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凡世界 不凡人生——重讀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
作家,以作品立世,以傑出作品傳世。
怎樣的作品堪稱傑出?作家路遙給出了一份優質的答卷。
在短短43年人生歲月中,路遙有多部作品引發社會轟動與深層思考。尤其是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尚未最後完成便開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並引發廣泛關注。1988年5月25日,這部歷時6年創作的百萬字鉅著全部完成。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在眾多長篇小說中脫穎而出,榮獲“茅盾文學獎”,被評論界公認為是一部具有內在魄力和博大恢宏的“史詩般品格”的現實主義力作。
一個生於陝北貧困農家的孩子,在7歲那年因生活所迫過繼給同在農村的大伯。從少時艱難生活求學到成年後走上文學道路,路遙骨子裡的執著倔強從未變過。他堅信只有努力奮鬥才能改變人生,並終其一生都跋涉於與命運抗爭的路上。當身為作家的路遙對時代現象與社會痛點開始深刻思考,深愛著腳下黃土地的他必然將個人際遇與農村生活作為不竭的創作源泉。《平凡的世界》正是以1975年到1985年間的城鄉社會變遷、人們思想轉型為背景,透過紛繁複雜的矛盾糾葛,忠實記錄了大時代下一群平凡小人物的奮鬥經歷,熱情謳歌了以孫少安、孫少平兄弟為代表的一代農村青年,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的勞動者形象。在少安、少平以及周邊各色人物身上,自尊與自卑、苦難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透過種種衝突得以深刻展示,讀來令人不忍釋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戰略部署,中國經濟踏上覆蘇之旅。廣袤國土之上,冰層斷裂、萬物破土,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波折與發展並存、機遇與挑戰共生。在激烈的社會變革期,八十年代的農村青年開始感受到變動與衝擊,少安、少平的眼界不再囿於原有的鄉村世界。他們對美好生活與現代文明產生了強烈嚮往,他們要與命運抗爭,要掙脫貧困的束縛。作品讓兄弟倆齊頭並進又相互映襯,透過兩條人生之路的曲折延伸,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不懼困難、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
哥哥少安可謂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大成:極富家庭責任感,孝敬父母、關愛家人。只讀完“高小”的他脫不了農民的侷限性又截然不同於普通農民。他精明能幹、吃苦耐勞,很快成為出色的莊稼人並在村裡有了威望。
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行,社會變革大潮席捲飽經滄桑的黃土地,少安敏感地嗅到了機遇的氣息。有膽有識的他率先辦起鄉鎮小磚廠,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辛苦攢下“第一桶金”後,樸素的鄉親意識又促使他急於擴大生產規模:“怎能自己鍋裡有肉,而心平氣靜地看著周圍的人吞糠咽菜?”然而因決策失誤、用人不當等原因,磚廠破產、負債累累,他從高處狠狠跌落。在妻子和全家人拼力扶助下,幾起幾落的少安掙扎著再次邁步,終於重振旗鼓、創業成功。
少安、少平兄弟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又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奮鬥者群體。如果說少安是立足於鄉土、矢志改變命運的奮鬥者,那麼少平則是擁有現代文化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奮鬥者。少平有文化、有思想、有遠大理想,從學生時代起,喜歡閱讀的他就知道在大山之外還有遼闊的世界。他不甘受梏於狹小天地,立志要出去闖蕩、揮灑青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哪怕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於是,他不願回家務農過安穩日子,而是孤身進城去建築工地乾重體力活。當少安的磚廠風生水起之際,少平在城裡過得窮困潦倒。只需回頭,少平就能在少安帶領下過上殷實生活。但他拒絕了哥哥的召喚,認定人生在世除了吃飽穿暖還有更有意義的追求。這個不能進“大學門”又入不了“公家門”的農村青年,憑一腔孤勇走向前途未卜的世界,在一條艱難的道路上拼力跋涉。少平第一次去郵局匯錢給父母,當在收款人欄裡寫上父親名字的時候,不禁淚眼模糊……
作品對少平困境的刻畫讓人揪心:“少平正趴在麥秸稈上的一堆破爛被褥裡,在一粒豆大的燭光下聚精會神地看書。那件骯髒的紅線衣一直捲到肩頭,暴露出了令人觸目驚心的脊背——青紫黑澱,傷痕累累!”而此時的少平,對世界瞭解得更廣大,對人生看得更深透。他已能心平氣和地看待和麵對所處的艱難困苦。他相信,歷盡千辛萬苦釀出的生活之蜜,會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這種堅忍無畏、超拔不凡的品格一直延展始終,包括到銅城井下采礦。在危險勞累、骯髒艱苦的環境中,他仍然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堅持學習,一路幹到“有國企正式編制”的煤礦班長,還榮獲礦務局“青年突擊手”稱號。他的勞動和汗水終於得到承認,擁有了勞動者的尊嚴與自豪。不僅如此,他還敏銳地發現了行業人才缺口,計劃報考煤炭技術學校,準備努力向技術型人才轉型,在未來駕馭先進的技術裝置為國家建設出力。少平的奮鬥之路,每一步都步履艱難,但每一步都走得穩紮穩打,令人欽佩。
透過講述少安、少平兄弟的故事,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明確傳遞了他內心所尊崇的觀念: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了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無疑,文學作品中所觀照的現實,必然融入了作家的主觀意識與個人情感,《平凡的世界》亦不例外。尤其是對於愛情的描寫,路遙將現實主義的理性與浪漫主義的熱烈高度糅合,令讀者於或緩或急、真情湧動的文字中體會到熾烈、溫情、質樸的純真情感,從而與人物同悲同喜,同嗔同怨,由此產生一次次心靈的震顫和悸動。書中的愛情並非為寫而寫,更不是為增加噱頭,而是透過寫愛情來凸顯人物的豐滿個性與命運起伏。
《平凡的世界》中幾乎所有人物的愛情結局都帶著遺憾或殘缺。但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既充滿對美好感情的嚮往,又有著對現實的無奈。正如路遙所說,《平凡的世界》包含著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誤,包含著勞動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對這個冷暖世界的複雜體驗;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我對生活從未淡薄的摯愛與深情。
對故鄉的愛,對生活的愛,對文學事業的敬畏,驅使路遙以強烈的超越自我的願望,以英雄般訴諸實踐的精神,燃燒整個生命去打造《平凡的世界》。他一頭沉下去、扎進去,用3年時間查閱資料做大量筆記,又不斷深入基層體驗生活,足跡遍及農村、礦山等地。在孤寂清苦的閉門寫作過程中,他過著偏離常人節奏的“苦行僧”生活。當創作進行到三分之二時,身體透支的他仍在苦苦支撐,直到給作品畫上最後一個句點。《平凡的世界》完成後僅4年,路遙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作家雖然去世了,但這部皇皇鉅著所激起的巨大沖擊波經久不衰。作品中飽含的對大地的深情,對普通人命運的關注,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對中華民族古往今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傳承,早已爆發出超越文學領域的強大精神力量。近30年來,儘管中國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平凡的世界》所激發的深刻思考與廣泛關注仍在持續,一代代讀者依然能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共鳴、找到昂揚奮鬥的勇氣與信心,無數人們依然深深地懷念著路遙。僅在近年,路遙就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改革先鋒”榮譽稱號,被評選為“最美奮鬥者”,《平凡的世界》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這些,當是對於一位作家最好的褒獎吧。
在短暫的人生中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光焰,以燃燒自己的方式照亮無數人的奮鬥之路,路遙因此得到了萬千平凡者永遠的尊敬與緬懷。“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刻在路遙墓前的10個字,濃縮了這位時代歌者奮進的一生,也告訴芸芸眾生一個深刻至理:平凡的世界裡,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程 華)
(解放軍報)