重機槍等,而八路軍則多是步槍、手榴彈,輕機槍都很少,可戰士們的氣勢一點也不落下風。
朱村的老林地裡柏樹參天,蓊蓊鬱鬱,戰士們佔據有利地形和敵人作戰。此時,戰士們心中只有一個願望,就是拼了命也要保護朱村,打跑敵人,讓老百姓過上一個安穩的春節。村民都是他們的親人啊!
連長鄢思甲被敵人的子彈打穿了脖頸,呼吸困難,仍堅持不下火線;戰士郝紅娃的腿負了重傷,簡單包紮了一下,又衝了上去;一班長焦錫模的一隻胳膊被打斷,依然頑強堅持戰鬥,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戰士們個個無所畏懼,英勇拼殺。經過6個多小時激戰,軍民們打死打傷敵人近百人。關鍵時刻,遠處響起了我軍增援的槍聲。日偽軍見佔不著便宜,便狼狽撤退了。
戰鬥結束了,朱村保住了,而八連的24名戰士倒在血泊裡,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永遠長眠在朱村。王克昌老人含著熱淚對我說:“這些戰士有的才十五六歲,還是個娃娃啊!卻為了咱,把命放在這兒了。”
戰鬥結束的第二天,大年初一,鄉親們不約而同齊聚朱村王氏祠堂,村裡有威望的老人手捧著一碗熱騰騰的餃子,眼含著熱淚說:“是八連救了俺們啊!今天,咱這第一碗餃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犧牲的戰士們!”
朱村人從此記住了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救了全村人的性命,他們就是朱村的恩人。戰鬥結束後的第6天,朱村的鄉親們給隊伍送去一面錦旗,上繡3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鋼八連”。後來,八連被山東軍區命名為“鋼八連”。
一場戰鬥,朱村人對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感情更加深厚了。他們把自己的命運與共產黨和八路軍聯結在一起,建立起“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關係。每年過年,每家每戶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餃子,都會送到朱村抗日戰鬥紀念碑和烈士墓前,祭奠緬懷拯救朱村的戰士們。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那場戰鬥以後,朱村人更加緊跟共產黨,踴躍參軍支前。革命戰爭時期,朱村先後有近百人參軍,有8名村民在戰鬥中犧牲;村民還踴躍騰房子、籌軍糧、抬擔架、救傷員,懷著對黨無限忠誠的深情,傾其所有,支援前線。
“1948年,俺村裡的青壯年都去支援淮海戰役前線。”王克昌老人回憶說:“記得當時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家裡只有一床棉被不能帶走,我裹了個大襖推著小推車就去了……”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在治淮工程中,朱村人為國舍家,繼承和發揚沂蒙精神,獻出了全村80%的耕地。朱村人為了國家的水利事業需要,平地挖出3條河,築起5道堰。在黨組織的帶領下,朱村人民在人均不足半畝耕地的情況下,勤勞肯幹,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屢創奇蹟。
現如今,在當年子弟兵浴血奮戰保衛下來的家園裡,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一張張笑臉意氣風發。在一雙雙充滿希望的眼眸裡,美好的新生活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傳達的是喜悅,是希望。“第一碗餃子祭奠英烈”,已經成為朱村的紅色年俗,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奔向美好的未來……(■張一涵)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