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小說影響了我們幾代人,引領了現代武俠小說的風潮,其江湖地位卓然超群,無出其右,可堪匹敵的唯古龍一人而已。
金庸從1955年開始創作《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寫完《鹿鼎記》封筆,歷時17年共編著了14部武俠鉅作。其中比較經典的著作有《天龍八部》,《射鵰》三部曲,《笑傲江湖》,《雪山飛狐》和《鹿鼎記》等。
這些鉅著也是被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透過電視媒體的廣泛傳播,將金庸的武俠世界全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引領了新的浪潮。你可以沒讀過金庸的武俠書,但是你一定看過金庸的武俠劇。
金庸撰寫了一段段武俠傳奇,從此江湖便有了關於大俠們的傳說。金老筆下的主人公,雖都稱俠者,成長過程各有不同,自成一段傳奇。
這些大俠們的塑造,都是根據金庸對人生不同階段思考後而產生的具象化表達。他雖然寫的是武俠世界,傳遞的是武俠精神,但真實想要表達的只是人文精神。
讀金庸的武俠作品,就像是在讀金庸的心路歷程,感受他對人性的思考。
金庸筆下的大俠們大多都是在悲苦中成長,自幼失怙者居多,成長的過程也是歷盡坎坷,除喬峰是以悲劇收場之後,大多都有較圓滿的結局。在金庸看來,蜜罐里長大的孩子,終究是難有大成就的。
金庸最先塑造的主人公是陳家洛,一個揹負著歷史使命卻最終失敗的年輕人。他失敗的原因歸咎於他太年輕了,缺乏理性的思考,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和手腕,做事只憑主觀臆想而忽略客觀事實,註定只能成為政治上的失敗者。政治層面來講,年輕絕對不是資本,要交的學費很多。
金庸最開始塑造這個人物的時候,給他貼了很多標籤:比如出身高貴,相貌堂堂,文武全才,重情重義,謙遜有禮,談吐優雅等,這些優點集中展現在他身上,塑造出的只是一個表面光鮮的陳家洛。陳家洛骨子裡的稚嫩,讓他失去了江山,也失去了美人,其性格弱點註定了他的失敗。
如果不是揹負了沉重的歷史使命,他身上的這些標籤,可以讓他成為完人。但是因為揹負了使命,導致其自身的優點全變得無用處。套用一句話來形容陳家洛:你是一個好人,但卻全無用處。
陳家洛雖然是個失敗的人,但是作為金庸筆下的第一個出場的人物,他身上的特質很符合俠道的精神。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已經在陳家洛身上有所體現,只是表現的不夠完全。
郭靖這個角色的出現,充分貫徹了金庸“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俠奧義。郭靖是金庸筆下最愚笨的男主角,但是其敦厚質樸,心地善良,待人以誠,恩義並重,胸懷家國,所有這些特質堆疊起來,足以讓其成就俠道。郭靖身上的缺點也很突出,相較於他身上的優點,他的迂腐,木訥,愚鈍卻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他恪守道德,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在他身上貫徹完全,實為俠之大者的典範。
楊過是繼郭靖之後,最有特色的一代大俠。他離經叛道,放蕩不羈,敢於挑戰傳統的教條,性格上是升級版的黃藥師。他重情重義,全民族大義而泯個人恩仇,是為一代任俠也!
楊過童年是孤苦的,生活的苦難給他注入頑痞的性格,他圓滑卻不世故,輕佻卻不浮躁,是個心理早熟的男子。他悽苦的身世,養成了他特立獨行的一面,對同樣身世飄零的陸無雙,程英她們有獨特的吸引力。
金庸在塑造楊過這個角色的時候,摻雜了太多他對道的思考,楊過的離經叛道,打破的是舊傳統,世俗禮法的約束只會限制人的成長,他更追求本真。在世人眼中,就算瘋了的歐陽鋒也是無惡不作的魔頭,但是在楊過眼中的歐陽鋒只是慈祥的義父。誰對他好他就對誰好,這是楊過的處事哲學。楊過算是金庸筆下對本真的追求下最成功的人物。
張無忌這個角色的塑造,是金庸對道的深度思考。張無忌的成長印證了四個字:不求而得,他就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符合道家精神。他沒有城府,思想也比較簡單,做事拖泥帶水,也是和郭靖一般敦厚質樸的人。如果按照郭靖的路子去寫,說明金庸的思想境界又倒退了。他凡事都與人行方便,一力消除了正邪兩道的隔閡,暗合了陰陽調和之道。
他是一個懂得感恩卻善忘仇恨的人,吃虧亦得福報。金庸立志把張無忌打造成一個上善若水的人物,表達的是人間的真善美。
陳家洛也好,郭靖、楊過、張無忌也罷,一生所做的事,多少和驅除韃虜有關係,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他們心中秉持的信念。這是他們世界觀的狹隘,因為他們心中沒有世界大同的觀念。
喬峰這個角色正是為踐行了世界大同的理念而塑造。
喬峰是個完人,他給英雄這個詞做了最好的定義。這個角色,除了兼具大俠所有的優點之外,他達成了世界觀的突破。他在得知身世的前半段時間,做著郭靖畢生都在做的事,驅除韃虜。可是當他既成韃虜之名的時候,他有了更深的思考。大遼是其生地,大宋是其養地,如何消除民族之間的芥締,才是喬峰窮其一生都在做的事,也是金庸筆下第一次為實現世界大同做的最深邃的思考。
喬峰不同於郭靖的俠之大,他想做的是世界大同下的為國為民。
令狐沖是既張無忌之後,金庸對道的另一番領悟。如果說郭靖是遵人道,楊過是遵天道,張無忌是遵上善之道,那麼令狐沖則遵的是莊子的道。莊子的道不像老子的道那般宏遠達觀,他更追求逍遙自在,獨善其身。老子追求的道講究的是度人,莊子追求的道只是渡己而已。令狐沖雖滑稽狡儈,卻沒有壞心思,他在遵守人道的仁義之外,儘可能的讓自己逍遙快活。他解放自己的思想,不求兼濟天下,只求獨善其身,只有他做到了莊子追求的逍遙遊。
最後再說說金庸封筆之前的最後一位主角:韋小寶。
不同於寫道,金庸在最後一部選擇寫人。韋小寶身上有我們常人身上所有的缺點,貪財好色,吃喝嫖賭樣樣都沾,青樓裡走出來的小色痞,金庸給他刻畫的形象就是市井無賴。韋小寶的形象就像是豬八戒的翻版,想要批評他哪裡不好,首先需要看看你是否也和他一樣。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豬八戒,就像人人心中都有一個韋小寶。但是韋小寶身上優點也很多,他重情重義,會得女人歡心,而且從不出賣朋友。
金庸筆下的韋小寶,最真實,最本我,也是許你看不起他,但是你最想成為他。
金庸十四部之後,就再也沒有著筆去寫小說。他的思想沒有了突破,就不能再創作出另一個傳奇。
讀古龍的武俠小說,不能引發讀者深度的思考。但是讀金庸的作品能引發我們另類的思考,他寫的不是小說,那是他對人性的思考,對道的感悟。
金庸筆下寫的是大俠,也是在寫他對俠的理解。時代已經不需要大俠,但是還需要大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